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日報記者張文都
「楊書記,我的病好了,現在能做飯照看孩子,還能下地幹活,感謝你把我當親人,送我去醫院看病,一直免費給我送藥品,哪天請三院的領導和你到家裡吃頓飯,表達一點我的心意。」1月8日,高九村的貧困戶田蘭蘭拉著楊子興的手,臉上洋溢著笑容,一個勁地表達著感激之情。在醫療單位工作的楊子興,始終把群眾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作為工作方向,急群眾之所急,盼群眾之所盼,並主動擔負起村中留守老人、貧困戶、殘疾人的醫療保健任務,這是他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幫扶隊長兩年多來一以貫之的信條。
今年40多歲的楊子興,是天水市第三人民醫院總務科科長。2017年9月,他肩負起駐村第一書記的重任。上任伊始,首先通過地毯式入戶走訪,摸清了村情民情,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在改善民生的基本條件和環境上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制定了「謀思路、辦實事、近群眾、勇擔當」脫貧攻堅思路。 高九村位於武山縣沿安鄉東南部山區,由九店子和白鐵溝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151戶701人,耕地866畝,主要種植小麥、洋芋、油菜等傳統農作物。青壯年勞力以外出務工為主,自然條件差,民生基礎設施薄弱,貧困人口占全村三分之二,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駐村以來,楊子興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入戶走訪上,基本上做到了「入戶不留死角、問題不留尾巴、貧困不落一人」。他說,入戶不僅僅是了解戶情,更重要的是能和群眾面對面交心,用心去感受群眾生產生活的辛酸與疾苦,讓群眾內心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駐村開始,楊子興為村民第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群眾的飲水問題。高九村小學及周邊群眾的飲水問題是長期困擾村幹部和村民的大難問題,村民要到兩公里以外的飲水點拉水,用水極不方便。楊子興和村支書趙忠海、村主任趙謝娃多次跑禮縣、洛門,聯繫打井技術人員和工程隊,在村級陣地旁打井一口,解決了村民的飲水問題。去年4月,他協調縣水利局對九店子、白鐵溝兩個自然村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實現了戶戶通上自來水。村民趙建忠老人擰開水龍頭看著一股清冽的水流出時,他喜笑顏開地說:「黨的政策好啊,讓我們擺脫了祖祖輩輩擔水吃的困境!」
2018年5月,九店子村主巷道的護坡因常年受雨水沖刷、滲透,出現滑坡跡象,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楊子興積極向幫扶單位——市第三人民醫院領導作了彙報,單位積極籌資10萬元,對護坡進行了重修,保障了群眾出行安全。九店子村旁有一處低洼的污水坑,一到夏天蚊蠅滋擾,臭氣熏天,群眾長期苦不堪言。楊子興了解情況後積極爭取單位幫扶資金18萬元,填埋了污水坑,新建了文化廣場,這個曾經污穢不堪的地方,已煥然一新,成為村民跳舞休閒的好去處。看到楊子興用心用真情為民辦事,村民豎起大拇指說,「看起來楊書記是為我們辦實事來的!」說起楊子興為村民辦的實事,曾擔任村文書的趙克邦嘴裡都是誇讚的話:「以前我們沒辦成的事,楊書記都一件件落實辦成了,這樣的好乾部,我們村民擁護。」趙克邦說:「以前村路沒有硬化,下雨天村民出行很不方便,楊書記跑項目,爭資金,不但對九店子村巷道實施了硬化,還修了近3公里的田間道路,現在水泥路鋪到家家戶戶的門前,三輪車可直接開進農田,村子的發展真是日新月異啊!」
「群眾生活中的困難就是我的工作方向,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是我的職責。」楊子興說,天水市第三人民醫院就是我的「娘家」,能真切地為百姓解除疾苦,再苦再累也值。去年8月,得知貧困戶田蘭蘭患精神疾病,他協調市第三人民醫院,醫院派救護車及醫護人員到村專程接田蘭蘭入院免費治療半年多,康復出院的田蘭蘭感激地抹著眼淚說:「市三院幫扶工作隊和我們就像一家人,你們就是我家的救命恩人!」高九村支書趙忠海說起楊子興,他只用幾個字作了概括:「黨的好乾部、好書記。」趙忠海告訴記者,這幾年,通過楊書記的爭取牽頭,市第三人民醫院積極伸出援助之手,組建的醫療小分隊,進村入戶免費開展義診活動,送醫送藥,診療達200多人次,贈送藥品數萬元。逢年過節還開展形式多樣的送溫暖活動,向留守老人、殘疾人、困難群眾送生活必需品,發放連心卡、愛心包,他們就像是一支穿行在村中的「白色騎兵」,把溫暖送到了老百姓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