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懸產業園內碩果纍纍
深秋時節,金黃的暖陽給陽新縣白沙鎮汪武頸村塗上了豐收的色彩。村裡的種養殖產業園內,雞群撒歡,一抹抹金黃掛滿枝頭,一串串歡聲飄灑林間。循聲望去,果林里紅男綠女正忙著採摘黃橙橙的柑橘,分享豐收的喜悅。
「這裡的雜柑皮薄汁多、好吃,現場採摘新鮮,還可以體驗果農豐收的喜悅。」11月8日上午,正穿梭在汪武頸村王懸產業園裡採摘柑橘的黃石市民張文錦樂呵呵地說。
養殖園內雞群撒歡
汪武頸村光伏發電站
這幾年,乘著扶貧政策的東風,村裡爭取扶貧資金300多萬,實施民生工程,村村戶戶通了水泥路,120盞路燈照亮了夜路,改造後的水利設施工程方便了農業澆灌……隨著多方政策扶持,汪武頸村種養殖產業名聲遠播,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如今,苧麻基地、蓮子基地、服裝加工、新型建材、油茶基地……一個個扶貧產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王懸產業園、陽亥壠產業園、油鋪壠產業園和光伏發電站「三園一站」的產業規劃更帶動了貧困戶的發展路,讓他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村民王蘭仙是王懸產業園的承包人,2015年,她流轉承包村裡的50畝荒山,種植雜柑出售。那年,縣委安排縣檢察院到汪武頸村駐隊幫扶脫貧工作,在入戶走訪過程中,工作隊長樊保華、孫俊傑了解到產業園種植的雜柑品種好、銷路廣,可惜缺乏資金投入和專業技術指導,產量少,收入不高。他們就主動到黃石市農業局和黃石市特產局請來專家,幫忙育苗、優化品種、解決種植難題。
2017年、2018年,縣檢察院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商量後,先後向王懸產業園投入110萬扶貧資金,將產業園擴大到了350畝,形成該村規模最大的種養殖產業園。如今,園內一年四季有雞、屯鳥,春收桃、夏結瓜、秋天柑橘掛滿山,年收入近100萬元,還帶動了5戶貧困戶就業,是全村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王蘭仙說,縣檢察院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總是帶著「村兩委」一起找政策、跑路子,只要勤奮努力,好日子長著呢!
村支書黃朝寅介紹說,村裡入股的份額根據收益情況分紅,今年產量好,能分紅12萬元,其中70%平均分發給全村「貧困戶」,再幫他們一程,剩下的30%用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讓村裡更方便、更美麗。
村委會新貌
2015年,縣檢察院剛到汪武頸村駐隊扶貧時,汪武頸村是國定重點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366人;是集體經濟空殼村,村裡不僅沒有一分錢的集體經濟收入,還欠下了不少債務;是縣裡的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基層黨建「三類村」。全村村民2565人,散居在19個自然灣,外出務工是主要收入來源。
經過4年實打實地落實政策、帶動發展,2017年102戶脫貧,2018年剩下的7戶也全部脫貧。去年,村裡的綜合考核評估躋身白沙鎮第一方陣,被評為陽新縣精準脫貧先進村。
村貌煥然一新,村裡的事業、產業發展順風順水,激發了村民活力,109戶貧困戶也跟著返鄉創業就業的熱潮,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白沙紅星製衣廠內劉付貴正在指導工人裁衣
村民劉付貴,就從村裡的貧困戶變身陽新縣貧困戶致富帶頭人。這個曾經「一病不起」的家庭,因精準脫貧迅速回到了正常生活軌道,摘掉了貧困帽子。
2016年,在外務工多年的劉付貴決定返鄉創業。一次入戶走訪時,劉付貴向縣檢察院駐村工作隊長孫俊傑和村支書黃朝寅吐露了自己心聲,「我在溫州的服裝廠工作了很多年,經驗技術還可以,想創辦一個服裝廠,可是沒有啟動資金。」
扶貧先扶志,看著面前這位有志青年,縣檢察院級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好好給小伙子量身定製一套扶貧方案,他們幫忙爭取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在服裝廠開廠創辦過程中主動幫忙找路子、找技術。
這幾年,劉付貴創辦的白沙紅星製衣廠經營得風生水起,年生產總值達150萬元,安置村裡農村勞動力50多人。
村看村,戶看戶,領頭羊一連氣,村民不泄氣,汪武頸村不僅脫貧了,很多人家也越過越景氣。
(來源:陽新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