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元旦和春節假期很近,很多人都有了出行的計劃。旅行中,隨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飲食、作息時間的改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科韓冰醫生分享了一個今年8月份在旅途中染病,輾轉5家醫院,治療了15天的兒童病例。以此來告訴大家,如何在旅行途中早期識別疾病以及做好預防措施。
這個孩子的發病起因是8月3日抵達新加坡後,被蚊蟲叮咬而出現發熱、畏寒、寒戰,當地正值登革熱流行,於新加坡國立醫院就診,考慮「登革熱」,給與退熱治療,症狀並無緩解。
患者病程圖
韓冰醫生介紹,該患兒8月11日回國後,發熱,體溫最高40℃,咽痛,咳嗽,痰少,腹瀉,水樣便,3-5次/日,新發雙耳疼痛,就診於某家醫院,查白細胞9.88 *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9.7%,C反應蛋白26mg/L,初步診斷為: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給予頭孢地尼治療1天。
然而到了8月12日,該患兒症狀體徵沒有任何變化,遂就診於家附近某家醫院,複查白細胞10.91 *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1.3%,C反應蛋白 62mg/L,胸片顯示:雙側內帶紋理略增加。進步診斷為:肺炎、中耳炎。給予阿奇黴素靜滴、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療1天。
到了8月13日患兒症狀體徵依然沒有緩解,於是到某兒童醫院進一步檢查:白細胞11.68 *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9.4%,C反應蛋白60mg/L,便常規正常,潛血陽性,便輪狀病毒鑑定陰性。給與頭孢曲松治療4天。
8月17日夜間轉至我院進行治療,查體雙側乳突部壓痛,雙耳有膿性分泌物,雙側扁桃體II度腫大,未見膿性分泌物,雙肺未聞及乾濕性囉音,複查白細胞9.43 *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5%,乳酸脫氫酶 906.8U/L,C反應蛋白 76.5mg/L,降鈣素原 38.83ng/ml,心電圖正常,心臟超聲正常,肝膽胰脾腎超聲正常,胸部CT提示雙下肺炎,雙側胸腔積液,科研試劑提示登革熱抗體IgM陽性,IgG抗體陰性。
胸部CT:
耳部:
患兒有明確新加坡旅行史,當地登革熱流行,但患兒病程無明顯白細胞降低、血小板下降,且發熱時間較長,臨床上不支持登革熱診斷,考慮科研試劑假陽性可能,北京疾控中心彙報登革熱抗體IgM陰性、IgG陰性,患兒患登革熱的可能性被排除。
根據患兒肺部表現,血象不高,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升高,考慮肺炎支原體感染可能,後續病原學化驗回報血清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查以及咽拭子及耳部分泌物的MP核酸檢查:
Ø MP抗體 1:2560,稀釋後滴度為10485760;
Ø 耳部分泌物MP核酸:4.21×105 copies/ml;
Ø 咽拭子MP核酸:3.56×103 copies/ml。
接受2個療程阿奇黴素治療後好轉,但鼓膜穿孔未恢復,1月後隨訪MP抗體滴度1:327680,證實了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
為什麼這個患者輾轉5家醫院,歷時16天才最終確診為支原體肺炎呢?是什麼掩蓋了真兇?常見病中有哪些不常見表現會被我們忽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肺炎支原體感染。
什麼是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稱為支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在兒童非常常見,占住院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0~40%。
肺炎支原體感染是兒童常見感染病原體,但常見於肺部表現,如咳嗽、咳痰、發熱、咽喉痛、胸痛、氣促等。肺外表現常常被忽視,就是所謂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且該患兒的早期診斷收到了登革熱疫區旅行史的干擾,可以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來形容。
那麼,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都有哪些?如何早期發現?下周韓冰醫生將帶來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病例專題,敬請期待。
專家簡介
韓冰
主治醫師,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vi8Pm8BMH2_cNUg7r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