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歷經滄桑的漢口老巷,藏了20多年伴隨成長的味覺記憶

2019-10-25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每個城市都有許多美食聚集地,但是家門樓下、學校附近的美食,往往都是記憶最深刻的,它伴隨著我們的成長,銘刻了那些年少時難以割捨的記憶。

當你漸漸長大離開家鄉遠涉他方,偶爾回憶起故鄉回憶起母校,腦海中還儲存著什麼記憶呢?是家門口搖著蒲扇的大爺、是校園裡幽靜的風光,是兒時玩伴摯誠的友誼,還是完全屬於本能的味覺記憶。

也許在這份念想里

有著懵懵懂懂的初戀時光

有著惴惴不安的犯錯經歷

有著恣意歡笑的青春歲月

更有那家老店裡幾十年不變的老味道

既暖了胃,又重塑了青春。

清末時期的老巷子,

漢味生活的小縮影。

也許說到大董家巷,許多人都不會知道,但是提起大興路、花樓街,這也算是老漢口的地標性路段了,大董家巷就夾在二者中間。東南起大興路,西北至花樓街,清末時期就已成街巷,巷道彎曲且狹長。小巷周圍的民權路、大興路近幾年由於漢口片區大肆的拆遷改造,都已不復從前的模樣。

但走入大董家巷,路邊閒坐的街坊、開著小門訂鞋的鞋匠、樹蔭處支起的麻將攤,這裡的節奏和外面仿佛是兩個世界,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只有陽光灑在躺椅上的愜意。這條長約340米的巷弄,狹長彎曲,從巷子口走到巷子末端,這裡與其它的老漢口裡份並沒有多大差別,或細長或短小的巷弄中,住著最市井的武漢人家。

陽光微溫,讓小編也忍不住坐在路邊與婆婆們閒聊,婆婆告訴小編,在漢口開埠前,大董家巷曾是老漢口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的中心,曾經鼎鼎大名的謙益銀號便設在大董家巷,但是辛亥革命的那場大火,讓這裡的一些歷史房產盡數焚毀。而大董家巷也漸漸在歷史中沉寂,但是模樣卻不曾改變。

婆婆指了指旁邊三層樓高的破舊房屋:「那個都是上世界20年代修的,戰爭時期還有不少黨員在這裡避難咧。」曾經的風雨已盡數散去,但是這裡仿佛還存留著上個世紀那種清淡平緩的節奏。尋常巷陌,微溫煙火,存在於多少老漢口記憶中的一切,在這裡仍然不緊不慢的重複著。

深巷裡的30年老店,

多少人孩童時代的回憶。

也許經常會聽到旁人問,懷不懷念念書的日子啊,其實又有誰不懷念呢?懷念在校的青春,以及學校不遠處那間便宜、分量大、煙火氣重的小吃店。

那個時候兜里再沒錢,也要硬擠出幾個鋼鏰,下學後呼朋喚友勾肩搭背,浩浩蕩蕩的走向那間熟悉的小吃店。而現在,不知道是那時油水夠足還是心情使然,如今格調再高的館子,也給不起那樣的滿足感了。

在大董家巷、花樓街、漢來廣場附近長大的,或是在大興路小學、第七中學、人民中學讀過書的孩子們,一提起學生時代記憶中的味道,必定不會繞開這家店。

這家藏於大董家巷中,開了近30年的火土肝,也許更為周邊讀書的孩子們熟知的叫法是「三個一」,全部的菜品就是土豆、牛肝、火腿腸和玉米腸,以及早到才能嘗到的火土肝絕配紅豆粥。

原本悠閒的大董家巷到火土肝的門口才顯得分外熱鬧起來,小小的簡陋門面旁排了長長一隊,顧客走到門口都自來熟的點單,「三塊錢的土豆,三塊錢的肝,土豆要脆一點地,再來一碗紅豆稀飯」、「兩塊錢的土豆,三塊錢的肝,加一根王中王,肝炸的老一點。」

老闆利索的將一切切好,再將食材倒入油鍋之中,大火烹炸,撈子在鍋里熟練的翻動,食材的口感全憑婆婆這麼多年來對油溫和火候的把控,老顧客根據個人不同的喜好把要求告訴婆婆,婆婆總可以在同一口鍋中炸出讓每個人滿意的不同口感。

土豆都是事先炸好的,放在一旁的小桶里,要多少加多少,經過初道烹炸的土豆只是炸熟,根據客人的要求回鍋炸粉或炸脆。店裡的牛肝都是婆婆一早到附近的肉聯去買的,為的就是一口新鮮,婆婆說,吃的多數都是附近的學生和多少年的老顧客,肯定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吃。

店中最先開始炸的都是豬肝,但是婆婆發現牛肝炸起來比豬肝更筋道也更加鮮美,於是店內便都換成了日常難以吃到的牛肝。不喜歡吃內臟的人可以將婆婆家的牛肝作為初體驗,牛肝沒有一點腥味,處理的十分彈嫩咸香,炸過之後滑嫩中帶粉,搭配上婆婆獨家秘制的蘸料,麻辣鮮香十分帶勁兒。

門口的檯面上三口鍋里盛著婆婆秘制的三種醬料,孜然醬、咸醬和辣椒醬,熟客都是根據自己的口味靈活添加,遇到第一次來吃的人,婆婆也會幫著給調料。

看起來顏色清淡實則香味濃郁的孜然醬一定要多加幾勺,直到沒過碗里的炸好的火土肝,再根據個人口味加上點辣醬和咸醬,最後撒上些許孜然粉,也許這就是兒時放學回家的味道。

深巷中的小吃,

幾代人的味覺記憶。

小編在店門口沒站一會兒,就發現幾乎每個來的顧客婆婆都認識,都熟悉對方的口味喜好,甚至還有顧客上來直接喊道「媽媽,老樣子來一份」。這家開了二十六七年的老店,見證了無數人的青春。多少曾經在店門口買吃的的小孩子,現在都已牽著自己的孩子再來光顧了。

回憶起剛開店的時候,婆婆笑著說道,我們店從一開張生意就很好。那時候婆婆剛下崗,女兒也還在讀初中,家中的父母也無人照顧,於是婆婆便騰出了在大董家巷的老宅,開始做起了炸炸生意。

初開店時,就像許多學校周邊的炸炸攤一樣,品種十分豐富,年糕、雞腿、雞架應有盡有,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有老兩口操持的小店漸漸開始有些吃不消了,於是便留下了點單率最高,孩子們評價最好的「火土肝」。

幾十年來,每天早上四點開始準備食材,12點開門,一直到晚上7點賣完收攤,幾十年如一日,只有寒暑假孩子們都放假了才會歇息。而不少附近長大的孩子,在這裡也吃了幾十年。不少畢業了十幾年的孩子偶然間回母校,也一定會繞道這個小巷裡看看曾經的小店,以及那個幽默的婆婆,十幾年來也都還是原來的樣子。

門口有位姐姐買完還和婆婆在聊天「我在您屋裡吃了十幾年了,看我今天把小孩帶來了,他都一歲半了。」婆婆聽著笑的嘴都合不攏了,而這樣的顧客其實不在少數,有長大後帶著父母來的,有帶著小孩來的,甚至還有位帶著孫子來的,這個小店深藏於他們的青春記憶十幾年,現在已像一個親切的人,只要有空去見上一面,就會覺得萬分熨帖。

其實畢業後,當遠離了那個純粹青春的環境之後,總是會懷念。但提起學生時代更多的是那時的回憶和校園的風景,那種埋藏在記憶中的滋味,卻極少特別去著墨。但是當你有機會品嘗到那個藏於記憶中的味道,回想起的卻不只是那份咸香爽辣,而是與曾經的故友在一起的一幕幕青春的印記。




文字:公子七

排版:公子七

圖片:公子七、商家提供、網絡

十分武漢&江城Style聯合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_SEA24BMH2_cNUgDt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