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燁博士說的沒錯,相聲確實必須創新,但必須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符合相聲的發展規律,而不是另起爐灶、打破重建式的所謂「創新」。李博士的「雄心壯志」固然「可敬」,但他不僅沒有資格說這句「正確的廢話」,更不應該把自己標榜為「相聲創新」的代言人。
兩年前,李博士領銜上海交大「新語相聲社」出征「馬季杯」首屆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喜提「創新才俊」榮譽稱號,儼然成為「主流相聲界」拿來抗衡德雲社的「新寵兒」。
時隔兩年後,再次參加第二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的李宏燁,雖未能達到上屆比賽的光芒獨占,跟各位相聲名家的合影卻曬了不少。不過,總是「憋著一股勁兒」的大李老師,還是在微博上直抒胸臆的表示,相聲「不創新就是等死,而我已做好找死的準備。」
乍一看,李宏燁博士的高論慷慨激昂、尤為悲愴,儼然把自己當成是引領相聲界新潮流的大師級人物,「不創新、毋寧死」般的擲地有聲,對不太了解來龍去脈的觀眾來說,聽著尤其受用。
李宏燁這句話,其實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相聲要不斷求新求變,探索更適合觀眾、適合傳播的新形式、新業態,這一點,相聲界有識之士和喜歡相聲的觀眾都是贊同的;第二層,沒有我大李,中國相聲還談啥創新?所以,我李宏燁的「公式相聲」就是創新,任由世人評說,這個「真理」毋庸置疑。
「公式相聲」到底算不算相聲?背公式就能說相聲,聽起來很在理,實際上完全違背了相聲這門「經驗藝術」的初心。上台背課文不算啥,觀眾的反應、包袱的節奏、內容的適應性都需要相聲演員自己考量,臨場經驗比會抖包袱更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德雲社特彆強調「小劇場裡練真功夫」的原因所在。
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但對相聲演員來說,也是一項安身立命的手藝,縱使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也得塌下心來滿足觀眾、完成演出。
即便被主流相聲界捧上天,自認為是「真·相聲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李宏燁的「公式相聲」至今沒能走出「校園相聲」的範疇,嘗試商演的慘敗依然歷歷在目,到了社會上,誰還在乎你是誰,不能服務好觀眾,賣不出票去,一切冠冕堂皇的噱頭都白搭。
作為「公式相聲」創始人和代言人,李宏燁不顧觀眾的感受、相聲自身的發展規律,非要學「明學」,「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到頭來,自視清高的李宏燁非要一條道跑到黑,這是「公式相聲」屢敗屢戰的「病根」;理論高深莫測,看來嚴絲合縫,到了實際演出階段就漏洞百出,觀眾不買帳,這才是「公式相聲」屢戰屢敗的「病根」。
相聲當然要創新,但走錯了路還心高氣傲的李宏燁不配談創新,等到「公式相聲」真能獲得大多數觀眾的認可,再來為觀眾們「上課」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