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道平 通訊員 滿東廣
在江蘇,提到新沂,想到的是什麼?
以前想到的就是農化工。
確實,這些都是給人的一貫印象。然而,近兩年,新沂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華麗「變臉」。
繼榮膺2018年度徐州五縣兩區綜合考評一等獎後,梅開二度,在2019年度徐州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中再次喜獲一等獎!而兩年前,新沂在徐州五縣兩區排名中只是徘徊在第五、第六。
視野決定思路,格局決定境界
打破「縣域思維」,跳出新沂看新沂,這座東隴海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正謀求新一輪跨越發展。「我們處在發展的最前沿,落實的第一線,如何順應大勢、融入大局,如何貫徹好新戰略、新部署、新要求,新沂必須沖在前。」新沂市委書記高山說,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和省委全會精神,新沂緊扣「兩城一地」戰略目標,2019年聚焦「五大突破」牽引性工作,全力以赴坐穩「徐州第一方陣」,以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擦亮江蘇「北大門」。2020年,以轉型出關、生態宜居、開放樞紐、善治樣本四個關鍵詞為抓手,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在四個方面求大突破,見大成效,打開發展新天地,開闢發展新境界。
新沂把自身的發展順應大勢、融入大局,把握髮展的新要求。高點定位,在戰略上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
伴隨著徐連、合青、京滬複線等一攬子重大高鐵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建設,新沂全面融入長三角、環渤海「2小時經濟圈」已經變為了現實;新沂保稅物流中心(B型)、對外貿易加工產業園、新沂港、通航產業園,以及超200萬平方米標房等一批優質平台建成投入使用,為新沂從產業鏈、創新鏈層面全方位聚集整合高端要素,高位嫁接長三角經濟圈優勢資源,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注入了強勁動力。
轉型升級,傳統工業「老樹發新芽」
晉煤恆盛是一家傳統的化肥生產企業。
目前,年產40萬噸合成氨、60萬噸尿素搬遷升級技改項目緊張建設中。這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化肥企業完成退城入園,邁出了轉型發展的「三步曲」。該項目總投50.7億元,占地面積895畝,建成後年形成年產40萬噸合成氨、60萬噸尿素的生產能力,年銷售收入54億元,利稅達到9.6億元。
晉煤恆盛化工有限公司黃副總經理介紹說,新項目重點圍繞自身合成氣原料優勢,在不新增煤炭消耗的前提下,開發建設氫能等清潔能源產品。新項目採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是對原有項目全面提檔升級,可以使得企業在市場中一直保持核心競爭力。
轉型意味著求新求變,意味著與舊的發展模式告別。傳統化工產業「老樹開新花」,加快綠色轉型,以藍豐生化、利民化工等龍頭企業為引領,打造全國重要的精細化工、醫藥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突出綠色製造、智能製造、服務製造發展導向,致力增量帶動、存量提升,加快推進醫藥健康、先進材料、冶金裝備、綠色化工四大百億級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批在全省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正在新沂崛起。
化工園區的鳳凰涅槃見證了新沂轉型發展的執著堅守。一年來,新沂投資近15億元,依法關停取締34家化工企業,搬遷2243戶居民建立安全環保在線監測和重大危險源資料庫,成功處置18家「殭屍企業」及「半拉子」工程。這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一次次逆行擔當、勇闖難關的艱辛歷程。面對占據全市工業近30%貢獻份額的農化轉型壓力,我市壯士斷腕「果斷舍」、直面陣痛「騰空間」、轉型升級「增優勢」,甩掉了發展「包被」,實現了「蛻變重生」,主動打贏了這場事關新沂長遠發展的關鍵戰。
結構優化,發展新動能加速形成
「一說到化纖和印染,人們總覺得高污染,現在要走綠色發展新路,向科技創新要效益。」走進斯爾克集團,經濟師徐文仁展示著企業轉型的新成果:智能測配系統在全球首創化驗室小樣機集中控制,實現中國首套(染助劑)化料計量輸送一體化;綠色智能纖維生產線可節約能耗60%、節省土地50%;全智能製造工廠可年產1.2億米高檔時尚面料,相當於繞地球超過3圈。
從製造轉向「智」造,新沂的傳統產業換個姿勢起跑。新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吳昊說,以利民代森錳鋅、臥牛山防水卷材等智能製造車間為示範,新河百菌清和中糧水產飼料等企業正在申報智能製造車間,還有5家傳統化工企業正在衝刺「五星級上雲」。
「產業是發展命脈,沒有興旺的產業,發展就撐不起脊樑。」高山說,聚焦項目建設,聚力創新驅動,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能級,新沂進一步夯實動能轉換的基礎。
新戴運河新沂港二期貨櫃碼頭,「佳翔1678」和「皖巨龍8」兩艘貨櫃專用輪滿載著大米、玻璃以及瓷磚的貨櫃緩緩出港,分別駛向廣州和湖北恩施。新沂港開通貨櫃始發班輪,填補了新沂港的空白,使得從新沂經水路出運的內外貿貨櫃,直接與歐美國家主要港口貨櫃班輪航線對接。
「小縣城、大樞紐」,一組數據證實新沂的「樞紐經濟」其勢已成、其時已至、其效已顯:新沂境內公鐵水空等運輸方式實現「匯流」,在全國縣級城市中屈指可數;是全省兩個縣級鐵路綜合樞紐之一,全國首屈一指的縣級高鐵樞紐,已全面融入長三角「2小時通勤圈」;新沂高速公路密度為6.9,等級道路密度為1.77,均高於全省指標。棋盤鎮的通用機場,預計今年10月首飛。
如何由要素走廊轉化為經濟走廊,由交通樞紐轉化為經濟樞紐?新沂推出一系列亮眼的舉措:新戴運河南連駱馬湖、西接京杭運河,新沂通過實施「四改二」工程,把京杭大運河引入腹地,2000噸級船舶直通開發區,形成8公里運河岸線和產業帶。通江達海的水運通道、無縫連接的高速路網,成功吸引和集聚了一批臨港偏好型產業項目落戶。圍繞交通關聯性產業,新沂打造七大產業平台,以樞紐聚產業,以產業強樞紐,促進更大範圍的要素流在新沂集聚重組、輻射、擴散,實現要素「流量」變效益「留量」,也為進一步融入長三角探索新路徑。
創新驅動,開拓經濟發展新天地
新沂,在介紹自己的城市時,新沂人習慣於用「心怡」這個字眼。
然而,兩年前新沂人對外地人提到這個詞,外地人會說,這是新沂人的夢想。
如今,夢想成為現實。
在推進縣域發展中,新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產業發展問題上,正確處理好遠與近、退與進、舍與得、快與慢的辯證關係,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魄力,先後否決小化工、農化類項目21個,涉及投資近54億元;依法關停26家化工企業,關閉取締散亂污企業1373家;投資近15億元,用於2243戶居民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在線監測,全面推動化工園區提檔升級,從源頭上為生態環境減負。
2019年,二級以上優良天數、PM2.5年均濃度在徐州縣(市)區改善幅度最大。今年以來,二級以上優良天數比例、PM2.5濃度均位居徐州縣(市)區第一。
2020年1到4月15日,新沂二級以上優良天數比例、PM2.5濃度還是位居徐州縣(市)區第一。
新沂,憑什麼復興?
如今,答案呼之欲出:憑創新。
無論是臥牛山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華美特新材料,還是中咨宇橋車輛裝備項目,智能化生產線上總能看到機器人「大顯身手」;神鑄智能製造、弗邁斯機器人製造、群領東方3D列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新材料項目快速推進。
淘汰落後產能,進軍智能製造領域,做大做強現有支柱產業;開闢新興產業戰場,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緊隨技術革命步伐,超前謀劃未來產業。借力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數年間,新沂的經濟跑道悄然變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五成左右,「心怡」的藍圖呼之欲出。
兩年來,一系列先行先試在新沂展開。
新沂保稅物流中心運營,外向型經濟發展迎來開放新平台,加速奔向內陸開放高地,一大批改革措施正在新沂「落地開花」,先後承擔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省「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省信息消費試驗區試點、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試點、雙向開放綜合改革試點、國家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國家農口資金整合試點等十多項國家、省改革試點,成為改革的「先行區」,納入國家、江蘇省發展視野,躋身改革創新的第一方陣……
創新驅動,人才是關鍵。「鍾吾人才」戰略實施之後,大學生落戶「零門檻」政策,吸引人才留下來。為留住大學生,新沂掀起「雙創」熱潮,全市遍布「眾創空間」,構建出方便創新創業者「找人、找錢、找技術、找場地、找市場、找圈子」的創新孵化生態體系。
目前,新沂公路港物流園作為徐州首批多式聯運示範基地、江蘇省重點物流基地,已入駐邯鋼附企、上海則一等物流企業70多家;
新沂港物流園正在積極建設淮海經濟區多式聯運樞紐內河航運中心,9月份已與南京港合作開通貨櫃服務,每年將為全市企業節約3億元運輸成本;
國際鐵路物流園與上海鐵路局合作建設國家二級區域性鐵路物流園區、貨櫃二級節點貨場,著力打造新亞歐大陸橋東端智慧國際物流港;
通航產業園與中航愛飛客合作,成為國家通用飛行網絡6大布點之一,重點發展航空消費、航空物流、航空製造產業,成為了淮海通航產業、新興航空消費示範基地;
美妝電商園作為全國最大的美妝倉儲園區,目前已入駐電商企業176家,入駐品牌361個,日發單突破6萬單,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
快遞物流園作為江蘇第一個快遞物流園區,去年快遞進出港突破一億件,占據徐州快遞量市場份額的30%以上。
新沂市經濟發展局局長張志軍介紹,新沂市加快動能轉換,聚焦優勢產業集聚集群,聚力重大項目「串鏈成園」,推動產業「由小到大」延鏈式擴張、「由單到全」集群式發展。新沂市醫藥健康產業加速集聚,銘宏生物大健康、必康製劑、復星醫藥、星諾醫藥等一批投資超10億元的項目相繼落地建設,「點串成鏈、鏈連成片」的集群效應持續顯現;冶金裝備產業加速壯大,總投資150億元的中新特鋼、50億元的萬福陽高端智能裝備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產業支撐作用日益增強;先進材料產業加速崛起,集聚三環奧納納米晶帶材、環申膜材料、特森特膜材料等一批新材料項目,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bi8jHEBrZ4kL1Vi4m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