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兒童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這種疾病在寶寶走路之前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家長一般發現不了,所以需要帶寶寶做髖關節篩查。
而且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可能會影響寶寶以後走路。
1.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一般是指寶寶的髖關節有先天性的結構異常,髖臼很淺,股骨頭不能穩定地嵌入髖臼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也比較鬆弛,所以會導致髖關節不穩定、活動度大。
寶寶兩側大腿根和臀部下方的皮膚紋路不對稱就是其中一個症狀,如下圖所示。
圖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表現
所以如果家長在寶寶體檢時,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他有上述紋路不對稱的情況或者雙腿的長短不一致,就要引起注意,及時帶他去醫院做檢查。
如果醫生懷疑孩子髖關節有問題,會要求做 b 超檢查。
2.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危害
在寶寶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如果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他兩條腿的長度可能會不一樣,大腿外展也會受限。
而當寶寶開始走路後,髖關節承受的壓力明顯增大,這時候因為髖關節不穩定,很容易發生關節脫位(如下圖),寶寶走路時會出現跛行,一瘸一擺,還會產生疼痛,發生骨關節炎。
而這種病發現得越早,治療起來也越簡單(比如在腿上戴幾個月支具),療效也越好。
1歲以內接受治療的寶寶,髖關節幾乎能恢復得和正常寶寶一樣。
但如果等寶寶會走路之後或者更晚才接受治療,治療方法會變複雜(可能要手術治療),而且治療效果也不佳。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忘記給寶寶做這項檢查,如果他出生後沒檢查過,建議儘早去補做。
有些人認為寶寶腿外展不正常,以後的腿型會不好看,所以會給他綁腿。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嬰兒腿呈 M 字形外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狀態,綁腿容易誘發髖關節發育不良。
還有,如果要給寶寶包襁褓,記住不要把他的下肢捆得過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