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開房也要找黃牛?這8.8高分劇,逼瘋的不只香港人

2020-12-16     Sir電影

原標題:情侶開房也要找黃牛?這8.8高分劇,逼瘋的不只香港人

戳心了。

年末最佳國劇,播到現在了,還沒什麼人看。

豆瓣8.8,評價人數僅1310人。

收到,這就去看。

看完你就發現,更戳心了——《香港愛情故事》

TVB,雖然在我們心目中一直是「港味」的代名詞。

但香港人也把曾經的TVB叫作「堅離地」——不接地氣,永遠只是拍光鮮亮麗的一角。

從住宅到職業身份,都很高大上。

上班在中環,職業不是高管老闆,就是律師、醫生、警察行業精英;

人均豪宅,精裝修的幾百平米的那種(雖然來來去去就是那棟樓);

《溏心風暴》《珠光寶氣》

劇情也永遠是溫情牌。

平時小打小鬧,最後都要其樂融融。

「一家人就要齊齊整整」「你肚唔肚餓啊,我煮碗面俾你食」。

這套「港味」,究竟還能吃多久?

眼看隔壁viuTV幾部劇,用現實痛點,贏得越來越多年輕受眾的時候。

TVB終於也把心一橫。

去年一部《金宵大廈》,靈異題材×社會現實,讓不少人直夸年度最佳:

「香港樓市是全世界

最恐怖、最靈異的鬼故事」

TVB不再只會輕飄飄,暖洋洋了。

到了《香港愛情故事》。

更用老中青三代不同的戀愛故事,織出了香港社會越收越緊的羅網,再也不是你想像中的浪漫愛情。

浪漫?

你有本錢嗎。

01

「香港是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香港人越住越小,越住越貴,生活難,戀愛更難。」

「房子和愛情掛鉤,真的只有香港才有。」

這段開場的旁白。

Sir不同意一個字——「只」。

劇中的故事,何止香港。

但香港一定更加誇張和異形。

情侶酒店,火急火燎來了一對情侶。

主角琪琪和子朗。

你覺得來這種廉價酒店的,一定是剛出社會的小年輕,錯,他們是來過七周年紀念日。

訂的酒店,被取消。

輾轉很多家才來到這裡開鐘點房,結果竟然要等3個小時才有房。

身後的黃牛小哥,早就盯上了他們。

「小哥,我女朋友遲到了,讓半個小時給你。」

半個小時就是一晚上的半價,琪琪覺得太貴了。

子朗當機立斷決定拿下:

「哪貴了?春宵一刻值千金。」

進了房間關上門。

剛才還不情不願的琪琪,立馬踩下了油門。

不是饑渴。

是心疼錢啊。

但是,當兩人好不容易把彼此身上複雜的情趣裝備解鎖,準備進入正式流程時........

黃牛敲門了,半個小時到。

為什麼談個戀愛,要搞得像偷情一樣?

還不是因為場地有限。

你能想到的三條路,都給你堵死。

家裡。

子朗一家五口人,住在可憐巴巴的公屋裡。

特別是妹妹的房間,在牆壁一角,僅僅能放下一張床。

琪琪一家呢,有她和弟弟,爸爸最近又再婚了,繼母還帶著她的孩子。

爸爸竟然要她和弟弟住一個屋。

要在家辦事,就要等全部家庭成員都不在的時候,還要每時每刻擔心有人回來。

哪裡比得上鐘點房省心。

既然家裡不夠住。

買房?

未免也太不把香港房價放在眼裡了。

琪琪和子朗也嘗試過買房,小一點、破一點無所謂,有個自己的窩就行。

房產經紀人帶他們去看一個老破小房子。

隆重介紹了這間房最大的亮點——獨!立!廚!廁!

就是說廁所和廚房是分開的,贊。

你說這不是最起碼的嗎?

啊不。

這配置已經是性價比之王了。

再便宜,只能去住「劏房」。

粵語的意思是「剖開」,也就是說,劏房就是將房屋分割成多個隔斷間。

電影《一念無明》里,就拍出了劏房的現實。

既然買不起,那就。

租房?

租房簡直就是青年人最墮落敗家的生活方式啊。

每個月房租好幾萬,交給房東,幹嘛不攢著給買房「上車」?

這哪裡是愛情故事。

照Sir說,這部劇的標題應該叫——《房囧》。

是一對對有情人,被高企的房價棒打鴛鴦,雞飛狗跳的故事。

02

早在2017年的綜藝《有樓萬事足》里,就已經說破了香港人的這重焦慮。

《香港愛情故事》則讓你看到了同一種焦慮下的眾生百態。

子朗的大姐,一個斜槓青年,不喜歡循規蹈矩的生活。

大多數時候是一個攝影師,偶爾會在餐廳打零工賺錢,但也入不敷出,經常交不上房租,被斷水斷電。

她日常的愛情故事,是一茬一茬地換炮友。

小妹是一名大學生。

00後的她已經想好了未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打工是沒有出路的,存夠錢就自己做生意。

有男生當眾向她表白,她不多考慮。

但是一個男生搭訕後,轉眼走進了一個有保安打招呼的高檔小區,她看人的眼色也立馬變了。

夜色里,那片住宅區的點點燈火,仿佛就是她閃爍的未來。

沒房。

談戀愛都不考慮。

但以為有了房,結了婚,就算安全上岸了嗎?

子朗的父母,在逼仄的屋檐下,感情破裂了。

但也不得不將就過活。

爸爸是一個典型的大男人主義的人,從來不會尊重自己的妻子,只是把她當成保姆。

看電視隨地吐花生殼,妻子看不下去,只能一邊跟著掃地。

嫌棄她在旁邊擋著看跑馬,一把就粗暴地推開。

在他看來,做女人就是應該千依百順,乖乖做家務,不能頂嘴。

你能有什麼意見?

他還有很多理由:

「我不煙不酒,比很多人都強

我這多年都沒去鬼混過」

受夠了的媽媽要離婚。

結果……

兩個人去法律諮詢處諮詢離婚的事,本以為離婚就是領個離婚證的事。

沒想到這位議員說:

就算兩人已經同意離婚,也必須分居一年。

但一間房子都要5個人住。

哪裡還有條件分居呢?

沒房,你連婚都離不起。

為了心中嚮往的愛情,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哪怕再不願意,年輕人不得不戒掉了以往愛情劇里的浪漫、衝動、張揚……

一個個都變成省錢達人。

琪琪和子朗兩個打工人的辦公室在中環。

他們的愛情故事沒有華麗的背景,也沒有轟動的浪漫,而是上酒店得排隊,吃大餐也嫌貴。

他們帶著公司飯堂的晚餐坐在中環。

一邊吃一邊感嘆(自我安慰):

「飯堂真是好

又不用排隊,又有全海景看

又不用人擠人,還有不用花幾百塊

坐得好像四人約會一樣」

什麼是4個人的約會?

因為要拼桌。

就如劇中的琪琪一家4個人去茶餐廳吃飯,爸爸有重要的秘密要宣布。

但還是要和另一家人拼桌,只能「回家再說吧。」

子朗和琪琪的上司。

看到兩人在辦公室打情罵俏,馬上就帶了她的職場雞湯——

要實現「自由」。

就必須先禁慾,後買樓。

「幼稚!是因為我比你們更加努力

當你們去吃喝玩樂的時候

我就默默耕耘,買房、換房

然後慢慢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沒錢談不起戀愛。

那好像「合租」也是一種方案。

這裡說的不是合租房子,是合租男友。

對於大姐這樣一個從來不相信愛的人來說,炮友是家常便飯,向炮友表示愛也不過是順手拈來。

牆外,是兩個人的逢場作戲。

屋內,曾經的炮友牽起女友的手,又是一段表演。

反正供不起一段穩定的關係。

那共用別人的男友又何妨。

別說年輕人「亂」。

再忠貞的愛情觀,也要被現實的洪流沖得七零八散。

就連老年人,也早就能「跟上時代了」。

琪琪的媽媽去世一年,她爸爸就和一個和女兒一樣年齡的女人結婚。

琪琪問外婆:

「30多年的感情,這麼快就可以放下?」

外婆說:你這個人思想太古板了。

「你沒有聽說過愛不代表結婚

結婚不代表愛嗎?」

外婆什麼時候突然說話這麼有哲理?

外婆打開手機,噢。

琪琪又問外婆,「那你不愛外公了嗎?」

外婆說:害,那個時候我們有什麼愛不愛的,覺得合適就在一起,過著過著就是一輩子了。

《香港愛情故事》里每一個故事,都是關於愛情。

但好像又都沒有愛情什麼事。

這不也許多後浪們的遭遇。

從小嫌棄上一代的人不懂浪漫、 沒有愛情、打壓早戀,規划著自己要轟轟烈烈的愛一場。

可是長大了。

卻尷尬地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羅曼蒂克消亡的年代……

03

2018年,B站評選出年度彈幕:真實。

2019年,一部冷門文藝片出乎意料地成為爆款,在中國獲得3.7億的票房,它的片名叫:何以為家。

今年,韭浪(對應後浪)、內卷、小鎮做題家成為熱門詞彙。

這個環境,在一天比一天更強調現實。

不是年輕人變了。

是他們不得不變。

琪琪說出了很多普通打工人的心聲。

她曾經放棄做記者,找了一份工資高一些的工作,就是為了早日有兩個人的家。

但是現在呢。

工作自己不喜歡,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就是加班,就連吃個東西都要左思右想。

「以為......不要夢想就可以有錢

有自己的家」

子朗也知道。

這段感情的癥結,全都在於沒有父干。

《香港愛情故事》的子朗一家。

在最著名的公屋邨華富邨取景拍攝。

上:實景 下:《香港愛情故事》

TVB轉向現實題材,不是單純的蹭熱點、販賣焦慮。

製作上的用心和進步也肉眼可見。

不再是上班打卡一樣的情景劇式,鏡頭裡多了設計感和值得玩味的地方。

子朗的父母發生爭執時。

背景上有一個「忍」字。

家裡太窄,需要一點空間,就來到樓梯。

諷不諷刺——樓梯本來是公共區域,卻成了解決隱私問題的場所。

在這個中心對稱的構圖中。

右下角。

母親倚靠在透過一點光亮的樓梯間的牆上,向兒子傾訴自己的婚姻。

這個場景,如同監獄一樣,隱喻著這段被困在婚姻中幾十年的母親。

左上角,小妹在IG上說:

愛是恆久永遠。

她們多像是困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同一種人。

母親難道沒有經歷過愛情的新鮮?

女兒難道不會體驗愛情的磨損?

只不過,人生只能各自去過,無法相同罷了。

讓Sir最扎心的一幕。

琪琪和子朗為了省錢,去住膠囊旅館。

因為偷偷在裡面「開車」,被抓現行不說,還要罰款1000。

這不是重點。

接下來的一幕,子朗告別。

轉身看到自己的女友,就這樣獨自留在膠囊里,和這裡的男男女女一樣。

好像是工蜂各自回到了蜂巢。

也像是一個真實的太空艙。

你以為這是賽博朋克嗎?

不。

這就是在現實里發生著的事。

結婚要有房子,離婚也得有房子。

在這裡,沒有房子,愛情會很難,離婚也會很難。

房子的問題何止是發生在香港呢?

隨便一看,都是年輕人的天問:

如果不是因為房租是巨額開支,那些年輕的打工人,也不會當初選擇蛋殼這樣的租金貸方式。

而更多的國產劇里普通人的房子是:

主角一畢業就能住進上海精裝修房子,還和上市CEO、富二代住同一個小區。

房間永遠是像樣板房一樣的精緻,不帶一點污漬。

《歡樂頌》

只是《香港愛情故事》終於剖開了這個現實。

TVB也終於直面了真實。

普通人的愛情沒必要專門跑到中環吵架,也沒有那麼多精緻的粉紅泡泡。

有的只是為了房子而煩惱的普通人的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FTpanYBur8RWXSAo8q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