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顧原鋒:群眾都叫他「紅娘書記」

2019-11-17     洛寧城事

駐村幫扶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能在精準扶貧的時代浪潮中摸爬滾打,是王玉鋒今生最寶貴的財富,在那條熟悉的村道上穿梭徘徊了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在與駐地群眾攜手並肩、同甘共苦的生活交流中,他收穫了許多真誠而溫馨的記憶,這是一蘿筐累並快樂著的、永遠都講不完的瑣碎家事。

2017年5月,在縣委組織部的統籌安排下,王玉鋒到馬店鎮小街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能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脫貧攻堅的工作大局,在為黨和人民群眾服務中實現人生價值,真的很榮幸,從接到這份重任開始他就給自己定下目標:「駐村扶貧不是出門攀親做客人,更不是進村度假旅遊,必須放下架子、拉下面子、附下身子扎紮實實為貧困群眾辦好事、解難題,駐村工作要主動融入群眾,減少陌生,縮短距離,既要『身到』又要『心到』,更要與群眾同飲、同住、同勞動,坐得下農家椅、吃得慣農家飯,帶上關心、愛心和誠心,和貧困戶一起摘菜、一起做飯,飯桌上嘮嘮家常、扯扯肺腑之言,和群眾融為一家人,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消除思想隔閡、增加感情,找出貧困癥結,找准脫貧致富之路,在幫助群眾提高生活水平的過程中找到個人夢想」。

脫貧攻堅說著容易,做起來卻沒那麼簡單。馬店鎮小街村共有393戶1540人,耕地面積1200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76人,雖然2016年已經整村脫貧,但全村產業結構不夠科學,主導產業不太明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薄弱,群眾生產方式和增收渠道單一,整體生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為了徹底摸清貧困底數,他堅持六天五夜以村為家,一邊吃透村情掌握民意,一邊謀劃產業學習政策,做到思路清、方向明,政策宣傳到位,措施幫扶到家,做群眾信賴的貼心人。經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跑遍了4個自然村的9個村民小組,深入村組幹部家中與他們促膝長談,讓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全面、及時地貫徹到群眾中去,對黨員幹部的生產生活和村黨組織建設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對外出務工家庭發放「問計農民工,尋找致富新途徑」調查問卷,詳細了解每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脫貧辦法,虛心聽取每一名貧困對象的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制定脫貧措施奠定基礎。「駐村一陣子、感受一輩子」,隨著幫扶時間的延長,桌子上的「民情日記」越寫越厚,他感覺自己就是馬店小街村的一名成員,這裡是他的第二故鄉,那些可愛的父老鄉親雖然貧寒,但精神抖擻,他們相信黨和政府的指引方向,對未來的生活仍然充滿信心和希望。

去年春季,按照縣裡統籌安排,單位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有序開展「訪民苦、暖民心、幫民難、解民憂」活動,時間緊、任務重,他白天一邊帶隊調研、登記完善民生需求,一邊歸納健全脫貧台帳,晚上抽空進行入戶訪談,記得有一次家訪結束後,走到一個農家小院的門口,幾個農村青年坐在胡同的石墩上閒聊,有一個似曾相識的面孔笑著對他說:「俺們這些『農業大學』畢業的老光棍,整天愁著找不來媳婦,你們駐村幹部管不管?」在場的人都笑得合不攏嘴,他尷尬了好一陣,在老百姓看來或許是一句玩笑,卻真真的觸動了王玉鋒的心靈,當時雖然沒有表態,但這件事卻牢牢記在他的腦海中。

在隨後的走訪調研中,王玉鋒專門增加了「孩子婚姻狀況」這方面談話內容,驚奇的發現農村大齡青年「娶妻難」並非個案。處於工作責任和使命擔當,他經常在茶餘飯後與村幹部談及這個話題,在多次商討交流和推測研判中,他們把農村大齡青年「娶妻難」大概歸結為三方面因素:一是農村經濟發展相比城市發展滯後,農村大量的閒余勞力,蜂擁到城裡的勞動力市場,村裡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年輕人根本留不住,選擇範圍非常有限。二是由於農村的居住條件、生活水平與大城市相差甚遠,農村年輕女孩嚮往「車水馬龍、華燈璀璨」的生活節奏,腦海中根本不存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這些質樸的字眼,即使現在農村富裕了,她們也不願回嫁農村。第三,除了居高不下的彩禮讓人難以承受之外,農村大齡青年「娶妻難」還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娶親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們大多初中畢業就輟學在家,沒有機會接觸外村、外地女子,即使到外地打工,也是男性聚集地,沒有時間、沒有交流平台和精力去談情說愛,而農村沒有婚姻介紹所、交友聚會的平台,留守農村的年輕人大多文化素養較低,有的還不會和女孩談對象交朋友。為此,兒女的婚事也就成了父母們的心事。

譬如: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學民,大兒子外出務工談了一個對象,結婚後,兒媳對家庭生活條件不滿而離婚出走,小兒子王小冬快滿三十了仍未成家,成為王學民兩口子的一塊心病,「群眾只有家庭穩定了,才能全力以赴抓生產」,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並把為村民「說媳婦、找對象」列入日常工作內容,相比同齡女青年,男青年婚戀需求更迫切,他首先要做好王小冬家庭的心理疏導工作,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愛,每天處理完重點幫扶事項,晚上入戶走訪的時候,總要到他家裡串門,詳細詢問孩子的所感所想,了解年輕人的愛情觀,然後藉機為他四處打聽、物色對象。他原來在單位負責街道市容管理,養成了細心投入、吃苦耐勞的習慣,身份轉型後,就把在機關里踏實嚴謹的作風用在了駐村幫扶上,幫人幫到家、救人救到底,吃飯聊天時也想著人家兒子的婚事,就連平時下鄉走在路上,碰到優秀的姑娘總要多看一眼,心裡琢磨著她跟村裡哪個小伙子般配。

「當紅娘,最重要的是誠信,婚姻大事豈能兒戲,他多跑步腿、多了解點情況,孩子們的幸福就更進一步」。現在介紹對象確實越來越難了,以前農村孩子的思想簡單,只要雙方看對眼三天就能訂婚,離婚率也低,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挑剔,男的更看重女方的顏值,女的則對男士的經濟狀況頗為在意,條件三分的人,想找七分的目標,除了性格被動外,都自我感覺良好,挑來挑去就成了「宅男、剩女」。

功夫不負有心人,時隔兩個多月,王玉鋒在另外一個自然村「訪貧問苦」活動中,發現了同樣是貧困戶的候應肖,她的女兒王慧芳年齡和王學民之子王小冬差不多,隨後就試探著詢問男女當事人,也沒有排斥之意,況且雙方家長明白事理,都願意讓孩子們接觸了解。君子成人之美,終於在正確的時間遇見了正確的人,就繼續把好事做到底,關鍵是男女主角性格興趣愛好合拍,他瞅準時機、牽線搭媒,本著對男女雙方負責的態度,努力做好溝通傳話工作,一邊在女方家庭中炫耀王小冬的血氣方剛、踏實肯干,一邊在男方家庭中誇讚王慧芳的心靈手巧、賢惠內斂。有時也使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但絕不搞「拉郎配」,因為強扭的瓜不甜,儘量站在中間立場替雙方家庭著想,積極引導青年男女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不能只看重相貌和金錢,卻忽視一個人的品質與心靈。不斷鼓勵王小冬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胸懷,主動出擊,多關心人家姑娘的心情變化,以真誠打動丈母娘的心,通過幾次登門拜訪和徵求意見,經過近一年接觸和了解,王小冬的憨厚老實終於得到了女方家長的認可。

2018年5月20日,王小冬和王慧芳在馬店鎮小街村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一樁由幫扶幹部牽線的新人喜結良緣,他們牽手邁向幸福的婚姻殿堂,心愿了結,王學民夫婦眼笑眉開,逢人便說「孩子的婚姻大事,多虧了他們的王書記」。辦喜事的時候,王家專門請他到家做客、吃喜糖、喝喜酒,為兩位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並現場見證了天下最聖潔的愛情,看到撮合成的小家庭,心裡有一種滿滿幸福感,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這事在駐地十里八村就傳開了,誰家孩子說對象了,想打聽對方家庭情況首先來找王玉鋒,幫忙了解該戶的信息,諸如:王榮心、王紅旗、王中濤的孩子結婚都邀請他作為「證婚人」,他的熱心服務得到群眾們的廣泛認可,村民都親切的喊他「紅娘書記」。

作者簡介:一個徘徊在文學邊緣的探索者,喜歡用文字編織自己的理想人生,曾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300餘篇,平淡記錄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觸,不為流傳、只為心安。系河南省洛陽市作協會員,擔任《洛寧縣年鑑》《洛寧政策研究》特約編輯和《河南顧氏家譜》副主編,有作品入編《中國詩人2018年度詩歌選集》《華夏詩歌新天地》《詩中國雜誌》《中國鄉村》和《駐村第一書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sUAfW4BMH2_cNUg6i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