「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炸彈一響,我們就笑」,今年2月,這位年僅4歲的敘利亞小女孩牽動世界人民的心,連年炮火不斷的敘利亞,父親穆罕默德為了不讓女兒恐懼爆炸聲,與女兒約定「爆炸響起誰先大笑誰就贏」。
面對如此可怕的戰爭,小女孩的開懷大笑不免讓人心疼,同時父親的做法引人深思。成年人恐懼的戰爭,小女孩卻不怕,那麼恐懼一定不是與生俱來的。
膽小不是天生的,那麼它到底從何而來呢?
很多科學家在早些年就一直疑惑孩子的「恐懼」和「膽小」由何而來,但奈於人性的限制,他們無法用嬰兒和孩子來做實驗印證自己關於「恐懼情緒」的猜測。
但偏偏有「特另獨行」的人願意打破常規,渴望用不人道的實驗來硬著自己腦海中的猜測——這個人就是美國的約翰華生。
約翰華生為了探究孩子膽小的真相,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實驗,並以嬰兒的名字命名為《小艾伯特實驗》。
- 恐懼測試:
約翰華生在實驗中讓年僅9個月的小艾伯特單獨接觸一些成年人恐懼的東西,如: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
結果發現小艾伯特不僅不恐懼,還會產生好奇,想要觸碰。
- 恐懼產生:
過了兩個月約翰華生再次把這些拿到小艾伯特面前,這次小艾伯特還是沒有表現出恐懼。於是約翰華生做出改變,當小艾伯特想要伸手觸摸時,便用力敲擊懸掛的鐵棒,小艾伯特被聲音嚇得大哭。
在那以後,每次小艾伯特想要觸碰時,巨響就會出現,艾伯特仍舊是大哭。
- 恐懼形成:
17天以後,約翰華生再次把這些放在小艾伯特面前,不再敲擊鐵棒製造巨響,但是小艾伯特看到這些東西就哭著逃離。很明顯,艾伯特已經對這些食物產生恐懼心理。
最終,約翰華生得出結論,恐懼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過後天練習產生。人類就想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就會怎麼發展。
根據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後人發現了恐懼形成的條件反射
生物學家表示,小艾伯特的恐懼形成可以概括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非條件反射是人與生俱來的身體和情緒反應,就像膝跳反射、手肘反射等。小艾伯特對巨響表示的哭泣就是非條件反射,巨大的聲音刺激到人的感官,產生不適。
條件反射是後天形成的,通過訓練或刺激等。
艾伯特試驗後對小白鼠的恐懼就是條件反射,他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一起,通過17天的不斷訓練形成了恐懼。
「條件反射」原理,在親子養育過程中同樣適用,危害不可小覷
一:條件反射原理,要酌情掌握
很多家長都會經常埋怨自家孩子膽小怕事,性格不成事,難成大器。可你真的知道孩子膽小的原因嗎?
根據條件反射遠離,我們能夠得出結論,大部分孩子並非天生膽小,而是受到了後天環境的約束和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記憶深刻的「恐懼回憶」才是導致他們膽小的根本,造成了孩子性格的「蛻變」,讓孩子膽小怕事。
綜合考慮來看,自家孩子膽小,恰恰說明家長現如今的養育方式,需要做一些細緻化的調整,因為膽小很可能是錯誤養育導致的,要早發現早改善。
二:恐懼心理不利成長,危害不可小覷
家長若是對孩子的害怕恐懼心理置之不理,很容易誘發孩子情緒和性格的質變,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陷入性格陷阱,影響將來的成就。
1)開朗性格會被調控
孩子有了恐懼心理,如果父母不及時糾正,會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長此以往,容易引發焦慮失眠等多重心理身體疾病。嚴重的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工作生活,做事畏手畏腳,前怕狼後怕虎,難成大事。
2)生活範圍會被局限
如果孩子恐懼某些東西或者環境,他會本能地逃避,比如幼兒園、遊樂場、海邊等等。故意遠離一些場景,活動範圍局限,成為成長社交的絆腳石。
3)探索潛力會被阻礙
有人害怕蹦極、高度,於是就有了恐高症;
有人害怕游泳,於是就有了深海恐懼證;
有的人害怕抉擇,於是就有了選擇恐懼症;
有的人害怕人前講話,於是就有了演講恐懼症;
有的人害怕接觸陌生人,缺乏安全感,就連工作應聘就會害怕,就形成了社交恐懼症......
孩子好奇心無窮,有了恐懼心理,容易阻礙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能力,面對恐懼落荒而逃。深深地打擊到自己的內心,產生逃避心理。
孩子恐懼害怕的原因究竟是啥?很多父母忽略了錯誤養育
1)父母過度恐嚇孩子
- 「再不聽話,妖怪就來吃你了」
- 「再不聽話,醫生就給你打針了」
- 「再不聽話,老師就把你關進幼兒園裡了」
爸爸媽媽經常用此類語言恐嚇孩子,孩子不自覺的對醫生、警察、鬼產生恐懼。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把本身虛擬或者並不可怕的事情講得很可怕,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太多恐懼的種子。毀掉一個孩子,「嚇唬」得越厲害越好!
2)父母過度保護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旋轉木馬,只有你的孩子抱著你不撒手
」不許玩旋轉木馬,掉下來怎麼辦「,一句話孩子便會對旋轉木馬產生恐懼。
兒童產生恐懼的機制源於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其所做出的反應超過了應有的限度,一方面原因是母親懷孕期間緊張,過度憂慮,另一方面與家長對孩子過多進行限制或者保護過度、溺愛等有關。如果父母過多的限制孩子的自由,他會懷疑多餘信任,不敢嘗試新鮮事物,膽子也越來越小。
3)父母給孩子貼「膽小」標籤
鄰居家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不跟同學玩,媽媽主動說:「我們家孩子膽子小,放不開。"
小時候,父母貼的標籤往往會伴隨一生。如果你給孩子寫了定義,無形中給了孩子暗示,即便不膽小也會慢慢膽小起來。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家長應該這樣做
1)正確認識恐懼
舉個例子,很多寶寶懼怕電動娃娃,不是因為娃娃長得可怕,娃娃的快速移動、巨大聲響會刺激到寶寶的感官,產生不適。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的安撫並嘗試講道理,告訴他聲音是從哪裡來,為什麼會移動,慢慢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隨意嚇唬孩子。面對孩子的恐懼,父母不要過度緊張,你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更加恐慌。
2)給予鼓勵信任
6歲之前,身體發育不全使得孩子無法表現勇氣,由於年齡小,寶寶能動性低、身體脆弱,容易形成恐懼心理。二來他們的皮膚脆弱,痛感升級,也許碰到某些事物感到不適,就會形成恐懼。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和信任,大膽嘗試新事物,消除恐懼心理。
3)父母引導示範
孩子面對新鮮事物難免會有陌生感,爸爸媽媽一定要親自引導示範。
舉個小例子:媽媽帶著3歲的寶寶去學跆拳道,但是寶寶不願意擅長,無論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最後媽媽提出自己參與上課,孩子在一旁觀看,最終成功帶入課堂。
有時候,孩子只是怕受傷或者害怕陌生環境,父母正確引導可以幫助寶寶減少恐懼,勇敢邁出第一步!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jwqCXIBiuFnsJQVYE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