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1斤米收益翻10倍!這些合作社,安裝了什麼「軟體」?

2019-10-14   農視網

有錢、有人,就能成功運作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並非如此。

錢和人只是合作社的「硬體」,「硬體」配上了,還得琢磨出相配套的「軟體」才行。

那麼,那些「軟體」得了「五星好評」的合作社,都是怎麼運作的?

1斤米收益翻10倍

幾年前,湖南省常德市錦繡千村合作社種植了2萬畝水稻。

水稻用來做什麼最賺錢?送進糧庫、加工品牌米出售……合作社最後選擇了投資米粉廠。

對於湖南人來說「無米粉不吃早餐」,而湖南人吃得最多的就是常德市澧縣、津市產的米粉,需求旺盛。而專業的米粉廠,無疑正適應當地的政策引導和生產要求。

經過市場調查,津澧兩地每天的米粉需求量是25-30萬噸,而合作社種植的2萬畝稻穀如果按天來計算,日均能提供27萬噸米粉。

在當時,1斤稻穀轉化成米賣只賺0.3元,如果米再加工成米粉售賣賺0.5元,而加工廠的米粉進而轉化成餐桌上的米粉一般要賺50元。

可要投資創辦米粉廠,錢從哪兒來?

2016年2月,看到「國家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作為湖南首家開展內部資金互助試點的單位,錦繡千村合作社成立內部資金互助部,正式試點營業。

為了既高效實現資金互助又能防範資金風險,錦繡千村合作社在四個方面精準運營:

在互助對象上,堅持成員制,只對成員內部實行資金互助,不對外吸儲;

在互助方式上,資金封閉運行,一般不涉及現金交易,成員獲得貸款審批後,持「成員資金互助一本通」到合作社購買生產資料等;

在互助目的上,內部借款80%以上用於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農業機械服務、農業產品購銷等農業生產經營服務;

在互助監管上,合作社主動接受當地金融監督部門、農經部門的監管,並且合作社規定留足備付金以防支付風險,確保規範、健康運行。

通過這些互助方式,合作社解決了融資難。

從田裡的稻穀再到餐桌上的米粉,這樣的鏈條將種植業、加工業、餐飲服務業有機地串在一起,真正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合作社效益倍增,帶動農戶收入倍加。

幾年下來,米粉加工廠不但成為產業扶貧基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還帶動了當地優質稻的種植銷售。今年,澧縣錦繡千村合作社在全縣發展了優質稻訂單收購10萬畝,目前全面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到10月下旬可收割完畢。

  • 2019年6月27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推介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通知,錦繡千村農業合作社以「始於農戶需求,終於農戶滿意」的典型案例獲得推介,是湖南省唯一一家上榜合作社。

無償技術服務促增收

在合作社的經營體系創新上,最關鍵最難的,除了定位設計、運營管理,還有培訓教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脫貧攻堅以來,安徽省碭山縣大力推廣五大帶貧模式,通過「入股分紅、技術服務、先行墊資、建設冷庫、助銷幫扶」,提升了產業扶貧的質量和效益。

碭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縣內水果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7%,其中酥梨面積50萬畝,產量20億斤,連片面積之大堪稱世界之最。碭山酥梨(包含早熟梨)全部獲得了無公害基地認證,6萬畝碭山酥梨獲得綠色食品基地認證。

碭山縣三聯果蔬專業合作社,對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採取了「無償技術服務+先供後還」模式,通過無償技術服務帶動貧困戶脫貧。

一是提供無償技術服務。邀請市、縣高級農藝師、農經師對合作社社員和周邊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術培訓和指導;合作社組織成立了技術指導組,聘請技術人員15人提供長期全程無償技術服務。

二是農資供應先供後還。對有需要的合作社社員和周邊貧困戶所需農資,先提供使用,水果售完後再予以付款。

果品溢價銷售,貧困戶更能分享到產業鏈增值紅利。為此,合作社先後註冊了「三聯果蔬」及「果潤人生」牌商標,獲得使用碭山酥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通過品牌化經營,提高了果品售價,確保了貧困戶增收更增益,帶動「數字果園」內100戶貧困戶均增收1000餘元。

在通過水果銷售帶動貧困戶脫貧方面,合作社則採取「水果銷售+有償服務」模式,就地就近組織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長期吸納50餘名貧困人口,從事水果包裝、裝卸等勞動,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0.7萬家,合作社也正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專業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正在現代農業的主戰場上挑大樑、擔重任,演繹著更多新時代農業故事。

來源:中國政府網、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