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努力,皆為美好!鳳山村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2019-09-21     仙游報道

西苑鄉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青山在會上交流經驗

仙游報道新媒體9月21日訊 (記者 鄭志忠 文/圖) 9月20日,福建仙游縣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西苑鄉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青山被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他在會上與參會人員分享了「黨建+精準扶貧模式」的經驗做法。鳳山村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突出產業扶貧,持續抓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提高脫貧質量,讓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鳳山新村一瞥

據介紹,鳳山村位於仙游縣西北部山區,海拔870多米,距瀋海複線菜溪互通口18公里,下轄3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50戶2248人,現有精準扶貧戶11戶51人(其中國定扶貧1戶4人,省定貧困戶10戶47人),是莆田市第三批「美麗莆田·幸福家園」試點村、第四批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所有努力,皆為美好。近年來,坐擁仙水洋、仙岩洞、仙人谷等生態旅遊資源的該村,堅持以改善民生為主線,全面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探索推進黨建+精準扶貧工作模式,著力實現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村莊和幸福家園。

仙水洋景區

在山旮旯崛起的鳳山新村,戶戶通水、通電、通路,廣播電視、通信實現全村覆蓋,建有便民服務中心、老人活動中心、鳳山衛生站、污水處理廠、休閒公園、幸福大道、幼兒園等配套設施,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的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一點也不比城裡小區遜色。

突出支部帶領,築牢扶貧「橋頭堡」

鳳山村黨支部從自身建設入手,全力打造「能力強,素質優」的黨員幹部隊伍,築牢扶貧攻堅戰鬥堡壘。他們注重抓好班子建設,以2015年村級換屆為契機,著力把一批威信高、能力強、改革意識強、服務態度好的黨員和骨幹充實到村級組織中,不斷優化村級幹部隊伍結構,村「兩委」幹部平均年齡46歲,是一個能幹事、會幹事、干成事的「橋頭堡」。

他們注重培育後備人才,按照「千人一員」要求,從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中挑選培育後備幹部2名,突出優化黨員隊伍結構,換屆以來發展黨員2名,35歲以下黨員23名,高中以上學歷黨員40人,黨員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村級後備力量得到加強。

他們注重整頓提升短板,以2014年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為契機,自加壓力倒查整改了黨員培育工作不力、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村集體經濟薄弱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按時完成了後進整頓工作,有效提升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也提高樂村黨支部的致富、帶富能力和水平。

突出黨員帶頭,建強扶貧「攻堅隊」

去年夏天,64歲的退休黨員老幹部陳元黨利用自家新房子,在小山村裡開起了民宿,開啟了一家人的創業路。陳元黨一家六口人,老婆在家務農,孫子女在鳳山小學讀書,兒子兒媳在廣東開小吃店,今年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圍爐,商討留兒子在家裡一起搞民宿,發展鄉村旅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陳元黨德帶頭下,村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

鳳山村注重創新搭建黨員參與扶貧攻堅平台,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組級黨員聯繫點」「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等,打造一支常駐「工作隊」,落實精準扶貧主題的「主題黨日+」活動,讓廣大黨員主動融入到扶貧攻堅工作中來,今年已累計開展各類黨群活動5次,走訪慰問群眾68人,為困難群眾解決問題33件。

他們創新組織設置,建立了精準扶貧專項功能型黨小組,引導黨員深入貧困群眾中,全面摸清貧困底子,精準繪製了精準扶貧「作戰圖」,同步落實結對幫扶責任和目標任務,督促黨員幹部在扶貧攻堅中主動擔當、做出成績、干出實效。充分整合7名鄉掛鉤黨員幹部和村掛鉤黨員力量,做到大部分貧困戶均能有兩個掛鉤幫扶黨員,真正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隊、一戶一脫貧致富責任人」,在技術、信息等方面提供幫扶,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71歲的陳金丁自去年搬進了寬暢的新房子,孩子也在廣東開起了小吃店,年收入6萬元,入股光伏發電項目,年收入7200元,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當前該村繼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積極引入設施農業、龍頭企業,對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開展就業幫扶,給予安排精準扶貧公益性崗位,全村11戶精準扶貧戶全部實現脫貧。

突出黨建帶動,打好扶貧「組合拳」

近年來,鳳山村黨支部將扶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落實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計劃,使組織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黨建活力變成攻堅動力。

他們推行「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鳳山朝陽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濕地松采脂、油茶、茶葉、葡萄園、林下經濟等產業,引導貧困戶到新村、仙水洋以及各產業基地進行務工,增加貧困戶家庭收入。同時,用好就業幫扶、教育扶貧、造福工程扶貧搬遷、發展產業等政策措施,依託山地、林地、農田資源,以實施土地流轉為契機,成立家庭農場5家,合作社8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發展葡萄園80畝、發展油菜花350畝,增加就業25人;發展油茶200畝、濕地松1萬畝、茶葉909畝、毛竹林墾復1500畝、林下經濟180畝,共增加就業156人;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加收入200多萬元。

他們注重盤活資產,充分利用新村屋頂和後山坡面發展光伏發電產業,並利用新村閒置的房間,由村集體承租,發展旅遊酒店、民俗酒店,村民收取租金,增加收入;利用村集體的5間店鋪,進行招租,月租金1000元,預計村集體年增收6萬元。結合新村建設和管理,開發保潔員、巡查員等11個公益性崗位,聘請貧困戶參與新村建設,增加就業15戶35人,實現人均年增收3萬元。(仙游報道記者 鄭志忠 原文刊發於《人民網》)

責編|游曉璐 編審|鄭志忠

傳播仙游聲音·講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仙游報道|微信、微博、企鵝號、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ubFU20BJleJMoPM7v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