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事強國推進軍工產業發展
模式轉型的做法與經驗
世界軍事強國在軍工產業發展中面臨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通過轉變軍工產業發展模式,推進軍事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走軍民一體化發展道路,從而推進軍工產業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學習借鑑世界軍事強國的有益做法和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加快推進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軍工產業創新發展路子,是實現軍工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推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美國
美國經濟實力強大,軍費開支龐大,軍工產業基礎雄厚,但美國國防部仍面臨著很大困難,特別是如何全面持久地控制軍事技術的制高點,以高效創新的設計和製造實現其戰略追求的「絕對安全和優勢」。為此,推進軍工產業轉型,實現軍民一體化,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成為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軍工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1.加快推進軍民一體化。美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先為軍、再為民,通過與國防相關的高新技術項目開發,帶動一批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進而全面帶動經濟發展。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有助於美國有效配置和利用有限資源,儲備科學技術潛力。和平時期這種潛力是國家威懾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危機時能增強戰鬥效能,同時為軍工科研生產能力轉移和高技術產業化奠定強大的科技基礎。1993年美國成立了跨部門的「國防技術轉軌委員會」,作為推行軍工技術轉軌和軍民一體化的指導和協調機構。美國技術評估辦公室的研究報告《軍民一體化潛力評估》提出,把軍工產業基礎完全融入到更大的民用工業基礎中,裝備採購完全依靠私營企業完成,實現完全徹底的商業化。美國國防部為獲取民用領域不斷湧現的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將3萬多家民營高科技企業列入軍方的合作名錄,提出了「利用民用技術節省使用與保障費用倡議」,要求在武器裝備系統中大量嵌入以民用技術或產品為核心的樣機裝置,通過大量採用民用高新技術或產品,大幅度提升先進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可維修性和戰備水平。
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在《技術與國家利益》這一重要技術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軍用與民用工業基礎的一體化問題。2003年頒布的DODD5000.1《國防採辦系統》指令,要求國防部門把利用民用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放在確定作戰能力需求的優先地位。通過一些與國防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項目的研製開發,帶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美國宇航局將軍用高技術廣泛應用於民品或向民用部門,十年間科研投入經費250億美元,而僅通過技術轉讓就獲得了520億美元的收益。為了全力推進軍用與民用工業基礎的一體化,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實施軍民兩用技術計劃,包括「技術再投資計劃」「先進技術計劃」「先進位造技術推廣計劃」「聯邦國防研究所多種經營計劃」「合作研究與開發協議」和「小企業革新研究計劃」等,逐步消除軍民技術界限與壁壘,實現軍民技術的有機融合:一是將先進的民用技術直接嵌入軍事領域的R&D項目;二是民用與軍用生產融合的「兩用生產」項目;三是在軍事領域中直接應用民用產品、工藝和技術的項目;四是通過技術研發中心或技術推廣中心,實現軍民兩用技術成果的雙向轉移和良性互動。
美國政府十分重視高技術產業的「民轉軍」,將它視為國家的一個戰略問題,提出規劃「民為軍用」的試驗計劃。該計劃有三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即實現研究與發展的一體化,推動那些對提高經濟技術整體實力和軍事核心能力都必不可少的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實現工程技術、製造和後勤保障的一體化,促進經濟資源與國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緊緊依靠民用高新技術,降低武器裝備研製生產成本、縮短裝備採辦周期、提高武器裝備的可靠性。一是加大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投入,以確保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技術基礎的關鍵部分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二是鼓勵利用國防投入研發的高新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支持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以及軍民品生產基礎密切結合:三是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民用技術移植或直接嵌入軍事系統。「民為軍用」試驗計劃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不僅充分利用民用部門的先進技術始終保持軍事技術的領先地位,縮短武器裝備研製生產周期,而且使能力有限的純軍工體系依託範圍更加廣泛、反應更加靈活、運行更加高效。美國商務部、能源部、運輸部、航空航天局以及科學基金會等部門與國防技術再投資計劃部門一道,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民用產業部門對軍民兩用技術進行投資,致力於推動高技術產業「民轉軍」的進程。同時,努力消除民用和軍用兩個工業體系的「壁壘」,對裝備採購法規、規章、制度、辦法和程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裝備採購法律法規,容許高技術「民轉軍」以及更多地採用軍民兩用產品、技術和工業操作規程。這樣做,不僅每年可節省3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還可精簡20%以上的裝備採購人員。
2.加快軍事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的步伐。為有效提高軍工產業運行的效率,美國加大了軍事技術創新的力度,創新成果轉化的周期不斷縮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調整軍工產業和武器裝備發展戰略,把發展的重點集中在兩個關鍵性領域:電子信息技術,重點是C4ISR系統、電子戰和隱身技術;精確制導技術和靈巧彈藥。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相繼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的商業化。例如,美國高技術計劃局採取「孵化器模式」,不斷探索和發展「突破性技術」,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使高科技成果儘快形成戰鬥力。同時,鼓勵和吸收更多的中小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研製生產領域,以鞏固和加強軍工產業基礎,增強軍事技術創新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3.推進軍工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進行著與軍事變革同樣重要的另一場革命,即軍工產業轉型與結構大調整。從2002年起,美國著手推進軍工產業轉型,並於2003年2月出台了《國防工業基礎轉型路線圖》,改變過去按照產品屬性劃分軍工產業的傳統做法,提出了構建「基於能力的軍工產業基礎」的戰略思想,將軍工產業基礎按照作戰能力需求,重新劃分為作戰空間感知、指揮與控制、兵力運用、兵力和本土保護、聚焦後勤、網絡中心戰等六個領域。軍工產業基礎轉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基於作戰能力的軍工產業基礎,將滿足軍事需求的國防科研生產部門升級為保障作戰能力的技術工業部門,使軍工產業與軍事需求有機結合、無縫銜接,從而形成最佳的組合效應,最大限度地保障軍事需求。同時,減少裝備採購規模,調整裝備採購結構與資金投向,通過政策引導促使軍工企業大力研發高新技術武器裝備,而缺乏競爭力的公司被迫或主動退出國防市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勵下,通過兼并、收購與戰略性重組,使軍工產業資源配置進一步集聚與優化,朝著縮小規模、精幹力量、優化結構的方向發展,加速推進軍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了軍工產業聚集度和規模效益。100家最大的軍工集團得到了大約70~75%的國防科研生產經費,其中前25家大集團占到國防科研生產經費的50%左右。美國軍工產業結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和雷神公司為主,軍民一體、基礎廣泛、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強的軍工產業新體系。
二、日本
依靠技術引進領路、技術創新取勝,建立產、學、研、官合作的科研開發體制,運用高新技術發展其經濟和軍事力量,通過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動了日本從主要引進、模仿西方技術發展成為技術創新大國和「超經濟大國」。
日本堅持先民後軍、以民帶軍、寓軍於深厚的經濟實力中,將軍工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國防基礎工業上。日本的鋼鐵、汽車、造船等基礎工業位居世界前列,這些基礎工業稍加調整改造,即可轉為軍工生產服務。為謀求與其經濟相稱的軍事大國地位,日本在大幅增加國防投入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軍事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精尖武器裝備。通過實施武器裝備發展規劃,確定將來可能用於重要武器裝備的新技術作為優先研製項目,聯合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科研力量合作開發,既為隨時研發先進的武器裝備提供了雄厚的技術儲備,又推動了尖端軍事技術的發展;大力推行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策略,鼓勵企業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同時對承擔軍工生產任務的民營企業實行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確保其技術的領先地位。日本軍費開支中裝備研究費僅占3%,遠低於10%的世界平均水平,大量的軍事技術研發項目蘊含在民用工業中。正是由於日本重視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及時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使資源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低資源消耗型產業轉移,不斷推進軍工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日本軍工產業實行的是一種典型的「寓軍於民」模式,它沒有專門從事武器裝備生產的企業,軍工產業有機融合於國民經濟之中。為了使民營企業形成現實或未來的軍工生產能力,政府運用市場機制聯結或組成富有活力的軍工科研生產結構體系。防衛廳以合同方式,委託民營企業承接武器裝備研製生產任務,凡能轉為民用的武器裝備研製生產項目,均委託民營企業開發研究,軍方的主要職責是確定目標、制定規劃、簽訂合同、管理監督和組織試驗鑑定。
目前,日本有資格接受裝備訂貨的企業超過2000家。這些企業在生產汽車、船舶、發動機、電子設備、精密儀器等民用產品的同時,不斷將民用產品開發中儲備的尖端民用技術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日本防務產品的60%由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和日本電氣公司等四大承包商提供,這些企業作為主承包商又將項目以招標方式轉包給眾多的分承包商和零部件商,這樣既有利於先進民用技術直接嵌入武器裝備研製生產中,產出「溢入」效應,也有利於先進軍用技術與工藝對民用領域的滲透、推廣和快速擴散。通過寓軍於民的軍工科研生產體制,把民用技術與軍事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並逐步實現一體化,通過技術改造使之同時適合軍民兩用,既儲備了大量的先進軍事技術,又具備了能夠迅速擴充的軍工生產能力。例如,日本的航空、造船、汽車等民用工業實力強大,而且隨時可以轉變為軍用或直接具有軍事用途。如果實施戰時轉產,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飛機能迅速擴大10倍以上;日本的坦克生產企業雖然只有3家,但如果把部分汽車工業轉產坦克,每年可生產坦克1萬輛以上。
三、以色列
長期以來,以色列把國防高科技作為立國戰略,並運用先進的國防高科技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將大筆經費用於國防領域,對軍工產業的投資占整個工業投資的50%左右;軍工產業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40%左右,其中有50%以上的產品出口。以色列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生產的公司多達250多家,最大的20家公司中有8家主要靠軍事合同,5家最大的公司中有3家主要生產防務產品。為贏得軍工產業領域的競爭優勢,以色列採取了以下措施:
1.多渠道籌集國防科研經費,推進軍事技術創新。以色列國防部所屬公司的全部經費開支均來自國防預算,由國防部和財政部共同提供研發資金。以色列與美國還共同設立了雙邊研發基金(BIRD),以推動兩國軍工企業發展有潛力的戰略夥伴關係。目前BIRD已投入到上千個科研項目中,其中大多數是軍事技術研發項目。政府還積極募集社會資本,依託民用企業的高新技術研發能力,推動軍工科研生產的快速發展。同時,鼓勵軍工企業廣泛參與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購買發明專利、生產許可證、引進成套設備等渠道,採取聯合研發、爭取國外優惠貸款、進口單項部件等多種形式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以彌補本國研發資金投入的不足,並為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解決了諸多技術障礙。目前,以色列自產的武器裝備達1000多種,國產化程度達60%以上,其中無人機、光電傳感器、偵察系統、先進防空系統、空空與空地飛彈、通信與電子戰系統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在系統集成方面擁有了獨特的優勢。
2.把軍工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以色列實行「先軍後民」模式,建立了有利於促進「以軍帶民」的軍工產業管理體制,通過軍工企業的兼并重組拉動相關民用產業的形成。例如,對國防部所屬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通過合併、收購、重組或與其他公司聯合,建立合伙人制度,組建大型軍工企業集團;允許軍工企業收購、兼并民營企業;利用民間資本推動軍事技術轉移與迅速擴散。目前,以色列軍用技術在民航、機械工業、環保設備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軍事技術的轉移和擴散,帶動了一大批民用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以色列的通信設備、軟體產業、生物技術等在世界市場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以色列擁有400多家高科技企業集團,開發的大部分民用技術(如電子設備、軟體、生物技術等)都來源於軍事高科技;大部分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軍工產業部門,軍工企業中有50%左右是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如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的電子集團5500名雇員中有60%以上是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塔迪蘭公司的7900名雇員中有57%是工程技術人員。
3.鼓勵國有公司和私營公司平等參與裝備採購項目競爭。以色列將國防部下屬企業公司化,不僅使國有公司增強核心競爭力,湧現了如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武器裝備研製局(即拉法爾公司)、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等十幾家大型軍工企業,而且在裝備採購中嚴格堅持公開、公平原則,鼓勵國有公司與私營公司平等參與武器裝備研製項目的競爭,從而帶動了一大批私營企業快速發展。同時,民營企業也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國防投資,積極參與武器裝備研製生產。
四、印度
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對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資源短缺、技術薄弱與軍工產業急劇擴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為此,印度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並重,以國民經濟為主,優先考慮國防需求」的戰略方針,把發展國防高科技作為突破口,強調軍民並舉、以軍帶民,以軍用航空和電子工業為主導產業,武器裝備研製與生產緊密銜接,以攻克尖端軍事技術項目為目標。
目前,印度在計算機技術、原子能研究與應用、空間技術、分子生物、海洋研究和開發、太陽能應用等高科技領域和前沿學科,已位居世界領先國家行列,成為世界公認的信息技術大國,擁有計算機軟體公司600多家,軟體產業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增長。在獲得「ISO9000」認可的軟體企業數量以及為軟體能力確定的等級標準中,印度僅次於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
印度不僅建立起了以軍為主、軍民結合的軍工科研生產體制,而且在核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的軍民結合上取得了顯著成就。1993年7月,印度擬訂了軍工產業獨立自主十年計劃,強調要加大國防科研投入,堅持國防科研與民用技術研發並舉,走軍民互促發展之路。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大力發展軍工生產,加速實施已經制訂的國產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計劃,不斷降低武器裝備進口的比例,同時努力擴大武器裝備的出口,以換取大量外匯;堅持「引進—消化—仿製—國產化」的發展道路,加速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步伐,力爭擁有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逐步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軍工產業領域,初步建立了計劃與市場並重的軍工產業運行機制,強調發揮市場機制在軍工產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為適應世界軍民一體化的浪潮,2002年印度政府決定將長期以來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軍工產業,以許可證方式向私營部門全面開放,並逐步擴大民營企業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生產的領域。這樣做,不僅可以解決國防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充分發揮民用工業在電子、計算機技術、材料技術以及人才集聚的優勢,帶動軍事高新技術的跨越發展。印度政府還對承擔武器裝備研製生產任務的私營公司提供了低息貸款、免徵稅款和確保訂貨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加快實現國產武器裝備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70%的目標,印度積極發展同西方軍事強國在軍事技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實現武器裝備研製生產從利用原件裝配到利用進口原料仿製部件,再到利用本國原料仿製部件,最終實現自主研製大型武器裝備系統的歷史性跨越。
(轉發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來源於上海市軍民融合發展研究會公眾號)
- 世界主要國家推進軍工產業軍民融合發展的主要做法
- 當今世界上的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 區塊鏈技術在戰場數據管理中的作用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啟示
- 對做好新形勢下財政金融動員工作的思考
- 構建軍民一體化的技術創新體系
- 區域國防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與培育
- 國防科技協同創新中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研究
- 美軍裝備採購預算體制的演變及其啟示
- 用「拓荒牛」精神推進「雙研會」創新發展
- 西方已開發國家軍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定價模式
- 世界軍事強國推進戰場建設保障軍民融合發展的主要做法與啟示
- 「軍工涉密諮詢新規」解讀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