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牧草種植面積達25萬畝 成為全國商品草基地

2019-10-21     新甘肅客戶端

永昌縣東寨鎮上三壩村苜蓿地上,今年最後一茬苜蓿被收割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楊紅麗

10月18日,記者在金昌市永昌縣東寨鎮上三壩村苜蓿地上看到,一台大型苜蓿收割機正在收割今年最後一茬紫花苜蓿。不一會兒,十畝地的苜蓿就被割倒在地上。「接下來,晾曬四

五天,就可以打捆、裝包了。」永昌縣康田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思林告訴記者。

去年,李思林流轉永昌縣東寨鎮近8千畝地,全部種植紫花苜蓿,今年年產值預計達1200萬元。

「計劃明年再流轉土地3000畝,爭取牧草年產量達到1萬噸。」李思林對種植苜蓿產業信心滿滿。

金昌,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年降水量180毫米,無霜期96—186天,適宜苜蓿生長。在永昌縣水源鎮,苜蓿一年可收割四茬,頭茬苜蓿蛋白質含量最高、商品性最好,長期供不應求,備受寧夏、內蒙古等地養殖企業、養殖大戶青睞。

在永昌縣寶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廠區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將一包包牧草裝車,準備運往寧夏。

「我們已經連續5年來金昌訂購牧草了,這裡的牧草品質好,生產企業信譽高,價格還便宜。」寧夏向東農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向東告訴記者。

永昌縣寶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忙著將一包包苜蓿裝車,準備發往寧夏

馬向東飼養了3000頭奶牛,以前一直從國外進口牧草,雖然品質有保障,但價格高,且貨源難以保障。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向東結識了永昌縣寶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志斌,此後,兩家企業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在,我們每年需求的1000多噸牧草都在金昌採購。」馬向東告訴記者。今年,馬向東還向宋志斌引薦了寧夏兩家養殖大戶,兩天前,剛剛考察完牧草品質,準備簽訂訂購協議。

近年來,隨著奶業和草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金昌市苜蓿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市牧草種植面積達25萬畝,其中,苜蓿種植面積20餘萬畝,燕麥等其他牧草約5萬畝。苜蓿產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高,多以大型牧草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實行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2018年,全市規模化苜蓿種植生產加工企業、合作社、大戶等經營主體達64家,種植面積30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有39家,種植面積15.32萬畝,占全市苜蓿種植面積75%以上。

與此同時,在多年的苜蓿種植過程中,金昌市先後引進10多個品種,經過試種比較,將「8925」(美國西海岸公司產品)、「野牛4010」「北方」(加拿大)、「三得利」(荷蘭皇家種業產品)等品種作為主推品種進行種植推廣,這些品種苜蓿粗蛋白含量平均為16%—1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賈涪鈞向記者介紹公司引進的苜蓿草品種

甘肅楊柳青牧草飼料開發有限公司是甘肅省草產業協會秘書長單位,也是甘肅省苜蓿草研究檢測標杆企業,早在2015年,該公司就建成甘肅第一塊滴灌苜蓿種植示範基地,實現了節水、高產、全程機械化。品種、水肥管理、收割打捆、儲存條件都達到了美國的生產水平,一級草捆比例達到60%以上。與此同時,該公司投資800餘萬元,建成了「牧草、土壤檢測中心」,核心檢驗設備全部從丹麥 、美國、德國進口,硬體屬國內領先。2015年經省科技廳批准,成立「甘肅省苜蓿草全產業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申請、獲批了多項專利。

「我們還承擔著甘肅省內牧草產品質量的檢測,通過科學檢測改變以往靠感官指標定價的落後模式,推動金昌市乃至甘肅省苜蓿產業健康發展。」甘肅楊柳青牧草飼料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甘肅草產業協會秘書長賈涪鈞說。

金昌市外聘科技專家、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院長師尚禮介紹:「金昌是苜蓿的傳統產區,氣候條件、土壤質量決定了可以產出優質的苜蓿草;加之,金昌採取集中連片式種植,種植企業均配備了播種、收割、撿拾、翻曬、打捆等設備,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另外,金昌科技創新在企業和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很明顯,從產業鏈環節來講,金昌是全國比較核心的一個商品草基地,金昌成立草產業協會,組織開展新技術交流、新理念探討,把最先進的技術帶到企業,讓新技術得以推廣,讓地方的苜蓿產業也走出了品牌化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sud7W0BMH2_cNUgL2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