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漢王莽篡漢為例,淺析西漢忠君這一觀念

2019-10-11     古凌

西漢時中國歷史上繼秦王朝後的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時期,奉行嚴苛律法加之其後期宦官當政等引得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劉邦揭竿而起,擊敗項羽後定都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西漢的諸多制度都承襲秦制,漢初奉行黃老之學,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漢武帝時期,儒生開始大規模的參與政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奉行的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儒學逐漸在各種思潮中占據統治地位,成為了官方意識。西漢中期,隨著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逐步的成為了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忠、孝、禮、智、信深入人心。

一、西漢中後期的統治危機

到了西漢中期以後,統治者不加節制,大肆揮霍,富豪兼并土地,極盡奢侈加之自然災害的頻發,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盜賊叢生,底層群眾生活舉步維艱,最終導致民眾暴動不斷,社會動盪不安。

自漢武帝繼位以後,西漢幾乎都依靠外戚輔佐政務,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前後輔佐了四個皇帝。王莽的姑母正是王政君,依靠這層關係,王莽逐步地參與西漢王朝的政事,他最初裝出恭謹勤勞的樣子,兢兢業業地工作,後來他廣結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

他把自己的錢財都用來贈送給投靠自己的賓客和謀臣,自己卻過得十分清貧,以此來收買人心,朝野上下皆贊王莽。從公元五年開始,王莽通過托古改制等方式,逐步地完成了篡漢自立,公元8年,王莽稱帝,定國號為「新」。

王莽稱帝後,士大夫階層紛紛依附王莽的政權,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士大夫的態度逐漸地從積極支持王莽改革到人心思漢,士大夫階層為什麼一開始能夠積極地支持王莽的改革?為什麼後來人心皆思漢呢?王莽篡漢前後西漢忠君觀念上又有什麼特點呢?

二、西漢後期忠君觀念上的特點

1.忠君與天命

西漢時期的儒學相比孔子時期的儒學也得到了發展,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爭取皇權統治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倡的是天人感應,他認為皇帝是上天的代理人,是上天指派來管理人間一切事物的,皇帝的所言所行都是上天的旨意,這就要求皇帝要施行德政。西漢後期的儒生們大多數相信的是,自古就沒有不滅亡的國家,沒有萬世均大統一的王朝。

漢成帝時期,谷永上書說:「垂三統,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性,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以此來告誡君主要施行德政,積極改革。皇帝既然是天選之人,應當是有能力的人去擔當和勝任。西漢後期,社會問題突出,政局動盪不安,漢哀帝身為皇帝卻沒有能力引領民眾走出困境。

而王莽與以往輔政大臣則不同,他的眼光並不局限追求自身的享樂,他深受儒學的影響,為人處世皆為儒士階級考慮,他為了緩解緊張的局勢頒布的政策,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也符合儒士階級的利益,這就使得儒士階級紛紛轉而支持王莽,為其政權尋找合法性,傳統的忠義觀對士大夫的約束被大大地削弱了。

當王莽通過其精心布局,一步一步地登上皇位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其行為是順應潮流的正確抉擇,而非謀朝篡位的不義之舉,正是由於儒學的傳統的忠君觀早已向天命觀所傾斜。西漢晚期這種由簡單的忠君觀轉向天命觀的觀念,正是王莽篡漢能在思想上被士大夫階層所接受和支持的重要因素。

2.忠君與功利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王莽了為挽救西漢晚期的各方危機,積極頒布了許多符合儒士階級的利益的政策,獲得了各方的支持,但是王莽成功問鼎帝位後,進行的改制過於迫切,多向改革同時並舉,忘卻了其初心,忽視了儒士階級的利益,加之效果不太明顯,沒有滿足各方的追求,造成了更加動盪的社會朝局,儒生們發現王莽並不似其稱帝前般注重其利益,其理想逐步破裂,於是紛紛思漢。

從本質上說,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之所以一開始支持王莽的政權,無非是其在兼顧他們利益的同時穩定樂動盪的局勢,但是王莽一開始就是為了贏得其支持才各方兼顧,一旦順利登上皇位,必然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士大夫階級的為所欲為,泛濫的土地兼并,要想治理好社會,必然觸及士大夫階級的利益。士大夫階層從運用天命觀支持王莽托古改制到後期亦運用天命觀批評王莽,人心向漢,這樣反覆的搖擺,明顯是出於對現實需要的考慮,這也體現出了西漢後期傳統的忠君觀呈現出功利化的轉變。

三、總結

西漢後期,士大夫階級在效忠漢王朝還是支持王莽新政權上,更多的是出於對現實需要即自身利益的思量上,而非傳統忠君觀上的忠於一姓之君,從傳統的忠君觀到天命觀上的轉變,毫無疑問與當時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是密切相關的,董仲舒新儒學對當時的儒士階級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士們想通過和平禪讓的方式來實現天命的轉移,挽救當時的社會危機,避免因為改朝換代所造成的社會動盪,以此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自身利益。

從王莽篡漢的前後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西漢並非是忠君觀念淡薄甚至是消散的一個時代,忠君觀在這一時代向天命觀的轉移,是基於對現實的考慮,不能僅僅用西漢忠君觀念的淡薄來解釋儒士階級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東漢)王符.潛夫論[M]//浙江人民出版社.百子全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WvGuW0BMH2_cNUgrU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