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29 河南登封農家菜

2019-07-22     馮曉暉

河南省,登封市,2017年7月。

登封是個縣級市,隸屬於鄭州。它的面積不大,經濟也不發達,若不是有嵩山這棵搖錢樹,未必能升格為市。

少林寺塔林

這一年七月到了登封,酷熱異常,據本地人說,這種天氣往年也少見。烈日之下,少林寺里紅男綠女依然擠成一團,都是些和我一樣腦子被燒壞了才來旅遊的人。這個廟沒太大遊覽價值,至少和它的票價相比,是典型的有歷史沒遺留的新舊雜陳以新為主的所謂古蹟,塔林的價值都比廟強。

幾乎所有河南朋友都勸我別去少林寺,全省人都知道那是個坑。但登封還是值得去的,因為它不僅僅只有一個少林寺。

少林寺內

這回住在登封的市郊。從自駕和經濟的角度,在郊區找賓館最佳。但對於我這種除了本地特色飲食別的不予考慮的旅行者,郊區卻是個最糟糕的地方。特色食品和口味最正宗的老店一定都在市中心,郊區除了農家菜就是大路貨的川菜館。

登封排名第一的小吃是燒餅。我一大早起來開車到處跑,就是找不到。看著不少人家掛著燒餅牌子,過去問都說天太熱了,怕做燒餅的時候把自己也給烤熟了。若是在市中心,這種情形絕不可能發生。

除了燒餅,登封另一個大眾傳統食品是炒刀削。刀削麵是山西傳過來的,炒刀削的改動無非是刀削過水後再炒。不過炒後還是湯湯水水的,沒我想像得那麼利落。因為只是找了個街邊小店,口味並不好評價。

炒刀削

這碗面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分量。點了個小份,記得是10塊,居然上來這麼一大海碗,簡直就是一鍋。圖片不好找參照系,因此看不出多少。這一碗面,我們一家三口吃還有的多。

也是因為住偏了,晚餐就團購了本地化的套餐,價格很便宜。套餐有四個小碗和兩個大碗,再配上四個結結實實的老面饅頭。

兩碗湯的名字真讓人驚詫,一個叫素湯,另一個叫葷湯。素湯是甜的,主要配料為紅棗。葷湯卻讓人沒搞懂,裡面豬肉、面魚兒之類挺雜的。


素湯


葷湯

四個小碗中一個是小酥肉。這道菜在中原各地都能見到,算得上極為傳統的北方家常菜,小酥肉是肉塊裹面過油後蒸熟,對豬肉的部位要求不高(不需要裡脊肉),因此更大眾化。

小酥肉

登封稱之為醬肉的就是扣肉。這也是南北方都常見的最解饞的五花肉做法。南方一般與梅乾菜等同蒸,乾菜吸收油脂,兩者相得益彰。北方卻少放配菜,適當保留肥油。這是由於北方醬肉標準吃法是將饃掰開後夾入,就是個麥當勞牛肉漢堡的樣子,若是不夠肥腴,反而覺得柴。

醬肉

皮凍,河南最常見的涼菜。因為氣溫,皮凍在南方沒法作為涼菜流行。本次在酷暑中行走河南,有回因為餐廳空調不好,點上來皮凍不一會就變得粘答答的,簡直就是一碗混沌皮都破了,餡在湯里飄,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皮凍

一碗從未見過的東西叫「宴菜」。看半天沒整明白是啥,白菜、海帶、豆腐乾等等的,一碗雜燴。為什麼叫宴菜?是宴席必須上的一道菜還是將宴席的剩菜掃起來一鍋燴?

登封宴菜

在登封的這一頓,是這年夏天旅遊中口感較差的晚餐。並非這些菜式不好吃。我注意到隔壁桌是單點的,端上來就精緻很多。我們這頓是團購廉價餐,大鍋菜,就像是吃食堂。

然而,這一頓讓我很滿意。旅遊中飲食的口味並不需要過多評判,而應當體會其中的文化、民俗。想想看,俺這時候是馮二大爺,在村裡參加侄子二狗的婚宴。十幾個親友坐在大圓桌旁,白酒倒上來,啤酒咬開,大白饅頭壘在盤子上,隔壁幫廚的二妞將大碗的宴菜、醬肉端上來,再大的碗碟也是大鍋菜,哪有那麼多精緻的講究?這就是本地菜,老百姓吃的宴席,想當年咱們除了過年,平日裡沒這個口福。天天吃餃子那是蔣介石。

涼菜

從這頓宴席中能體會到什麼?若是深究,多去了,本文不再展開。也就是在登封的這頓本地農家宴,我悟出了豫北菜的奧妙。請注意,這頓飯湯和菜的比例。

箇中奧秘,留待下一篇《洛陽水席》再揭曉。

登封農家菜 注意菜和湯的比例

後記:

蔣介石天天吃餃子是個東北的梗。以前,老百姓無法想像富貴人的飲食,因此說某某人有錢有勢多享受,就是天天吃餃子。這種梗在西安,變成蔣介石天天吃羊肉泡。

清同治年間起(約150年前),中國陷入了普遍性貧困,人民生活之艱辛,絕非我們大多數人所能想像。49年前後,華北、東北的普通農戶人家,只有過年才能吃得起一頓白麵餃子。40年前,城鎮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過年才能做條新褲子。

不了解歷史,也沒法理解民眾的飲食。老百姓的吃喝,才是烹飪這門學問的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PkmKmwBmyVoG_1ZEO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