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紅色帝國海上核保護傘,蘇聯/俄羅斯海基/潛射彈道飛彈全圖集

2019-09-07   顧氏造船廠廠長

由於飛彈較多,文略長,請耐心閱讀

先來一張本廠長最新出爐的蘇俄海基彈道飛彈全家福

R-1型彈道飛彈

全彈重13.297噸,彈長14.275米,彈徑1.65米,翼展3.564米,最大射程27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彈道飛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飛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飛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1「憎恨」。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飛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但為蘇聯海基彈道飛彈研製積累了寶貴經驗。

R-2型彈道飛彈

全彈重19.972噸,彈長17.88米,彈徑1.65米,翼展3.564米,最大射程550~6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飛彈

繼R-1型彈道飛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飛彈,飛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SS-2「同胞」。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飛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飛彈展開研究,但沒有下文。

R-101型防空/彈道飛彈

全彈重4噸,彈長7.836米,彈徑0.88米,翼展1.89米,最大射程3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101型防空/彈道飛彈

該型飛彈基於德國二戰時研製的「瀑布」型防空飛彈研製,1949年至1950年,R-101型飛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飛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飛彈的研製工作,不過在研製R-101飛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飛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飛彈

全彈重5.466~5.482噸,彈長10.349米,彈徑0.88米,翼展1.76米,最大射程250千米(常規彈頭),150千米(核彈頭)。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飛彈

1954年1月26日,蘇聯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飛彈(飛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飛彈,代號為R-11FM,飛彈編號8A61FM。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飛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飛彈,部署在首批629型彈道飛彈潛艇上。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飛彈(帶發射筒)

R-13型海基彈道飛彈

全彈重13.7噸,彈長11.855米,彈徑1.35米,翼展1.91米,最大射程6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13型海基彈道飛彈(帶發射筒)

該型飛彈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飛彈無一不是從陸基飛彈改進而來的,北約代號SS-4「襯衣」。1960年10月13日,R-13型海基彈道飛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飛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上。1973年退役。

R-15型彈道飛彈(設計)

全彈重18.5噸,彈長15.5米,彈徑1.56米,翼展2.8米,最大射程10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15型彈道飛彈

為第385試驗設計局的火箭專家揚格利主持設計,該彈的技術設計於1956年9月完成。

由於當時第385試驗設計局已經開始著手研發能從水下發射的R-21型潛射彈道飛彈,再加上第586試驗設計局同期正忙於R-14「丘索瓦亞河」型中程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5「短劍」)和R-16型洲際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7「鞍工」)的研製工作。因此,射程短、尺寸巨大又複雜的R-15型海基彈道飛彈只好被放棄。

R-21型潛射彈道飛彈

全彈重19.653噸,彈長14.24~14.4米,彈徑1.3米,翼展2.005米,最大射程142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1型潛射彈道飛彈(上)和R-21M型潛射彈道飛彈(下)

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在1959年5月13日通過的第514-232號決議轉交給了第385特種設計局負責,克萊曼為主任設計師。

1963年5月,R-21型潛射彈道飛彈正式列裝,替換了之前在629型彈道飛彈潛艇和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上使用的R-13型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N-5「塞爾維亞人」。經過改裝的629型和658型潛艇分別獲得了629A型和658M型的工程號,這些潛艇一直服役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

D-5Zh型液體燃料潛射彈道飛彈

1961年初,由馬克耶夫領導的第385特種設計局與第7中央設計局開始了D-5Zh型液體燃料飛彈系統和D-5T型固體燃料飛彈系統這兩種新型海基飛彈武器系統的研製工作,並計劃擇優裝備在第18中央設計局正在設計的第二代彈道飛彈核潛艇667型上。之後D-5T型固體燃料飛彈系統下馬,D-5Zh型液體燃料飛彈系統繼續研製。

本廠長繪製的裝備在水面艦(左)和潛艇(右)上的D-5Zh型海基彈道飛彈

D-5Zh型飛彈系統分為潛射版本(射程2000千米)和艦射版本(射程2500千米)。水面水下平台上搭載的飛彈外形大相逕庭,發射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潛射版是從部分注水的發射井中發射的,艦載版則採用不注水的「乾式」發射。

然而,就在第18中央設計局向前來視察的蘇共中央書記赫魯雪夫彙報667型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研製進度並展示模型時出現了意外。赫魯雪夫當即下令中止667型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作為其載彈的D-5Zh型飛彈系統也隨之取消。其艦載反艦彈道飛彈一部分技術成果被應用到了後來開發R-27K型反艦彈道飛彈上。

R-27型潛射彈道飛彈

全彈重14.2噸,彈長9.06米,彈徑1.5米,最大射程25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7型潛射彈道飛彈

R-27型潛射彈道飛彈(飛彈編號4K10)由馬克耶夫擔任總設計師,研製工作完成後,R-27型飛彈從1965年9月開始進入發射試驗環節。1967年1月至11月進行聯合飛行試驗。1968年3月13日正式列裝海軍,北約代號SS-N-6「塞爾維亞人B」。

R-27K型潛射反艦彈道飛彈

全彈重13.25噸,彈長8.85米,彈徑1.5米,最大射程9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7K型潛射反艦彈道飛彈

該型飛彈和R-27型彈道飛彈平行開發(飛彈編號4K18),雖然同用一個代號,但外形有較大變化,是蘇聯海基彈道飛彈發展之路上頗具創造性的一個型號。

R-27K型反艦彈道飛彈在在完成發射試驗環節後於1975年9月2日正式裝艇。但直到1982年之前,R-27K型飛彈一直沒有進入戰鬥值班狀態,未能大量裝艇使用,但西方還是為其分配了SS-NX-13的北約代號。

R-27U型潛射彈道飛彈

全彈重14.2噸,彈長9.75~10.1米,彈徑1.7米,最大射程2500~30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7U型潛射彈道飛彈(單彈頭)

本廠長繪製的R-27U型潛射彈道飛彈(多彈頭)

1971年6月10日,第385特種設計局在總設計師格列布涅夫的領導下開始研製R-27U型潛射彈道飛彈。由於是在成熟的R-27型彈道飛彈基礎上研製,所以R-27U型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工作僅用時15個月即告完成,之後從1972年9月起開始進行國家飛行試驗。國家試驗於次年8月全部結束。所有R-27型彈道飛彈於1988年至1991年退役。

R-29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全彈重33.3噸,彈長13米,彈徑1.8米,最大射程78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9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R-29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飛彈編號4K75)於1964年9月28日被批准研製。1974年3月31日,R-29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系統被列入裝備,北約代號SS-N-8「葉蜂」。裝備數量280枚,分別裝備於18艘DⅠ型核潛艇(每艘裝備12枚飛彈)、4艘DⅡ型核潛艇 (每艘裝備16枚飛彈 )、1艘H-3型核潛艇 (裝備6枚飛彈)。

R-33型潛射反艦彈道飛彈

全彈重26.64噸,彈長13米,彈徑1.8米,最大射程20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33型潛射反艦彈道飛彈

第385特種設計局在研製配備R-27K型反艦彈道飛彈系統的同時,還對另一種在大氣層內飛行段進行末端修正並裝有自動導引裝置的R-33型潛射反艦彈道飛彈展開了研究與設計工作。與同一時期正在發展的R-29型潛射彈道飛彈有直接的技術關聯。

1974年6月,R-33型反艦彈道飛彈的方案設計完成並在1975年將其提交給海軍裝備研究院審核,但因為其計算射程只有要求射程的75%,因此經過研究後,蘇聯政府決定終止R-33型反艦彈道飛彈的繼續發展。

R-29D(U)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全彈重36.3噸,彈長13.63米,彈徑1.8米,最大射程91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9D(U)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反彈道飛彈條約》簽訂後,蘇聯政府在1976年8月指示第385特種設計局研製對已列裝潛艇部隊的R-29型潛射彈道飛彈進行改進,取消了安裝在飛彈第二級貯箱、儀器艙以及戰鬥部上的假目標和分離發動機。在拆除了這些用來突破假想敵反導系統的突防設備後,新的P-29D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飛彈編號4K75D,北約代號為SS-N-8 Mod 2)裝備在4艘667BD型彈道飛彈核潛艇上。

R-29R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全彈重33.35噸,彈長13.435米,彈徑1.8米,最大射程65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9R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該型飛彈是在R-29型彈道飛彈基礎上增加了多彈頭獨立制導的能力的結果,採用了全新的彈體布局、結構方案和製造工藝方案,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沿用了第二代潛射洲際彈道飛彈R-29的艇載發射裝置、氣動液壓保障系統和地面設備,使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研製。1976年12月30日所以試射完成,1977年8月列裝,飛彈編號3M75R,北約代號SS-N-18 Mod 1「魟魚」。可選配0.45兆噸TNT當量單彈頭(單彈頭時的射程延伸至9000千米)、採用小當量改良裝藥三彈頭或7個分導式彈頭的改進型被稱為R-29RL型飛彈;裝備有小當量高速戰鬥部改型被稱作R-29RK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本廠長繪製的R-29RL/RK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R-29RM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全彈重40.3噸,彈長14.8米,彈徑1.9米,最大射程93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29RM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該型飛彈是鑒於裝備941型核潛艇的R-39型固體燃料彈道飛彈成本過高而責成第385特種設計局在R-29R型彈道飛彈基礎上研製的一型性能向R-39看齊,但「低成本」的發展型。利用R-39飛彈的技術對R-29R進行「升級」,使其在戰鬥部數量、裝藥威力、最大射程、圓機率誤差等多項戰術技術性能上得以大幅提升。1986年2月,R-29RM飛彈被列入裝備,北約代號SS-N-23「輕舟」。1988年,新增加了「格洛納斯」系統和抗核爆能力的R-29RMU型飛彈列裝。

本廠長繪製的R-29RMU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D-6型固體燃料飛彈(計劃)

彈長15米,彈徑1.85米,最大射程11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D-6型彈道飛彈B方案

本廠長繪製的D-6型彈道飛彈C方案

該型飛彈是蘇聯第一種海基固體燃料彈道飛彈系統,由科羅廖夫負責設計,隨著蘇聯工業部門對復合固體燃料工藝的掌握,D-6型飛彈系統淪為了落後的第一代飛彈系統,其研製工作不久後就被蘇聯政府叫停。此外,該飛彈系統的樣彈(模型彈)還曾參加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閱兵式,但在閱兵式上公開亮相的飛彈外觀已經跟此前完成的兩個飛彈設計方案大相逕庭,其目的似乎更多是為了迷惑西方的軍事觀察家。

本廠長繪製的D-6飛彈紅場閱兵模型彈

D-5T型固體燃料飛彈

根據蘇聯政府在1960年啟動的一項科學研究工作又提出了第二款固體燃料飛彈系統,代號為D-5T。其射程估計在1500~2000千米左右,計劃裝備在由661型高速飛航飛彈核潛艇衍生出的彈道飛彈核潛艇上。該系統最後也止步於「研究」,在第16中央設計局拿出了若干後潛艇布置方案後就銷聲匿跡。

РТ-15М型潛射彈道飛彈

本廠長繪製的PT-15M型飛彈紅場閱兵模型彈

RT-15M型飛彈由總設計師米洛斯拉夫主持設計,在RT-2型陸基彈道飛彈(飛彈編號8K98,北約代號SS-13「野人」)的截短版本,原計劃RT-15M型固體燃料潛射彈道飛彈應該在1964年就應服役,而實際上其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時間表,該彈一直到1964年夏天才完成了兩次模型彈的發射工作,由於飛彈研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難,而且性能遠遠達不到設計要求,蘇聯政府不得不在1963年7月以決議形式下令暫停RT-15M飛彈的開發工作,1964年3月24日宣布下馬。

R-31型潛射固體燃料飛彈

全彈重26.84噸,彈長12.06米,彈徑1.542米,最大射程42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31型彈道飛彈

R-31型固體燃料海基彈道飛彈(飛彈編號3M17),參與該飛彈系統研製工作的單位包括自動化設備科學研究所(負責彈載和艇載控制系統的研製)、「瑪瑙」中央科學研究院(負責艇載數字計算機系統)、彼爾姆機械製造設計局(研製二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及火藥蓄壓器)、運輸機械製造設計局(研製地面設備及裝載設備)。

1972年4月至1979年底,該型飛彈進行漫長的國家試驗工作,到1980年完成全部驗收工作前,在試射中共消耗了51枚R-31飛彈(含模型彈)。隨後正式列裝蘇聯海軍,北約代號SS-N-17「鷸」。

R-39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全彈重90噸,彈長16.1米,彈徑2.4米,最大射程83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39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儲運發射筒狀態)

1973年9月16日,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第692-222號決議,開始正式發展配用「颱風」海基戰略系統的R-39型三級固體燃料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飛彈編號3M65,北約代號SS-N-20「鱘魚」)。1974年12月,第385特種設計局完成了R-39型飛彈的初步設計方案。

1977年9月1982年12月,該型飛彈進行了波折不斷的國家驗收試射工作,其中被海軍勒令退回整改一次。1983年5月,根據政府命令,R-39型固體燃料潛射洲際飛彈正式列裝。飛彈編號3M65U,1988年1月正式列裝。

R-39U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本廠長繪製的R-39U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儲運發射筒狀態)

該型飛彈是第385特種設計局根據1984年4月和1985年5月蘇聯部長會議兩次下達改進R-39型飛彈系統的命令推出的改進型,最大的改進是安裝了新的小型分導式核彈頭,並增大了分彈頭的散步範圍,同時在飛彈的主動飛行段和多彈頭制導段加入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格洛納斯」),使飛彈的圓機率誤差進一步降低。

R-39UTTH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

本廠長繪製的R-39UTTH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儲運發射筒狀態)

R-39型海基彈道飛彈的表現難以讓蘇聯海軍滿意。1985年11月,第385特種設計局繼續開始新型飛彈系統的試驗設計工作,於1986年3月11日正式啟動了代號「遠洋帆船」的R-39UTTH型三級固體燃料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飛彈編號3M91)的研製工作。

R-39UTTH型飛彈的在外形上與R-39飛彈相仿,但其射程、彈頭威力、最大投擲質量、命中精度都為蘇聯海基彈道飛彈中的翹楚,堪稱水下「撒旦」。1991年開始了小批量試生產。但多次地面試射失敗讓俄軍方對這種飛彈失去了信心。在1997年11月19日進行的第三次地面試射又一次失敗後(前兩次也都失敗了),1998年9月R-39UTTH型飛彈的研製工作終止,原計劃的後5次試射也因此被取消。

R-30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布拉瓦」)

全彈重36.8噸,彈長12.1米,彈徑2米,最大射程9100千米。

本廠長繪製的R-30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布拉瓦」)

該型飛彈是在陸基「白楊-M」(北約代號SS-N-27「鐮刀-B」)洲際彈道飛彈基礎上研製的,從1998年9月開始的修改設計工作進展迅速,1999年上半年就已完全結束。

2005年9月27日,「圓錘」飛彈首次試射,成功命中預定目標。同年12月21日,同一艘核潛艇第一次以水下狀態成功發射了「圓錘」飛彈。但隨後的幾次發射接二連三的失敗,最終2010年10月,「圓錘」飛彈總設計師所羅門諾夫引咎辭職。2011年「圓錘」飛彈進行了5次成功的試射,最終於2012年正式進入俄海軍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