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豬養殖戶的喜與憂》)
半年前,吳秀琴來到北京豐臺一家燒烤店打工,每天下午3點上班,凌晨兩點回住處休息。閒暇時間,她時常想起以前在生豬養殖場的日子。
那是她和弟弟在老家安徽宣城經營的一家養豬場,那時工作雖然忙碌,但有錢賺讓人信心十足。2018年10月,豬場一頭豬感染了非洲豬瘟,剩餘的近百頭豬全部被撲殺並填埋。
「發現一頭豬染病,整個豬場的豬都不行了。」 吳秀琴當天和弟弟、弟媳抱在一起痛哭不已。一頭豬染病,所有豬都要撲殺,因為這頭豬病發前就已經開始排毒。所以一旦發生疫情,整個豬場可能已經存在大量傳染源。
哭過之後,吳秀琴和弟弟相互安慰,自家的養豬場不是最糟糕的,附近有規模較大的養豬場都是幾百頭或上千頭,撲殺動作慢了,還會殃及其他豬場。她聽弟弟說,周邊受到非洲豬瘟波及的養豬場有好幾個,相比之下,自家豬場的規模最小。
全世界近一半的豬養在中國,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大國。自2018年8月3日,瀋陽發生我國首起非洲豬瘟疫情以來,一年多時間就席捲全國31個省份。隨著生豬存欄量的迅速下跌,豬肉價格上漲,普通百姓的消費也受到影響。
2019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措施後,從中央到地方各種促進生豬生產的政策頻繁出台。一些曾受疫情重創的養殖戶被鼓勵復養,還有一些多年未養的養豬戶因「有錢途」而重操舊業。
復養與擴建
2020年元旦前,遠在南京的弟弟給吳秀琴打來電話,告訴她老家有些豬場開始復養了,自己春節過後打算回家繼續養豬。
上次豬瘟疫情讓吳秀琴心有餘悸,這個電話並沒有提振她復養的信心,她告訴弟弟再考慮一下,先不要著急。
吳秀琴說自己比弟弟要謹慎和保守。上次豬瘟疫情過後,她檢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覺得對於中小規模養豬場來說,基礎設施相對落後,養殖方式和管理手段也比較傳統,與大規模、專業化的養殖場有很大差距,生產設備和防疫措施都需要改進。
在北京打工這段時間,吳秀琴經常查閱養殖方面的資料,如何防疫也成了她重點關注的內容。「非洲豬瘟潛伏期比較長,發生過疫情的豬舍,資料上說不能再用。」吳秀琴說,自己每天都關注新聞,各地對於養殖戶的利好政策不斷出爐,但真正復養還需要一個過渡期。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防疫技術,都需要與大規模養殖場接軌,而這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河北滄州南皮縣夢真生豬養殖場負責人孫先生,從1997年開始養豬,從當初的幾頭到如今規模擴大到兩三百頭。
2018年的那場非洲豬瘟,沒有波及他的養豬場,但孫先生熟悉的養殖戶中有一些受到疫情影響。用他的話說,一旦遭受非洲豬瘟,就是一場滅頂之災。
孫先生介紹,在日常防疫方面,小豬生下來就要喂藥、打針。他的養豬場採用自養模式,不引進外來豬種,避免交叉感染,也就從源頭做好了疫情防範。即便是外來送料人員,也不允許接觸生豬,將感染病毒的風險降到最低是孫先生堅守的原則。
在原有基礎上,2019年6月,孫先生又新建了一個養豬場,目前已投資40餘萬元。他說,新場在設施方面儘量提供科學養殖環境,技術方面不斷吸取養殖大場的經驗,管理上發現有短板就要立刻補齊。
政策利好之下
2019年下半年,各地各種利好政策不斷傳向生豬養殖戶們。
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新建生豬養殖基地項目建設,培育一批現代化生豬養殖企業。支持種豬場尤其是國家核心育種場加快種豬繁育,提高供種能力,對2019年10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從國外引進的種豬每頭補貼3000元,累計補貼一萬頭。
為加快生豬產能提升,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通知要求加大生豬生產相關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通知提出,要優化補貼範圍,實行應補盡補,對納入當地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範圍內的所有適用於生豬生產的機具品目要應補盡補。在具體操作上要堅持「急事急辦」,著力優化服務,提高辦理效率。
作為全國最大生豬養殖省份的四川省,更是以「豬九條」的出台來促進當地生豬產業穩產保供。「在我的印象里,養豬這個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被關注、被重視!」四川綿陽生豬養殖戶許萬富感嘆道。
生豬復養或新建養豬場,在短時間內並非易事。許萬富給《民生周刊》算了一筆帳,從引進母豬到配種再到生產小豬要8個月左右,而小豬出欄至少要半年時間。如果是新建豬場,那麼基礎設施建設至少要半年時間,還要挑選地理位置、進行環境審批、申領動物防疫證等,從豬場新建到肥豬出欄,刨除各種現實困難和不可控因素,前後也需要3年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各省市環保壓力巨大,在環境整治過程中清理、騰退了大量散亂污養殖場,這也影響了後續生豬補欄的能力。在國家層面穩定生豬肉價、穩定生豬產能的政策背景下,各省市面臨的生豬生產任務艱巨。
許萬富是持謹慎態度的養殖戶。他認為,政策紅利之下,養殖戶一擁而上,當豬肉價格平穩後,又會有很多人遭受損失。而且,目前沒有防控非洲豬瘟的疫苗,養殖戶投入大量資金會有一定風險。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大國。圖/陳荔
對未來要有信心
儘管個別養殖戶對擴大生產心裡沒底,但仍有不少養殖戶在政策利好之下信心滿滿。因為,目前生豬市場行情預期很好,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仍有較大缺口,這對於生豬養殖戶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湖南長沙某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坦言,目前生豬復養、增養主要面臨兩個問題,就是資金和信心。中小規模的養豬戶在資金方面有一定壓力,再擴大產能心裡沒底。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後續復養的中小規模養殖戶,尤其是小規模養殖戶信心不足。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在政策利好和市場行情雙重帶動下,養殖場補欄的積極性不斷恢復,向好的因素不斷增多。部分省份生豬存欄量回升,規模養殖恢復勢頭明顯,仔豬食料產量回升,後備母豬銷售量明顯增加,豬肉市場已經逐步穩定。
南皮縣的孫先生表示,目前仍期待政府在生豬養殖方面的利好政策及早落地,期望相關部門能給中小養殖戶一些資金方面的扶持,如小額貸款、低息貸款等,這樣在保證生豬養殖和擴大生產方面就能緩解不小的資金壓力。
孫先生坦言,目前豬舍建設和日常運轉都要資金,短期內飼料廠可以賒給一部分食料,但並不是長久之計。
他每天關注新聞,有些省份出台一些政策在資金方面對養殖戶進行扶持,也有部分省市的銀行在近期推出針對生豬養殖戶的金融產品,而這對於他和多數養殖戶來說都是重拾信心、提振士氣的良方。
2019年的最後一天,吳秀琴還沒買到春節回家的火車票,對於是否鼓勵弟弟回鄉養豬這件事,她仍猶豫不決。
閒下來她會用手機搜索生豬養殖有關的新聞和資料,除了針對養殖戶的政策,還有如何提高生豬生產科學化水平、如何增強養殖戶抗禦風險能力的行業文章。
(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