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最終在中國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菩提偈中的兩句。意思就是本來就是清凈的,哪裡會惹上塵埃呢。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佛教里的僧人都應該是脫離世俗,遠離塵埃的一種人。可是在少林寺的方丈出門都是百萬豪車接送,辦公室的紅木家具價值百萬。
其實少林寺只不過是我國眾多寺廟中的一座,它建於北魏時期,千年以來少林寺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可是現在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於少林寺的名氣已經大的過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了。
1982年一部由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一下在全國火了起來,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少林寺這個地方。
王寶強成名之後,曾多次地說自己是從少林寺走出來的,是少林寺畢業的,是少林寺培養了我。少林寺也在王寶強的推廣之下,增加了少林寺的知名度。
但其實真正讓少林寺火起來的,是少林寺的方丈釋永信。正是在釋永信的努力下,少林寺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不得不說釋永信也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非常懂得經營,知道怎麼提高少林寺的知名度。網絡時代的今天,釋永信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了。釋永信也希望通過網絡的時代,來弘揚佛法。
隨著少林寺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來少林寺參觀和旅遊的人是越來越多,人多了自然而然就賺錢了。很多的遊客來少林寺旅遊,肯定是少不了香火錢,而少林寺的香火錢也是貴的嚇人。
之前有相關報道表示:如今的少林寺每年的收入額,可以用億來形容了。而釋永信也成為了少林寺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功臣。
少林寺出名當然也是一件好事,可以更好地弘揚佛教文化,也能夠賺一些錢,何樂而不為呢。可是隨著去少林寺旅遊的旅客越來越多,少林寺如今已經成為全國最知名,最有錢的寺廟了。
而身為少林寺的方丈,釋永信的日子過得是十分的奢侈,奢侈到什麼地步了,從他的辦公室就可以看出。
釋永信的辦公室全部都是紅木家具,要知道紅木一直都是非常名貴的。紅木的材質非常地堅硬,光是生長周期就得幾百年以上。如今我們國家想要購買紅木,都還要從國外進口,所以價格非常地昂貴。
由於價格昂貴紅木也成為了身份地位高貴的象徵,誰的家裡或者辦公室要是用的紅木家具,也就可以直接體現主人高貴的身份。
我國有很多的收藏家都喜歡收藏紅木,馬未都就是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他曾說:紅木家具不僅是名貴的木材,紅木更多時候其實是有一種陶冶情操的作用。
其實在少林寺中,紅木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無數的奇珍異寶,光是釋永信所帶的雞油蜜蠟佛珠、凈水金珀佛珠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更不要說寺廟裡的其他東西了。
而且釋永信本人的生活也是十分奢侈,每次出行都是百萬豪車接送。這種高調的生活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釋永信已經脫離了佛法,釋永信已經被金錢所打動,變成了一個俗人。
很多人都認為,原來佛家子弟也這麼愛錢,可是不吃肉不近女色要那麼多錢幹嘛用的呢?這難道就是大冰所說的,俗的和你我不太一樣的俗人嗎?一時間是眾說紛紜,說什麼的都有。
但是根據釋永信的描述,他的補貼是每個月也只有六七百塊錢,這些身外之物都是少林寺所提供的,自己並沒有什麼錢。當然每天都過著這種奢侈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是寺廟買單,釋永信本人確實不需要花什麼錢,每個月的幾百塊錢補貼,也足夠用了。
但是回首看看釋永信為少林寺所做的事,對少林寺的貢獻,其實奢侈的生活也算不上什麼了。釋永信今天的生活完全是憑自己努力所換來的,如果釋永信沒有異於常人的智慧,可能今天的少林寺也不會被大眾所熟知。
釋永信也從側面帶動了佛教的發展,讓更多人的人了解了佛教。
其實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僧人就應該是貧窮的,就應該一心研究佛法,而不是去搞一些商業化的東西。但其實僧人也好俗人也罷,都是在不斷跟隨社會的腳步在走的,國家需要發展,寺廟同樣也需要發展。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少林寺不像是一個寺廟,更像是一個集團,一個利益集團,而釋永信也不像是少林寺的方丈,更像是這個集團的領導人。在少林寺工作的僧人,就是員工,這裡面的員工各個都是金飯碗。他們拿著高額的工資,還交著五險一金,並且還有香火提成。
那什麼是香火提成,就是有人如果來寺廟燒香,你負責給燒香的人引路,他們燒的香火就會有你的提成。不得不說少林寺的待遇是真的好,真可以算得上錢途無量啊。
少林寺也讓很多的人對佛家有了另外的一種看法,好像跟平時想像的,在電視裡面看到的佛教不一樣。電視上的佛教都是一些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可是為什麼少林寺還會有什麼香火提成呢?
佛家有言: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我們的貪慾而造成的,佛家認為心是第一位的,行動才是第二位。只要心不動,那麼任何的痛苦都不會傷害到你。
俗人也好僧人也罷,其實真正能夠讓我們痛苦的還是我們的慾望。常言道沒有慾望的人正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如今少林寺的這些僧人是否還能像以前一樣,不受外界之物所誘惑,保持一課初心,虔誠求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