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聖城網訊(記者 蓋鳴霆 通訊員 王翔 趙愛紅)古色古香的涼亭旁,生長著各色花草;寬闊平坦的健身廣場上,建有文化舞台;房間裡,家具家電一應俱全;食堂里,飄來誘人的飯香……走進汶上縣寅寺鎮敬老院失能老人集中供養區,處處充滿著歡樂溫馨的氛圍。作為全市首個失能老人集中供養區,自去年啟用以來,已經累計接收了12位全失能老人,成為他們溫暖的新家。
一個屋裡同吃住,老人的一舉一動能摸清
「您老人家今天怎麼樣?是睡一會兒還是出去逛逛?想出去的時候就告訴老何一聲!」24日上午,敬老院院長高偉來到集中供養區,耐心詢問老人的狀況。據高偉介紹,目前敬老院的這12位失能老人,年紀最大的88歲,最小的56歲,平均年齡在76歲,而且都是全失能老人,吃喝拉撒都得靠人照顧。敬老院安排了3名專職護工24小時值班。護工與失能老人同一間屋子睡覺、同一個鍋里吃飯,確保全面了解老人的身體狀況。每一位老人的床榻前還安裝了一個呼叫器,預備夜間有突發情況的時候呼叫護工。而高偉口中的老何,就是照顧失能老人的專職護工何西海。
每天6點多起床,先是給老人們倒尿盆、洗臉穿衣服,協助醫生為老人量體溫、分藥。7點半去食堂打早飯、照顧老人們吃飯。這便是56歲的老護工何西海的日常生活。「有的老人能自己吃,我們就把飯菜端到老人身邊,把老人扶穩坐好。有的難以自己進食,我和同事們就挨個喂飯。喂完飯後再收拾餐具、打掃衛生,一切收拾妥當再喂老人吃藥。一個早晨,忙得一點空都沒有。」老何說,不過累歸累,卻很開心。剛開始照顧失能老人的時候多少有點棘手,時間長了,每一位老人的脾氣性格就有所了解,更懂得了其中的規律,老人的一舉一動代表的意思就都能摸清了。
房間裡做心電圖,醫生護士24小時守護
心電圖、血壓計、氧氣瓶、各種針灸理療設備還有急救藥品……走進集中供養區治療室,各種基礎醫療設施和常用藥一應俱全。來自寅寺鎮衛生院的劉體坤大夫一邊整理老人的健康檔案,一邊與護士交流著老人們的身體情況。
集中供養區創始人、寅寺鎮民政辦主任袁緒江告訴記者,農村孤寡失能老人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原本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失能,這一部分老人直接入住敬老院集中供養區。還有一部分老人之前是跟著親屬居住,生病失能後,由於家人照料不及時,入住供養區。鄉鎮民政辦和敬老院工作人員每年都要進村入戶逐一排查,力爭讓每一位孤寡失能老人都能入住進來,做到應養盡養。
此外,與寅寺鎮衛生院合作,開展醫養結合。由衛生院派駐3名醫護工作者,長期定點服務敬老院的老人,尤其是集中供養區的老人。醫生為每一位老人設立健康檔案,每天測量體溫、血壓,定期開展全面查體。購買必要的醫療設備,心電圖、針灸理療等基礎檢查治療在老人的房間裡就能開展。「以前沒有開展醫養結合的時候,老人半夜出現突發情況我們很難第一時間治療,但是現在醫護工作者就在我們敬老院上班。老人出現問題隨時發現、隨時治療,失能老人的健康狀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袁緒江說。
身體好了,精神生活也不能少
「《卷席筒》、《五女拜壽》還是《穆桂英挂帥》?」夜幕降臨,高偉來到了娛樂室內,拿著一大摞光碟,詢問老人們想聽啥戲。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播放《穆桂英挂帥》。於是,「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陣」那熟悉的旋律從嶄新的大液晶電視里傳了出來。
據高偉介紹,對失能老人的關懷,除了要在衣食起居上給予精心照料,還要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給予精神上的關愛。入住集中供養區的失能老人原來都是農村孤寡、貧困老人,沒有經濟來源、沒有兒女、沒有贍養人。長期的獨居生活導致老人們心理孤僻,不願意說話,不愛與人溝通,甚至還有自卑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敬老院在建設集中供養區的時候,除了基本的生活區、治療區、康復區等功能分區外,還設計了影視區、娛樂區。購買了大螢幕電視,集中為老人們播放戲曲、老電影,讓老人們開心。此外,定期舉行志願服務活動,志願者們與老人拉家常,逗他們開心。此外,每月集中為包括失能老人在內的院民集中舉辦一次生日會,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
「我們有一位叫何慶勇的老人,今年已經75歲了。剛開始到我們院的時候性格十分孤僻,不願與人交流,甚至連護工的話也不聽。兩個多月後,老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每天我去看他的時候,老人都會握住我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袁緒江說,照顧失能老人是一個辛苦活,更是一個良心活。入住敬老院尤其是集中供養區的老人,很多由於疾病無法正常進行語言表達。在全體工作人員一天天的照料下,老人們已經把集中供養區當成了自己的家。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做好農村養老服務尤其是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的養老工作,讓所有老人都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