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識人,用香習俗居然是宋代文人引導的?

2020-08-13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聞香識人,用香習俗居然是宋代文人引導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用香習俗起源於先秦時期,成型於秦漢,成長於六朝,後完備於隋唐。到了宋代,用香的習俗發展為全社會都流行的習俗,官貴之家常設「四司六局」來專門管理香與香具。

在當時,一塊好的沉香價格往往抵得上一戶百姓家一年的收入,就連民間也廣為流傳著各式各樣的香品,連田間的婦人,也知道什麼是沉香,什麼是香文化。

文人引導用香風氣

宋代文人盛行用香,生活中也處處不離香。寫詩填詞要焚香、撫琴賞花要焚香,宴客會友、起居出行都要焚香,不僅如此,還要寫詩作文來詠香。香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用於熏衣服,有的用於待客,有的用於晚上助眠安神……

宋代朝廷重文輕武,文人大多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於是這些文人的愛香舉動也在不經意間引導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香癖」黃庭堅

自稱「香癖」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也是好香之人,在他被貶到廣西宜州做官期間,他的朋友們還會給他寄送香料。

黃庭堅被貶宜州時,居住在市場附近,聲音嘈雜而且常常伴有動物屠宰的聲音,周邊環境污穢,味道刺鼻。於是黃庭堅常常焚香靜坐,並給自己的屋子取名「喧寂齋」,意為「喧者自喧,寂者自寂」。

《陳氏香譜》中還記載著「香癖」黃庭堅的另一則趣事,一次以畫梅聞名的花光長老派人將新畫的兩幅梅花圖送給黃庭堅。黃庭堅邀好友惠洪共賞,望著素娟上的梅影,黃庭堅感慨畫面生動卻少了一抹花香。

結果惠洪當即從隨身的包裹里拿出梅花香丸焚於爐內,黃庭堅讚嘆不已。在得知香丸出自蘇軾手中時,還抱怨蘇軾不分享給自己,是「不夠朋友」。

品香為樂事

宋徽宗時期,蔡京招待來訪使臣,曾焚香數十兩,香霧自屋內飄出,覆蓋滿座賓客,使每個人身上都沾染了馥郁的香氣,數日不散。

更有甚者,當時的上層文人時興研製私家配方的香品,如北宋徽宗、南宋高宗都在宮中設立香坊,安排制香的匠人,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研究新香。

連後宮中的妃嬪們,也加入到這樣一場馥郁芬芳的競爭中來。品香成為了樂事,若是哪家創出的香型流傳天下,那更成了一段風流佳話。

香不僅滲透在古時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更經由宗教和文人的推崇讓世人得以品味。香既是一種奢侈的生活享受,也是修身養性的媒介。時至今日,雖然香在文人間瀰漫的風氣早已煙消雲散,但香文化依舊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by05nMBURTf-Dn5Mv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