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原因背景類
1.春秋戰國時期
社會大變革;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中央集權逐漸確立;諸侯爭霸;社會動盪;鐵器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興起;百家爭鳴;私學創立;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士階層興起。
2.秦漢時期
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確立;郡縣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封建經濟初步發展;小農經濟占主導;國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秦朝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學說確立思想界的主流地位;絲綢之路開闢,中外文化交流頻緊。
3.魏晉南北朝時期
國家分裂,政權更替頻繁;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經濟重心南移;佛、道教盛行,衝擊著偶家思想的同時三種思想也不斷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4.隋唐時期
國家統一,國力強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經濟重心南移,南方開始超過北方;重農抑商政策鬆動,商人地位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思想文化兼收並蓄,三教合一;政府執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對外開放,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5.宋元時期
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民族融合加強;商品經濟發展;海外貿一易繁榮;市民階層出現;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儒學思想發展為理學並確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興起海上「絲綢之路」;科學技術領先;市民文化興起。
6.明清時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儒家思想、理學占統治地位;八股取士,思想文化專制;早期西學東漸、西方科技傳入;人口快速增長,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土地被開墾,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政策;自然災害(關注材料)。
7.晚清民國時期
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開啟了近代化進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並發展;西學東漸,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推動新式教育的發展;在工業文明衝擊之下,中國社會生活變遷;中國從農業為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
8.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一化三改,奠定了工業化基礎;三大改造後,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1956年,雙百方針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外交上一邊倒,韓戰爆發,中美關係破裂。
9.改革開放時期
民主法治建設逐漸完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經濟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解放了思想;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鄧小平理論指導了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
10.古代希臘羅馬時期
商品經濟發展;民主法治逐步發展;古希臘民主制(直接民主制),小國寡民;各邦獨立自治;重視城邦利益;古羅馬法治;羅馬法的完善;海洋文明,工商業、航海業發達;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壯大。思想文化繁榮,人文精神的出現。
11.西方近代前期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重商主義盛行;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和殖民擴張;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的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或統一,頒布憲法,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推動了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自然科學的發展。
12.兩次工業革命時期
兩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向工業文明轉型;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使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不斷擴展和完善,政黨政治逐漸形成。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漸暴露,馬克思主義誕生,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思潮出現。
1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劇,一戰爆發,政局動盪。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大危機,民主制度受到威脅,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暫時擺脫了危機,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蘇聯確立了史達林模式,實現了工業化,經濟快速發展。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上台;對外擴張,英法推行綏靖政策,世界處於戰爭的威脅之下。
14.二戰以後
雅爾達體系確立,美蘇爭霸,冷戰開始,兩極對峙格局逐漸形成;60年代以後,多極化趨勢出現;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福利制度確立,70年代經濟滯漲,放鬆對經濟的干預。蘇聯先後進行三次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和發展,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加速推動著整體世界迅速發展。
15.改革類
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尖銳;土地兼并加劇;政府出現了財政困難(危機);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民族矛盾尖銳、民族危機加深(外族、少數民族政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舊制度阻礙經濟、政治的發展(如封建專制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貴族壟斷政治權利);新興經濟的發展和新興階級力量的壯大(如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力量的壯大);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和推動(如西方啟蒙思想、漢族文化);統治者或改革者的個人因素;其他改革成功的啟示、帶動;人民的呼籲、運動,政府的壓力;直接原因,(如教皇出售贖罪券、如一戰)。
16.外交類、軍事類、其它
國際形勢的變化(如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政府政策的調整;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等。國家完成統一(如國家初定,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新中國建立);保衛新生的政權(如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內憂外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軍事戰爭的需要;中央集權受到威脅或出現統治危機。
注意:高考歷史答題歷年皆有隱性信息的提取,材料中給提供時間需要回答對應的相關歷史重大事件,往往就是直接的采分點。(如 1688、1776、1832、1840、1912、1917、1929、1953、1973、1978、1992、十四世紀、十九世紀、20世紀中期等)評析題一般分析其原因,評價其影響。對觀點態度往往用贊同、同意、反對、否定等詞。
Part 2
影響評價類
1.中國古代政治類
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加強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富國強兵;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高素質人才的選拔;打破貴族對權力的壟斷;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加強監督、減少腐敗等。
2.中國古代經濟類
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抑制土地驟井;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商品經濟)發展;促進海外貿易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的開發;有利於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市民文化的興起:加強地區間的聯繫;人身依附關係減輕;規範租細關係等。
賦稅制度變化的影響:承認土地私有,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調整生產關係,緩解階級矛盾。擴大國家稅源,增加政府收入。加重了人民負擔,成為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勞動者有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3.中國古代的思想、教育、科技類
思想文化統一;思想文化繁榮;確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確立為統治思想;促進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有利於解放思想;促進思想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維護國家統一、封建統治;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人的主觀欲求(人性);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利於中華民族性格塑造;教化社會,提高素質,規範行為;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教育轉型;打破受教育的身份限制,衝擊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服務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有利於科技文化的交流;東學西漸,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等
4.中國近代政治
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各階層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推翻了(衝擊了)君主專制(清王朝的)統治;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推動了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發展:中華民國建立,頒布《臨時約法》,確立民主共和政體;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等;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統治,促進國家統一局面的出現等。
5.中國近代經濟
小農經濟解體,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創辦近代工業,促進了近代化進程和近代城市的發展;促進近代社會轉型,從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過渡;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和外國企業競爭,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外國的經濟侵略;近代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西方工業文明衝擊下,促進了移風易俗和社會風貌的變遷;鐵路、輪船的使用,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等。
6.中國近代思想文化、教育
維新思潮、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中國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學化;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衝擊了傳統的綱常禮教,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維新思潮和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發生;全盤西化和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一方面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西方思想的傳播,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五四運動的發生,另一方面導致主流文化缺失,傳統文化斷層,出現思想界的混亂,不利於國家統一和凝聚力增強;托古改制有利於減輕改革阻力,宣傳維新思想,也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毛澤東思想(工農割據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領導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轉型;培養了新型人才,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和思想;教育民眾擔負社會責任,探索救亡圖存。
7.中國現代政治、經濟、文化
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完善國家的民主法治建設,一國兩制維護了國家統一,建國初的一邊倒政策,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封鎖與孤立,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工業化)一五計劃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鎮企業活躍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國企改革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增強了企業活力,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解放了思想,加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對外開放加強了和國外的聯繫,引進了先進的科技,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深圳特區起了試驗田的示範作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鑑。鄧小平理論解放了思想,解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了道路。
8.西方古代政治、經濟、思想
古希臘(雅典)開創了民主制的先河,創立了議會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直接民主制是少數人的(男性公民)民主,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羅馬法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了社會矛盾,為後世資產階級立法提供借鑑,從根本上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促進了工商業、航海業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繁榮。
9.西方近代政治
光榮革命和《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限制了王權,確立了議會主權,英國從人治走向法治;1832年議會改革使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逐漸走向完善,享有民主權利的人數增加,民主範圍擴大。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1787年憲法使美國確立了聯邦制民主共和制,維護了美國的統一,世界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但保留了黑人奴隸制和州權主義盛行,引發了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1875年憲法確立了議會制民主共和制,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協,有較大的局限性。德國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國家統一,頒布了1871年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但是保留了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體現了保守性,一戰二戰德國都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0.西方近代經濟
西方國家從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轉型;世界市場開始、初步、最終形成;西歐崛起,貿易中心轉移;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廣鍋的市場;人類世界從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進入到「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侵略方式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出現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科技發明的負面作用(危害世界和平)。
11.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衝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統治,擺脫天主教會的思想束縛;傳播發展了人文主義、啟蒙思想、理性精神;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奧論基礎);推動了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發生。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藝術。
12.西方現代(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革命首創精神);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聯解體,兩極對峙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新經濟政策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發展經濟,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俄國找到一條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史達林體製片面發展重工業,快速實現了工業化,為反法西斯戰爭奠定基礎,導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經濟結構失調,人民生活提高緩慢,壓抑地方和企業積極性,後來阻礙了蘇聯的發展,赫魯雪夫(農業改革)促進農業的發展,勃列日涅夫工業改革促進工業發展,軍備競賽導致蘇聯經濟失去活力,兩次改革都沒有突破史達林模式,最終失敗。馬克思主義推動了社會義運動的發展。
13.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
冷戰(兩極對峙),美蘇爭奪世界霸權,干涉別國內政,危害了世界和平;兩強制約,相對和平:歐洲走向聯合、日本經濟崛起、不結盟運動興起,多極化趨勢展,衝擊了美蘇的霸權:蘇聯解體,兩極對峙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
14.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資本主民主制度遭受重大威脅,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上台;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暫時擺脫了經濟危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緩和了社會矛盾,刺激了消費,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積極性,政府財政赤字增加,負擔加重;擴大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了中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系的建立,使戰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率,密切世界各地的聯繫,方便人們的生活;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貧富差距擴大,增加了世界經濟的風險性,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文明和價值觀的衝突。
15.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思想、科技
自由放任的思想受到衝擊,凱恩斯主義受到重視;國家干預減少了經濟發展的活力;相對論、量子論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
注意:答題時一般要強調階級屬性或事件的性質。(如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或改革;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Part 3
認識啟示類
1.改革類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改革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具有艱巨性和複雜性,不會一帆風順,要堅信能夠取得成功。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順應時代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關注民生,用人要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政治魄力;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借鑑以往改革的經驗教訓,走符合國情的道路。要兼顧各階層利益,減輕改革阻力。
2.外交類
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主權;加強國家間的合作,爭取共贏,互惠;受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國內外形勢、價值觀念的影響;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有利於中國人民的利益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建立新的國際關係新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加強海洋領土及主權(海權)意識;開發利用鐵路、礦山、海洋資源。
3.教育類、選官類
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培養選拔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官員選拔要重視「德才兼備」;要打破受教育(選官)的群體的限制,擴大範圍和來源,促進教育公平;要適應時代要求,培養新式人才;促進教育的轉型,教育近代化、現代化;借鑑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經驗,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
4.民主法治類
民主化、法治化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民主制、法治的確立和完善是漫長的、曲折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同文明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鑑,要勇於創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促進民主法治的發展;民主法治建設要從本國實際出發,結合本國國情;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5.其他
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經濟發展又會推進政治變革;文學藝術反映(歷史)社會現實,社會現實(歷史)也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素材和來源;經典理論指導實踐;科學實踐完善與發展理論。
Part 4
特點趨勢類
1.改革的特點
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比較全面;頒布法律、法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進行的;兼顧各階層利益;覆蓋面廣;操之過急、循序漸進;確立早、歷史悠久;崇尚、重視、缺乏;工業文明、外國侵略的衝擊下進行的;保留較多的封建殘餘,改革不徹底;側重於制度的重建;接受漢化的過程;漢化政策的體現;缺乏群眾基礎等。
2.民主法治類的特點
民主範圍逐漸擴大;享有民主權利的人逐漸增多;民主法治日益完善:人民主權輪番而至;小國寡民下的直接民主制,少數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資產階級的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制的局限,確立代議制;取消了財產資格的限制;人民群眾享有民主權力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民主權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民主制的確立完善是漫長的、曲折的等等。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宗法觀念)影響,減輕刑罰,兼收並蓄,擇善而從。
3.福利制度、社會救濟保障和賑災、民生類
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有立法和制度保障:政府重視;政府賑災和百姓自救相結合;確立最早;逐步走向完善;嚴格監管、監督;輿論、媒體的推動等。
4.環保類
注重輿論宣傳和監督;政府和民間合作(協作),體系完備;制定法律、法規作為保障;預防和治理相結合;民眾積極參與和配合;注重教育和引導。
5.經濟發展類
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動;制定相應的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規(如重農抑商、招商引資、特殊的經濟政策);設立相應的管理部門和機構(如市舶司、總理衙門、發改委);循序漸進,從農村到城市,從東部到西部,從局部到全國;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學習西方國家的經驗等等。世界經濟出現了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趨勢,體系化、制度化。列入國家發展計劃,服務於國家工業化建設,獨立自主開發,經濟危機時間長、範圍廣(全面)、破壞性大;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出口手工業品。
6.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特點
工商業市鎮興起;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農產品商品化、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貨幣經濟占主導;區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出現。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專業性。城市特點:規模宏大、布局規整;整齊劃一的坊市制;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強;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經濟功能增強。農業發展特點:精耕細作,賦稅改革的推動,政府的政策推動。
7.科技、工業革命類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注重對傳統經驗的總結;實用性為主;往往和農業相關;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實驗室發揮重要作用;輕(重工業)為主;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等等。
8.趨勢用語
從血緣政治到官僚政治;從自由放任到國家大力干預經濟;從閉關鎖國到對外開放;從禁止到允許;從非法到合法;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思想方面;從學習西方科技到學習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思想文化;從政府到民間;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中央;從官營到私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農村到城市;從原工業化到工業化;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從東南沿海到內陸;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到服務型;從任命到選舉。民主法治逐漸完善;皇權逐漸加強,相權逐漸消弱;地方權力削弱,中央集權制加強;選官制度逐漸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實驗科學,有科學理論作指導,注重理性;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確立;兩極對峙格局受到衝擊,多極化趨勢加強;密切世界各地聯繫,全球化趨勢加強。
更多精彩文章
超全高中歷史思維導圖,給你統統梳理清楚!強烈建議收藏
超實用!歷史概念大掃盲,高中必會歷史名詞解釋
八省聯考,考了個寂寞(含試卷列印版)
圖片:攝圖網;文章來源:歷史園地(ID:zxlsjxyd),文章已獲授權發布,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
加群交流
更多童鞋在這裡,和你一起進步成長
也可以加小簡老師微信:jiushixiaojian
(複製搜索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