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相比害怕病毒,他們更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11日6時訊 (周曉雪/文 石濤受訪者供圖/圖 董進/主持)在重慶市渝北區錦航路3號,一個普通小院裡,有一群離新冠病毒最近的人。每一位重慶出入境人員的樣本都將送到他們手中,進行核酸檢測,判斷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不在隔離病房救治病人,但他們也戰鬥在危險之地——生物安全防護二級實驗室,直面新冠病毒。他們常常要「全副武裝」,在封閉的負壓空間裡連續工作數個小時。能大口呼吸,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些把自己「關」在小院子裡的「隱形戰士」,卻承擔著「守門人」的責任,守護住重慶口岸的安全,守護住一城人。
離病毒很近
3月12日,從武漢管控算起的整整第50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第一次到達個位數。但隨著世界各國疫情數字的變化,白岩松提醒道:抗疫出現了兩個戰場,一個在武漢,一個在海關。
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醫護人員,海關工作人員也在與病毒「過招」。
重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國家蟲媒傳染病檢測重點實驗室,肩負著重慶出入境人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篩查工作。八名檢測人員全員待命,隨到隨檢,與口岸一線關員協同作戰。
3月23日中午12點半,一架來自新加坡的MI972航班抵達江北機場的跑道,機上載有163名旅客,部分有疫情重點國家旅行史。
彭彥卿早早地來到了機場,等待著這163名旅客。只不過她的「迎接」方式有些特別——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面屏把臉遮得嚴嚴實實。
彭彥卿是重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她是來支援旅檢一線採集樣本的。得知部分旅客有疫情重點國家旅行史,她不禁有些忐忑,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口罩、護目鏡有沒有佩戴嚴實,防護服有沒有破損。
為了採集呼吸道分泌物,彭彥卿和同事需要將形似棉棒的拭子插入旅客的鼻腔和咽部內,5—8厘米深。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卻是彭彥卿和同事覺得最危險的一步。「在實驗室里采的樣本是『死』的,它不會跑出來。但是旅客在拭子採樣時忍不住打噴嚏甚至嘔吐,正對著臉,如果口罩有一絲縫隙,就有可能把飛沫吸入,存在被感染的危險。」
相比檢測,採集樣本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不僅需要旅客配合,也很考驗採樣人員的技術。大家都不敢有一絲疏漏,檢測前再三確認口罩、護目鏡、面屏是否完全貼合面部,不給病毒「可趁之機」。
一趟航班下來,完成登臨檢疫、流行病學調查、體溫監測,最後進行樣品採集,整個過程足足持續了6個多小時,彭彥卿完成了40多份樣本採集。為了節約防護用品,儘量避免接觸污染源,她沒喝一口水,也不敢上廁所。卸下全身裝備時,衣服早已被汗浸透,臉上也印出深深的壓痕,終於可以暢快呼吸了。
下午6點左右,這批樣本送到了位於重慶航空口岸聯檢綜合樓的國家蟲媒傳染病檢測重點實驗室,同事駱星丹和文海燕早已等候在負壓實驗室。樣本箱經過消毒後,從傳遞窗送了進去,倆人穩穩地接過,開始了核酸提取工作。
最「兇險」的操作是樣本滅活,這是為了讓樣本不具有傳染性,同時提取病毒核酸,相當於是直面病毒。任何一個疏漏,都有可能導致病毒泄露,駱星丹和文海燕不敢有一絲鬆懈。
晚上8點半,第一批64個樣本核酸檢測開始,進行PCR檢測,第二批樣本核酸提取也同步進行著。直到24日凌晨3點,163人份樣本檢測及複查工作才全部結束,檢出了1例陽性樣本。
不敢耽誤一分鐘,實驗室趕忙將這例樣本送到渝北區疾控中心進行覆核檢測。到了晚上12點,陽性樣本檢測結果完全一致,檢測人員懸著的心這才落下來了。
離家人很遠
這驚心動魄的一天,不過是戰「疫」打響以來的普通一天。兩個多月以來,實驗室一直是7×24小時連軸轉。他們離病毒很近,卻離家人很遠。
大年三十中午,微信工作群里傳來了一條消息:「各位同事,鑒於目前疫情形勢嚴峻,春節期間請大家做好應急準備!隨時可能抽調大家!」
發消息的人是重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主任助理陳正明,他是一名在衛生檢驗一線工作了34年的老兵,先後完成了新型H1N1、伊波拉、中東呼吸綜合徵和寨卡等疫情防控,但這次他覺得遇到了一個棘手的「敵人」。
「新冠病毒從一開始不認識到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它是按照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原,可通過飛沫等多種傳播途徑,從採樣到檢測確實很危險。」於是,大年三十一早吃過早飯,陳正明就從老家大足趕回了實驗室。
部門剩下的7個人,也紛紛改變過年計劃趕了回來。
彭彥卿的婆婆在廣東,平時孩子很少能見到奶奶,本打算這個春節一家人團聚,剛到廣東就收到了訊息,於是「扔」下孩子趕回了重慶。
暫離實驗室崗位的鄧朝暉,正在南川看望生病住院的母親,看到群里的召喚,迅速返回到實驗室崗位。
接到消息的時候,駱星丹和家人剛到貴州遵義,他立馬掉頭回到了重慶。
結婚滿剛一年的周嵐更改了自駕回湖南的計劃,向婆婆承諾等疫情好了再去看她。
准爸爸王董本打算春節期間,陪待產的老婆安心生產,但由於實驗室人手緊張,依依不捨地與家人分別。
張倩是實驗室唯一一個90後,這也是她第一次參與實驗室檢測工作,但她一點都不怵,爭著要加入這場「戰疫」。
相比大家的措手不及,文海燕早有「準備」。「我老公在市疾控中心工作,其實早就已經戰鬥在抗擊疫情的一線了,我也做好了隨時開始戰鬥的準備」。
就是這八個人的團隊,從1月22日到現在,總共檢測了800多重慶出入境人員的核酸檢測工作。
每次接觸樣本之後,彭彥卿回家都會十分注意,單獨住在一個房間裡自我隔離。女兒一開始很委屈,「為什麼媽媽不陪我玩了,也不願意抱我了?」後來知道「病毒很厲害」,女兒也就習慣了,每天隔著玻璃跟媽媽講話。
這兩個多月,文海燕和老公都堅守在檢測一線,常常早上出門的時候女兒還沒醒,回家時女兒已經睡了。有一天,女兒太想爸爸了,她就把重慶衛視採訪老公的節目調了出來,女兒激動得抱著電視喊:「這是我爸爸,這是我爸爸!」
一旁的文海燕被女兒的樣子逗笑了,笑著笑著,鼻子就酸了。
向勝利靠近
在實驗室的日子裡,除了接觸檢測樣本,技術人員接觸最多的就是方便麵了。「我們工作時間不固定,搬了幾箱方便麵在辦公室。這段時間吃的方便麵,比我一年吃的都多。」駱星丹說。
為了節約防護服,每次做試驗有兩名檢測人員,24小時兩班倒,進實驗室之前就少喝水、多吃東西,常常一進去就是五六個小時,出來的時候衣服都濕透了。睏了,大家就在辦公室的沙發或者行軍床上眯一會兒。
除了陳正明一個60後,其餘的都是80後、90後,這些年輕人都是陳正明帶過的學生。陳正明給團隊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先照顧年輕人,再照顧女同胞。一旦接到檢測任務,陳正明永遠是最先衝上去的那個。
同事們都說陳正明是實驗室的「定海神針」,就算天塌下來也有他頂著。在這個700平方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陳正明帶著同事們擒出不少「元兇」。
2014年3月,成功處置一起輸入性聚集性登革熱事件;
2014年8月29日,成功處置了一起伊波拉疑似病例;
2016年8月25如,重慶口岸首次截獲埃及伊蚊;
2018年3月19日、29日,成功處置了兩起輸入性諾如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
……
面對這些未知的「敵人」,怕不怕?「說不怕那是假的,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責任。樣本來了該做就做,只要做好防護,忙起來也顧不上想那麼多了,只想著趕緊完成樣本的檢測工作。」文海燕說。
最近,文海燕總會想起初入大學時的場景,她和同學穿著白大衣,莊嚴地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
那時的她懵懵懂懂,還不能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8個字的意義。直到工作後,與一個個病毒「交手」,她愈發感受到這8個字的重量。
忙碌了一天,下班的文海燕突然發現,實驗室外的院子裡,杜鵑花冒出了新蕊,桂花樹吐露出了新芽。春天真的來了,我們都正向著勝利越靠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