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小麥過程中,為啥會發生凍害?該如何做好預防和補救措施?

2019-12-19   天下農書

「三九四九、凍死老狗」,入冬以後,北方地區氣溫較低,越冬小麥容易發生凍害,對小麥後期的生長發育以及產量都會產生影響。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麥發生凍害的預防和補救措施。


凍害是由於生態條件超出了冬小麥抗凍能力而引起的,小麥的凍害程度主要取決於品種抗凍特性、降溫強度、低溫持續時間和低溫來臨的早晚,且與播期和播量、土壤質地、整地質量及水肥管理等有很大關係。防禦小麥凍害可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布局

凍害的發生與小麥品種的抗寒特性有密切關係。因此,選用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是防禦和減輕小麥凍害的有效措施。各地在選用小麥品種時,應根據當地的生態和生產條件,並結合品種適應性、抗寒性鑑定試驗,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品種,避免因品種抗凍性差造成大面積凍害和減產損失。根據科學試驗和多年生產實踐,黃淮冬麥區由北向南,應依次選用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宜選用半冬性品種,適當搭配耐寒性較差的春性品種;各地都要嚴格禁止抗寒性差的偏春性品種跨區種植,以免給生產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提高整地質量,鎮壓踏實土壤

生產實踐中發現,土壤結構良好、整地質量較高的田塊凍害輕,土壤結構不良、整地粗糙、土壤翹空或龜裂縫隙大的田塊凍害嚴重。因此,播前需深耕細耙達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的整地要求。對於秸稈還田、旋耕的地塊,必須耙實耙好,踏實下層土壤,避免因土壤翹空懸松,易旱易凍而導致黃苗死苗現象發生。


(三)掌握適宜播期,防止麥苗旺長

農諺「晚播弱、早播旺、適時播種麥苗壯」,說明播種過早或過晚均對小麥安全越冬不利。各地生產實踐表明,晚播弱苗和播種過早形成的過旺苗,由於植株體內養分積累少或消耗過多,分櫱節中貯藏的糖分少,抗凍能力弱,遇到驟然降溫天氣極易遭受凍害;而適期播種的麥苗由於生長健壯,植株體內,特別是分櫱節的含糖量高,抗凍能力較強。

(四)適時進行冬灌,注意增溫保墒

由於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和土壤熱容量大,灌水能使近地層空氣中水汽增多,在發生凝結時,放出潛熱,可緩衝地面降溫變幅。同時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導熱能力增強,使土壤溫度增高。因此,適時冬灌是預防小麥冬季凍害的有效措施,並且可為小麥春季生長蓄足水分,達到冬水春用、春旱冬防的效果。

小麥冬灌一般應掌握「三看一適」(看墒情、看溫度、看苗情、適量澆水)的原則。


(五)物理與化學方法相結合,提高植株抗凍能力

利用柴草燃燒後的煙幕進行熏煙是一種古老的防霜技術,其主要原理:減弱煙霧中下墊面土壤的有效輻射;發煙混合物燃燒時和煙霧形成時發出熱量;水汽凝結在煙的吸濕粒子上時釋放出熱量。

小麥凍害後一般不可輕易毀掉發生凍害的麥田,而應及時採取追肥、澆水、噴洒生長素等補救措施,促使受凍害麥田儘快恢復生長,儘可能降低減產損失。

麥田發生冬季凍害後應採取的補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及時追施氮肥,促進小分櫱迅速生長

如果發現主莖和大分櫱已經凍死的麥田,要分2次追肥。第一次在田間解凍後每公頃開溝追施速效氮肥尿素150千克;第二次在小麥拔節或挑旗期每公頃再開溝追施尿素150千克。追施肥料時要結合澆水施入,以促進肥料溶解,利於植株吸收。由於磷素具有促進分櫱和根系生長的作用,因此,缺磷地塊可以將尿素和磷酸二銨混合施用。對於僅葉片凍枯,幼穗尚未凍死的一般受凍麥田,早春應及早劃鋤,保墒增溫,促其儘快恢復生長,並在起身期追肥澆水,提高分櫱成穗率。


2.加強中後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

由於受凍麥田植株的養分消耗較多,後期容易發生早衰,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礎上,應根據麥苗生長發育狀況,在拔節期或挑旗期適量追肥,並注意在籽粒灌漿期實施葉面噴肥,促進穗大粒多,提高粒重。

3.江淮地區應注意清溝排漬

對江淮地區受凍的小麥,要做好受凍麥田的清溝排漬工作,以養護根系,增強其吸收養分的能力,以保證葉片能儘快恢復生長和促進新分櫱的發生,供給成穗所需要的養分,達到儘量減少產量損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