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和朋友正在聊天,朋友說不知道是不是她家孩子過於的內向?很多次他都發現孩子自己一個人在教室裡面玩,即使回家之後,也喜歡一個人在書房裡面看書,在假期裡面的時候都不願意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出去玩。這讓他感覺有一些擔心,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之下,人與人之間都是需要建立一定的聯繫的,如果他家孩子如此發展下去,是不是以後都不會主動的和別人建立關係呢?
很多家長們都發現,孩子性格都有所不同,有的比較活潑一點,有的就稍顯內向一點。而面對內向的孩子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擔心,這對孩子以後的社交關係會不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
其實有這種擔心的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家長在潛意識裡面都認為孩子內向就是存在著一種性格的缺陷。擔心孩子在未來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的環境。
但是內向不喜動的孩子,之後的發展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一、內向與外向的區分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點既可以指向內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內向,後者叫外向。
榮格認為內外只是獲取心理能量的方向以及更喜歡的互動方式,及個體更加趨向於集體生活當中還是更加趨向於獨處世界當中,都是能夠更好的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
外傾型的人,對於外界的信息更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他們也更加喜歡趨向於團體活動當中,喜歡嘗試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喜歡結交各種類型的朋友。集體生活當中更容易讓他們感受到快樂,並且也更容易從集體當中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內傾型態度的人,他們更加願意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指向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生活總是和外界化為一條清晰的分界線。並且認為過多的社交活動會消耗他們內心的能量。而且他們更加重視於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有著自己獨立的生活節奏。而一些行業的領軍人物們也更加喜歡一個人進行獨處,他們認為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引起更多的自我思考,發現生命的奧義。
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喜歡獨處,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喜歡獨處,其實孩子喜歡獨處也有他一定的原因。
二、孩子為什麼喜歡獨處?
一般情況下,喜歡獨處的孩子可能有以下的三種特徵:
1.性格內向
內向性格的孩子在和人交流的時候容易出現害羞和緊張的情緒,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而有的孩子為了避免再和其他人進行交流當中因為回答不上問題而產生的尷尬,從而減少了和其他人的交往。
這類孩子其實是對自己性格內向的一種自我保護,對他們來講,獨處的時候要比和其他人進行相處顯得更加的輕鬆。
2.孩子沒有合適的朋友
有一些孩子喜歡獨處可能並不是因為內向的原因,而是因為自己所處的朋友圈當中沒有合適交往的朋友,再找不到可以一起進行玩耍的朋友時,他們更加喜歡一個人呆著。
有時候孩子在突然間接觸到外界的新鮮環境當中時,會有一些不適從的表現,而面對外界的環境,孩子會本能地收斂起自己的外向和熱情。不過對於這種孩子來講,獨處只是短暫的一段時間。等他們慢慢熟悉到周圍的環境交往到合適的朋友之後,就會再次變得活躍起來。
3.心智過於成熟
有一些孩子喜歡獨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心智較為同齡人更加的成熟,所以在看待一些事情的發展方面,要比同階段的孩子更加的超前,無法和同齡的孩子形成同步的概念。而避免因為產生不同步的概念造成的尷尬,這些孩子更喜歡自己獨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們都會在潛意識當中認為內向的孩子就意味著他不能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而且更加喜歡讓孩子趨向於外向孩子進行發展,這其實也是在對內向的孩子不公平的表現。
三、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待獨處
很多獨處的孩子容易和性格孤僻連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Larson提出:獨處也可以進行,分為兩種,一種是非自願獨處,一種是積極的獨處。
其中非自願獨處是指並非個體本意想要進行獨處,並且這種獨處會給個體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增加心靈方面的壓力,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等。
而積極的獨處是指個體進行自我選擇,在心理層面上也更加的健康。進行積極獨處的個體一定程度上也擁有著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但是相對來說也更加樂於給自己留去更多的獨處空間。
所以有的時候,獨處並不代表著被孤立,因為積極的獨處,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屬性是不會進行缺失的,並且同時也保留著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而那些選擇積極獨處的人,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擁有著更強大的自信來面對獨立的生活。
四、關於獨處能力,不同階段也有著不同的區分,不斷完善自我認同
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
嬰兒在12個月到18個月的時候,已經學會了行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進行探索更多的範圍。並且對於外界也有著更深刻的聯繫。在這個過程當中,嬰兒已經獲得了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當孩子長大到36個月後,這個時候的嬰兒已經能夠明顯地完成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並且隨著身體的快速發育和對周圍更加深層次的探索。他們的意識當中已經形成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使家長不在身邊,也能夠獨立的進行玩耍,而不會產生過分的焦慮。
當孩子從嬰幼兒長成青少年的時候,根據埃克森心理社會8階層理論:
處於這一階段的青少年需要完成對統一性的觀念樹立,即構成自我的主觀感受和體驗,明確自我的存在和價值,以及對未來的一些認識,比如自己對於未來的生活選擇以及自我發展的方向等。心理社會八階段中提到了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等等。這些階段都是在青少年成長中慢慢獲得和構建而成的。
童年時期經歷的分離——個體化階段讓我們能夠安心獨處。而青少年時期完成了自我認同,可以讓我們自信的進行獨處。
在《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的作者、心理學家蘭尼博士看來: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只是氣質上的不同,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眾多心理學家也從不同的研究層面證實了這一結論。
朱自清曾在散文《荷塘月色》當中寫到: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相對而言朱自清認為獨處是群居喧譁生活當中的一種靜思獨想,而良好的獨處環境當中,更容易帶來心靈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很多家長並不希望自己孩子過於獨處,因為他們認為這會讓孩子對社會具有一定的脫離感,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獨處能夠帶給孩子的一些好處。
五、獨處帶給孩子的好處
獨處其實並不可怕,一個個體在進行獨處,面對自己內心的活動過程時,其實能夠收穫到不少的好處。而且獨處能夠讓人們更加清晰的了解自我,並且在不斷的自省中推動著精神的培養和壯大。
日本作家午堂紀雄在《孤獨力》當中提到:孤獨,是我們認識自己最好的機會。任何成長的節點和對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須經歷獨處和內心才能到達。學會享受孤獨,提高自己的孤獨力,讓你的孤獨成長為你成長的力量。
1.孤獨力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從情感發展的角度來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感會逐漸的更為豐富,一般到了5歲左右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出更加明顯的獨處感。而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也會更強,並且孩子也能夠在獨處當中獲得更多自我發展的好處。
英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安東尼·斯托爾曾說:「能獨處的能力與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緊密相連,與自己最深的需求、情感即衝動息息相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家長們不要刻意的追求孩子豐富的社交關係,更多的時候也需要培養孩子一定的專注力,而培養孩子最好的專注力方式就是讓孩子學會獨處。有時候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個性化的發展,比墨守成規更加重要。
2.督促過程是掌握自我能量的過程
喜歡獨處的人更加能夠按照自我的節奏進行辦事,並且更加的充滿自信。一定程度上他們能夠更加專注於自身的發展,探索屬於自己的道路。
而且一定程度上喜歡獨處的人更加善於思考,並且創造能力更強,能夠成為不可多得的創造型人才。
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說:「孤獨是天才的學校。」一定程度上,孤獨能夠更加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更加容易激發孩子的創造能力,成為不可多得的創造性人才。
六、家長應該怎樣提高孩子獨處的能力?
1.為孩子創作獨處的空間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孩子不夠獨立,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孩子獨處的環境被限制。家長在一定程度上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並具有探索的空間,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而在為孩子營造一個獨處的空間時,最好是能夠從小的對孩子進行培養,家長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放手,或許能夠培養出來一個更加獨立自主的孩子。
一定程度上孩子對於一切的新鮮事物都有著無窮的好奇以及想像。當家長為孩子營造出來一個更好的獨立空間時,孩子會對這些外界的事物更加獨立的進行思考,而在這方面孩子也能夠更好的提升獨處的能力。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
為孩子準備一些適合孩子進行玩的玩具或者是一些繪本,一定程度上都能夠激發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很多時候當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也是在進行獨立思考的時候,一定程度上孩子正在將自己圍繞成為一個獨處的空間,而孩子在這個空間當中也正在進行屬於自己的獨處。
孩子喜歡一個人進行獨處並不是一件壞事,很多時候,孩子獨處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並且在同時也在培養孩子專注力和自省能力。所以獨處的好處那麼多,家長們還是放手讓孩子進行獨立的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