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為何80歲了還去讀博士?背後原因讓許多年輕人羞愧不已

2020-10-22     西遊故事多

原標題:金庸先生為何80歲了還去讀博士?背後原因讓許多年輕人羞愧不已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文壇上有了大的動靜,以金庸為首的一大批武俠小說家,一篇又一篇地發表小說,為文學歷史構建了宏大的藍圖,又豐富了影視行業,給當今的導演編劇,增添了劇本。當然,也讓我們豐富了眼球。

奇怪的是,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各方面都不是特別好,可為何小說質量非常之高?如今,各方面都提高了,小說質量卻在下滑呢?

說到了金庸老先生。他的武俠世界是整個江湖,當中有愛有恨,描寫的不僅僅是書中人物日常,更是你我的瑣碎生活,這是他被稱之為大師的原因,但是,金庸先生為何選擇在四五十歲時封筆?那時的他,乃寫作巔峰時期,又是壯年,生活經歷,人生閱歷都有了,四五十歲特別有精力,能熬夜,對於寫作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他為何就擱筆不寫了呢?

他在45歲時選擇封筆,這引來大部分粉絲書迷朋友的熱烈討論,金庸先生為何封筆?那些書中的人物,是因為金庸先生文思泉湧才很自然地湧現出來的嗎?或許不是的,先生只是迫於生計,才擠破頭顱想出來的東西,他曾多次上訪談類型的節目,就有被主持人這樣問道,可他的回答是「如果條件允許,我可能早就不寫小說了」。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先生當年創造出小說中的角色,什麼喬峰郭靖張無忌,並非他本意,而是生活所迫吧。

說一句大家不信的,金庸先生心中最理想的職業竟不是作家小說家,而是一名外交家!

他在上大學時,學的專業正是外交系,他學了多門外語,且又十分關注時事,而他之所以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很大的原因便是兩人的性格不同,兩人的喜好不同。

現在我們說起金庸,肯定要將他與「武俠」與「郭靖喬峰」相掛鉤,但誰能知道,他心中最愛的竟是新聞事業,他喜歡新聞,渴望外交,他也十分坦誠地在節目上說道,小說並非自己一生中最愛的事業,小說成就了自己,但因為小說也失去了很多,如果可以,真不想寫小說。

可能是與金庸先生的出身有關。金庸出生在一個官宦家族,從小,他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著正統教育的薰陶與培養,他對武俠小說存在一定的偏見,因為這畢竟是「有損門楣」的,並非「正道」。要不是為了生計,他當初真不會選擇寫小說這種工作。

所以,在為了生計最開始寫小說時,他有過質疑,祖先們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他小說寫得久了,書中有他的江湖,也便不能罷手。他的筆下塑造了許多英雄大俠,這是他愛的地方,也是讀者愛他的地方。

或許,金庸先生選擇在45歲時擱筆,與他所追崇的偶像有關。他從小便接觸到了許多文學大家,所以說,一般人是很難入他眼睛的,如果真要說出幾個讓他佩服的人,那麼,張良和范蠡能算在當中。而這幾個他佩服的人,都十分驚人地有一個共性:都在功成名就時選擇了退隱。

當然,有些讀者會說,金庸先生在壯年時選擇封筆,是因為他已經很超然地感知到了,在未來很難有一部作品能突破以往,作品也就只好走下坡路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早點封筆?確實,人達到了巔峰之後,再往上跳躍一厘米都十分困難,《鹿鼎記》算是先生的最佳之作,巔峰之作,再往上,便是非常難了。

其實,金庸先生是很反感別人稱呼他為「小說家」,他心中更滿意的稱呼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可一旦貼上了小說家的標籤,想要摘取,就十分之難了。況且他還沒有系統地學過史學,要讓別人稱呼他為「歷史學家」,是不可能的,就算別人真的這樣稱呼了,他也會覺得十分慚愧。

而他在他的小說中多次表露出歷史的痕跡,融入了許多歷史元素與傳統文化,這是他酷愛歷史的一個證據。

功名利祿都是虛無的,內心的充實,人生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金庸先生為何80歲高齡還去讀博士?他為了什麼?為了錢?為了功名?都不是的!他為的是心中的理想,為的是小時兒童時期的夢想!只要能再上大學,哪怕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也是十分幸福的事情。

為了堵住外界的嘴,他捨棄了劍橋大學榮譽博士的稱號,甘願從碩士開始讀起,憑藉自己的不服輸的幹勁以及心中的理想,一路讀到博士,拿得學位,證明了自己,也給我們年輕人樹立了標杆!

現在的年輕人,為了錢財、功名就不擇手段,把理想當成糞便,丟進坑裡;有的正值大好年華,讀書期間,竟散漫無度揮霍光陰。讀了金庸先生的人生,想必羞愧難當吧?

錢財固然重要,但相比較起來那都是不要緊的,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啊!

朋友們,您對此事怎麼看呢?歡迎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CUWT3UBd8y1i3sJfu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