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能找到、凡當年漢渤海郡屬的滄州市周邊縣、市歷史沿革搜集在一起,形成證據鏈
河間市歷史沿革顯示:同級別,只比渤海郡建置晚4年的河間郡證實了漢渤海郡的存在,但還只是孤證。現把能找到、凡當年漢渤海郡屬的滄州市周邊縣、市歷史沿革搜集在一起,形成證據鏈。
一、先說滄州市境內:
1.南皮縣歷史沿革:「南皮古屬兗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南皮縣,屬巨鹿郡,為全國首批設縣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設勃海郡,轄南皮。東漢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勃海郡府遷到南皮。」(《360百科·南皮》)。關於渤海郡治遷南皮,另有一說是東漢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移渤海郡治南皮,滄州市志說的。
2.滄縣歷史沿革:「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浮陽縣(新莽時稱浮城),治在今滄縣東關(又名獅子城);還置有中邑縣(新莽時稱檢陰),故城在今滄縣境(《滄縣誌》稱,中邑此城『在今縣地是也』)。兩縣均屬幽州勃海郡,浮陽縣並為郡治。」
3.青縣的歷史沿革:「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境內木門店設參戶縣(屬渤海郡)。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改參戶縣為參戶侯國。東漢併入章武縣。」
4.鹽山縣歷史沿革:「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城縣,屬渤海郡。」
5.黃驊市歷史沿革:「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章武縣(治今常郭鎮故縣村北),屬渤海郡領之。東漢,廢柳縣,屬地分別併入章武、高城縣……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黃驊羊二莊回族鎮置柳縣。柳縣是秦推行郡縣制首批置縣之一。」(《360百科·黃驊市》)另外,有關於柳侯國的一條史料:「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封功臣戎賜為柳侯。柳侯國在河北黃驊市東南部羊二莊東南5公里多的古柳縣。柳侯國傳四世:齊侯戎賜—定侯戎安國—敬侯戎嘉成—侯戎角。公元前143年,侯戎角嗣,有罪,柳侯國除。」(《漢書》)
6.吳橋縣歷史沿革:「西漢初,在今縣地置安縣、重平縣。安縣故城在今水波鄉窯廠店,重平縣故成在今鐵城鎮南三十里。安縣屬青州平原郡,重平縣屬幽州渤海郡。東漢時廢安縣,今縣地為縣,屬渤海郡;三國時為魏地,今縣地仍為縣,屬幽州渤海郡。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在安縣故址置東安陵縣(因區分於扶風之安陵縣,故加『東』字)。後,晉室東遷,縣地先後為後趙、前秦、後燕所屬。至北魏天賜五年(公元408年),改東安陵縣為安陵縣,屬冀州渤海郡。」
7.東光縣歷史沿革:「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始置東光縣。時屬幽州渤海郡。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東光縣改隸樂成國。漢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還屬冀州渤海郡。」(中國政府網)
二、在今滄州市境外的:
1.東平舒縣歷史沿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在今天津市靜海陳官屯鎮西釣台村附近建東平舒縣。以人性平和寬舒稱『平舒』,東平舒縣包括今天的河北大城北部、靜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區,屬渤海郡。」(《360百科·西漢》)。
2.景縣歷史沿革:「西漢時,境內有條(《後漢書》寫作『修』)縣、條侯國、條市縣、龍條縣和廣川縣。條縣,位於今境中東部,故治在南條城(今縣城南十餘里胡莊),屬冀州信都國(治在今河北冀州市)。條侯國,位於今境中部,於漢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封周亞夫為條侯,故治在北條城,亦名亞夫城(今景縣城)。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國除,地歸條縣。條市縣,位於今境西部,故治在今縣城西三十里大溫城,屬幽州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河北滄縣。」(中國新聞網)
3.阜城縣歷史沿革:「西漢始置阜城縣。因境內地勢高,多土崗、沙丘,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又取《尚書》『阜成於民』之義。治今古城,時弓高縣、候井縣、蒲領縣亦在今境,屬幽州勃海郡。漢景帝改名昌城,屬冀州信都國。東漢時復為阜城縣,屬冀州安平國。三國時屬魏,隸勃海郡。」
4.山東省寧津縣歷史沿革:「秦朝實行郡縣制,寧津屬濟北郡,在今縣城西保店鎮置胡蘇亭,設亭候。漢朝沿秦制,但將寧津劃為三部分,北部為臨樂縣,南部為重平縣,西部胡蘇亭為東光縣所轄,三縣均隸屬渤海郡。」
5.山東省無棣縣歷史沿革:「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縣境置陽信縣,屬渤海郡,治所在信陽鄉車裡村信陽城。新朝渤海郡改迎河郡,隨屬之。」(《360百科·西漢》)。
6.德州歷史沿革:「漢分屬青州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
7.廊坊市安次區歷史沿革:「西漢置安次縣,治今古縣村,屬勃海郡。」
8.文安縣歷史沿革:「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文安縣,當時的縣治在今大柳河東側(遺蹟已堙沒)。屬渤海郡(治浮陽,今河北滄縣東南)。」(《360百科·文安》)。
從中能否得到這樣的啟示:
1.以上15個縣級地方行政區劃,都曾是漢渤海郡屬地。往事兩千多年,山東、廊坊、衡水的這些地方已和滄州無關,但仍尊重歷史。
2.這些地方也曾是北魏地盤,但沒有一個虛無歷史、斬首自己的建置源頭,甚至上文考證的河間郡,北魏「大分州郡」時得到半個漢代渤海郡屬地,成為22縣的大州,最大受益者,仍秉持唯物主義歷史觀,不誇大成就感,未把瀛州建置當歷史起點,而是追溯歷史到漢代,值得尊敬。(李學通2017-07-03 滄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