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
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前幾天我刷微博,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個小女孩過生日,吹完蠟燭準備拿著刀,滿懷期待地準備切的蛋糕。可是當她切下去的時候,蛋糕突然「爆」了,女孩瞬間懵了。
旁邊的大人面對自己親手「策劃」的惡作劇達到了效果,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我想說的是,這樣有「創意」的生日,對孩子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孩子看到蛋糕的那份喜悅,隨著奶油里的氣球一起碎掉。
雖然大人逗弄孩子的人並沒有惡意,甚至可能只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歡。但幼小的孩子並不能清楚分辨這種玩笑的真實性,他們會信以為真。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實驗人員冒充成一個化學家,並欺騙學生們這位化學家德高望重。
這名假的化學家告訴參與實驗的學生,他手上拿著的蒸餾水是一種化學物質,伴有氣味。
他請能聞到氣味的學生舉手,結果很多學生都舉起了手。
蒸餾水本是無色無味的,在「權威人士」的暗示下,很多學生就以為它有氣味了。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定義為「權威暗示效應」。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安全心理」,認為權威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語言是正確的,服從他們會讓自己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認知能力還有限,父母和長輩就是權威的化身。
所以他們的玩笑,會讓孩子信以為真,更會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
很多人都喜歡和孩子開這樣的玩笑,結果孩子驚恐不安,大人笑得不亦樂乎。
如果把孩子逗哭了,「你這孩子可真不禁逗,脾氣不小!」
如果父母上前阻止,「我不就開個玩笑嘛,這麼較真幹嘛?」
孩子不能哭,家長不能氣,很多人把這稱為「中國式逗小孩」。
而中國式的逗娃語錄一般就有這幾種——
1、「你爸媽不要你了,他們不會來接你啦!」
有一次,我剛給孩子上完課準備回辦公室。路過一個班級門口,看到一個孩子獨自一人站在走廊上。
這時另一個孩子的家長接著孩子,大概是認識,就和這孩子開玩笑說:「你媽媽又沒來?是不是不要你啦?不然怎麼每次都來這麼晚。」說完就帶著自己孩子有說有笑離開了。
大人們是開心了,但是孩子呢?
留下來的這個孩子,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句話,但是頭卻越來越低,身體漸漸往角落裡縮,看著很心疼。
一些大人利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隨口開玩笑逗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深深的傷害,很有可能造成孩子自卑,害怕社交。
2、「媽媽不喜歡你了,只要你弟弟。」
過去就有不少關於這句魔咒引發「血淋淋」的教訓。比如5歲的女孩因為鄰居的一句玩笑「你媽媽不喜歡你了,只要你弟弟」,最後竟然將弟弟從5樓的陽台扔下,導致弟弟當場死亡!
原本在二胎家庭里,大寶看著爸媽天天圍著小寶,感覺自己的愛被分割,或多或少會有些失落。
要是被這樣一句話「逗」過頭了,很可能當真,一旦情緒爆發,可能促使他做出傷害弟弟妹妹等極端行為來重獲父母的關注。
3、「爸爸和媽媽你更喜歡誰?」
這似乎是大人們常用來"考"小孩的試題。這個問題堪比「我和你媽掉水裡,你先救誰?」一樣難解。
大人都不願意回答這樣的千古難題,為何要為難孩子回答呢?
記得黃磊的女兒多多參加《爸爸去哪兒》第二季時,攝製組就問了這個問題。我印象深刻的是,多多當時很生氣的跺了跺腳拒絕回答。
多多說:「如果跟媽媽說喜歡爸爸多,媽媽會很傷心。但如果說喜歡媽媽多,爸爸對我也很好,爸爸又會很傷心!」
希望各位大人記住,經常問這個問題,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不好的影響。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對於父母的愛在他們心中是一樣的,強迫孩子選擇,會讓孩子產生背叛感。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捕捉到父母的心理預期,會故意討好你,這在大人的世界叫拍馬屁,孩子就會勢利、斤斤計較、不講道理,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4、「我才是你爸爸/媽媽。」
2016年12月,演員沙溢和胡可帶著大兒子安吉出席頒獎典禮。
可相聲演員郭德綱在頒獎時,卻當著沙溢和胡可的面,多次開玩笑說自己是安吉的親爸爸,弄的小安吉不知所措,場面一度尷尬。
事後,郭德綱也在微博上發文稱,私下跟沙溢胡可都是好朋友,朋友間開這種玩笑很正常,不必小題大做。
然而在孩子心中,這種所謂的「玩笑」,卻是孩子無法接受的!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孩子們並不是什麼玩物,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是有靈魂的生命,需要被平等對待和尊重。所以,一定要杜絕那些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和挑逗。
在這個社會總有些「熊大人」防不勝防。因此,作為高情商的聰明父母,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和引導,給孩子提供更多保護。
對於大多數小孩而言,他們還沒有能力去應對大人突如其來的各種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
如果有人問你,「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你可以禮貌地回答叔叔阿姨,爸爸媽媽都一樣愛我,所以我對他們的愛也是一樣的。如果他們非要讓你兩者選一個,你有權利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的情景演練,不僅能強化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能幫助孩子掌握溝通技巧。
作為父母盡你所能去保護孩子,在親友捉弄孩子時,站在孩子一邊,給予堅定的制止。
有的時候我們會礙於面子覺得不好當面拒絕別人,畢竟我們是活在成人的世界裡,要按照成人的交際法則生存。
當孩子被逗時,可以用孩子的口吻說:「別嚇我們,我會害怕的。」或者堅定地看著孩子說:「不,媽媽不會不要你的!」
人都是看臉色行事的,家長的出手,無疑是對他人最好的提醒。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心智還沒有能發展出消化、釋放、理解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被逗弄後,很可能會一直哭,或者情緒失控。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能在孩子的情緒上「雪上加霜」。
你可以對孩子說:
隔壁的叔叔阿姨是開玩笑的,但這些玩笑會讓別人傷心,是不好的玩笑,我們別信它。你和弟弟都是媽媽的孩子,媽媽都愛你們。
接納孩子的小情緒,他會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陪伴,情緒也會更快地穩定下來,這時候再給孩子解釋剛剛發生的事情,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也會更勇敢了。
作為父母盡你所能去保護孩子,更不能用可能傷害她的方式捉弄她,當親友捉弄孩子時,站在孩子一邊,給予堅定的制止。
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戲弄,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