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上高中的時候很喜歡潘瑋柏,以及那他的那首《我想更懂你》,媽媽試圖了解孩子的內心,而孩子卻是拒絕的,其實造成這種局面不是一天兩天的,而是長時間錯誤的溝通方式造成的。
現在很多人都提倡不要打罵孩子,其實呢,孩子偶爾特別調皮,偶爾打一下也無所謂,真正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是「不許哭」!
「不許哭」背後是我們的不理解
「我一聽見孩子哭就煩,好想把嘴巴給他堵上!」
這是一個崩潰了的寶媽說過的話,因為家裡是男孩兒,而他認為男孩子應該更堅強一些,於是每次孩子哭,寶媽都會很生氣,甚至會情緒失控,大聲呵斥孩子:不許哭!
然後呢,正在哭的那個小小人兒就會立即停止大哭,變成小聲啜泣。
我們把時間往前推,想一下寶寶剛出生時,他總是用哭來喚起大人的注意,用哭來告訴爸爸媽媽:我餓了!
我渴了!
我拉了!
我尿了!
我需要人陪!
我想讓抱!
每一個哭聲背後都有原因,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給孩子安撫,那麼情況就會得到緩解。
而孩子長大後亦是如此,孩童時期的他們還不懂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要用彩泥捏東西捏不好會哭,搭積木搭不好會哭。
那我們所要做的其實就是好好理解孩子,給孩子同理心,不要總是呵斥孩子「不許哭」。不要禁止孩子情緒的表達。
「不許哭」扼殺孩子的情緒表達
還記得「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華生嗎?那個曾經風靡一時的人物如今被評選為美國「最不受歡迎的人」。
哭聲免疫法聽起來很有誘惑力,孩子不哭的時候抱起來,哭的時候不要抱,這樣你就能培養出一個不哭的孩子,看起來似乎很省心。
可是這個哭聲免疫法創始人華生自己的家庭都深受其害,他的大兒子在三十多歲時自殺,女兒也多次自殺,小兒子流浪在外,外孫女酒精成癮。
而那些使用哭聲免疫法的美國家庭也陸續出現問題,這些孩子長大後由於缺乏情感關照,輕則睡眠障礙,嚴重則出現自閉和精神分裂。
當家長總是呵斥孩子不許哭時,那麼孩子的正常情緒得不到表達,總是處於個被壓抑的狀態,長大後也很容易有心理問題。
雖然不可能每個孩子都一定會出現問題,但是呢,如果家長總是讓孩子憋住哭聲,不讓孩子哭,一定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哭其實是正常的情緒表達,比如我們成年人也會有很喪的時候,偶爾也會掉眼淚,孩子還小,不能正確去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他遇到不開心的事兒,不如意的事兒總是會用哭來表達,那麼你就讓他哭好了,不要急於告訴孩子「哭是沒有用的!」哭可以緩解孩子的心情,哭過之後,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往往會表現的更好。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