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從複雜到簡單,從下跪磕頭到手機祝福

2019-09-30     大劉小說

一、拜年的熱鬧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記有:「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對於『拜年』而言,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皆有自己獨有的風俗,這是歷史文化沉澱下的精髓,不管如何迥異,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都是在拜年的基礎上各自發展的。從拜年方式的轉變我們也能看到時代的發展和人情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在拜年的路上能看到兩種人,一種是走路的,一種是騎自行車的。於走路人而言,他肯定羨慕騎上二八大槓去親戚家拜年,這多有面兒啊,可是買不起的人是大有人在,所以也不必太過自卑,走路有走路的樂趣,在路上會碰到很多許久未見的朋友,可以邊走邊聊,近的走上5-6里,遠的走上20幾里,也並沒感覺到累,可能那個時候拜年是頭等大事,是孝心最好的表達方式。

一大清早喝碗稀飯啃倆饅頭拿上一包白砂糖和一包果子,有的帶著老婆牽著小孩,慢悠悠的走著,一般都會在中午之前到達目的地,到了之後先給長輩跪下磕頭,說幾句祝福的話,老人會把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小孩,有的三毛有的五毛有的兩塊,具體多少要看家境條件。吃飯的時候家族的人會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莊稼的收成和來年的展望,至於孩子的學習很少提及,那個時候吃飽是關鍵。吃完之後,坐在院子裡曬著太陽閒聊幾句,繼而就要趁天黑前剛回家,走之前還會再次祝福老人「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主家也會給來客會點禮,也許是一包糖,也許是一袋餅乾,總之不能空手而歸。

等所有人都騎上自行車的時候,摩托車也開始流行起來,當年拜年如果騎個摩托車是讓所有人羨慕的,油門加大,從人群中呼嘯而過,路邊的熟人說的啥還沒來得及聽清人就已經走遠。擁擠的時候按著喇叭,那刺耳又招搖的聲音讓所有人都回頭避讓,好像摩托車的人都惹不起似的。拜完年,別人回禮的時候,騎上摩托車說「不用了,給孩子吃吧」然後再次呼嘯而去,追都追不上。

後來拖拉機也開始流行了,拜年的時候一家人或一個村順路的人都有坐上去,只要能擠上去,坐多少都無所謂,反正拖拉機有勁,大不了加大油門黑煙滾滾響聲隆隆。一路上不停的有人下車,下車前還要扯著嗓子和車主確認一下回家時的時間,以免錯過。這個時候人們拜年帶的禮物就比以前稍微好一點了,有簡單的禮盒果品,有錢人家就專門那種大紅大紫的包裝,看著喜慶,煙酒也成了拜年的必需品。

回禮的習俗也被漸漸抹去,拜年的人不願意把帶來的東西再帶回去,於是每當散場的時候就會在家門口看到一堆人拿著一盒禮品推來讓去的「帶回家給孩子吃」「家裡有,啥都不缺,留著自己吃,別捨不得」「家裡都好多了,吃不完也要壞,拿回去吧」「不要,真不要。」小孩不懂大人們為何要推來讓去的,他們期待的是壓歲錢,現在是5塊或10塊了,有的拿到壓歲錢轉身就被家長沒收,美其名曰「怕你弄掉了。」

再長大一些,拜年的任務就基本全交給孩子,父母只去幾家不得不去的地方。於是就拿著父母買的禮品騎著摩托車這家送一點,那家送一點,然後選一家對自己比較好的親戚留下吃飯,吃完飯就要回去,親戚會客套的挽留幾次,還拿著壓歲錢往口袋裡塞,自己假裝不要,說我長大了不是小孩子了,一邊往後退一邊有氣無力的阻擋,親戚會說「還沒結婚就都是小孩子」。

自己去拜年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私吞壓歲錢,就算父母強要,也會貪污一點,反正他們也不知道別人具體給了多少。大部分壓歲錢都用在買炮竹上,躲在牆角,等人走近把炮扔到面前「彭」的一聲,有的嚇的一哆嗦,繼而追著我們打罵;有的強裝鎮定,那石子扔我們;有的嚇的蹲在地上哭著說回家找爸爸打我們。

二、拜年在時代的發展中千變萬化

再後來,我們這一代結婚生子,過年的時候問父母,去哪裡拜年,父母說「也沒幾家了,遠方親戚該斷的都斷了,都有孫子了,人情太多,來往的少了,都淡了,你就是去了,好多都不認識了。」雖然現在開車很方便了,可是拜年的親戚卻越來越少了,形式也越來越簡單了,進門不在跪下磕頭,而是簡單的寒暄祝福幾句,就幾個人湊一桌開始打牌。

有時打著打著就吵起來,這個說那個不守規矩,打出來的子還拿回去,這個說那個都欠100元了還不給,有時吵著吵著火氣就越來越大,一年來積攢的憤怒就都噴涌而出,什麼你家犁地的時候土都翻到我家了,什麼你家蓋房子的時候地基都歪到我家了。都是至親,一年難得聚在一起,可是雞毛蒜皮家長里短之事卻讓拜年的意義五味雜陳。老人默默的坐在房間聽著兒女們的吵鬧,嘆息著「生這麼多有啥用。」飯好之後大家勉強坐在一起吃飯,吃完飯散場各自回家繼續茶館打牌。

拜年從人情的交流到不得不完成的一個任務,這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從以前徒步幾十里都不覺辛苦到現在開車幾分鐘都懶得去,這意味著什麼?親情的冷淡還是老人的離去?

如今,距離不再是限制拜年的因素,我們可以簡訊拜年、微信拜年、視頻拜年,也可以手機發紅包,這種樂趣是以往想像不到的,也許現在的老人還是會覺得登門拜年才熱鬧,可時代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的,有得就有失。方便的同時必然會缺失一些相聚的快樂。雖然老人看不慣孩子們拿著手機不放,可時代不同,彼此有彼此的樂趣,我們只能學會包容。

如今有些地方每當過年的時候,四方遊子還是會想方設法回家和家人團聚,哪怕不遠千里只為了在家裡待上兩天也覺得值得。這兩天意味這什麼?家人的守望?團聚的幸福?拜年的傳統?有些地方還是會舉家族之力給長輩下跪磕頭祝福,有人說太過守舊;有人說這是傳統,不能丟。我想這就是傳統文化,包容萬千不同,下跪也好,磕頭也罷,擁抱也好,只要記住拜年於家人和親人的意義,不管用何種方式,不管身在何方,請遙望故鄉,用心祝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RyTim0BMH2_cNUgJS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