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未來海戰中航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絕對占有優勢,也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國家爭先研發製造航母,而在未來空戰中,戰機跟航母一樣重要,隨著各國軍事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先進的戰機也相繼問世,五代機更是成為了各國目前的最大目標,跟戰機的先進程度相比,戰機的質量更是關鍵,要知道因為質量問題而損失一架戰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讓飛行員的安全受到了危險,那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畢竟飛行員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很重要,培養一名合格飛行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這也讓飛行員成為了香餑餑一樣的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就因為戰機質量的問題,處罰了與此相關的2000名工作人員。
蘇德戰場上,德國的虎式坦克由於製作精良,在蘇聯土地上幾乎找不到對手,而蘇聯在技術上趕不上德國的虎式坦克,就只能以量來取勝,以此來「淹沒」虎式坦克,戰鬥機更是如此。
從巴巴羅薩計劃開始,1941年到1945年的4年戰爭中,蘇聯製造了15萬架戰鬥機,一度超越了後來加入二戰的美國。如此龐大的數量,即使放到現代也是難以想像的。蘇聯之所以有如此龐大的產量,歸根結底是戰機製造的水平比較簡單。由於只追求戰機的數量,也導致了許多不合格的劣質品。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的戰鬥機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表面粗糙,空氣阻力大,有的零件壽命短,無線電故障嚴重。這些殘次品達到了驚人的2萬架,可最後都送到了飛行員們的手中。雖說蘇聯迫於當時的形勢不得不這樣做,可也導致了許多飛行員因此喪生,畢竟15萬架戰機中,平均每7架就有一架是殘次品,這個比例真的是太高了。
例如1942年,蘇聯近衛航空兵第190團收到了20架嶄新的LA5戰機,飛行員都很高興,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只剩下了1架LA5戰機,其中13架都是莫名其妙損壞的,只有6架是戰鬥損失,要知道這20架飛機都是嶄新的,可是發動機、起落架、油箱等關鍵部分問題不斷,有時飛著飛著就熄火了,發射炮彈炸膛,這樣的情況真的難以讓人接受。
還有1944年6月,航空兵第31團接收了新的圖-2轟炸機,在試飛新機時,副團長開著飛機剛飛到空中,新機竟然在空中解體了,零件散落,灑滿了機場。這件事故震怒了蘇聯高層,下令徹查,經過一番調查後,蘇聯軍隊發現管軍工的空軍司令有問題,於是讓空軍司令諾威柯夫直接下台,並且還把他告上了軍事法庭,被捕入獄,相關的2000名工作人員受到了牽連,沒能逃過這一劫,遭受了嚴重的懲罰。
在當時這件事件產生的後果格外嚴重,很多國家在看好戲的同時,也加強了本國戰機的質量,堅決不能出現任何問題,所以說這2萬架劣質的戰機,不僅給蘇聯帶來了沉重的教訓,還給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劣質的戰機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軍隊及軍心。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蘇德戰爭中,蘇聯戰機的空中解體事故,超過了500起,而蘇聯的許多王牌飛行員並不駕駛蘇軍的戰機,駕駛的都是美製戰機。雖說戰爭中戰機的數量多是優勢,但質量更是優勢!雖然當時需要數量,但也不能只是為了數量,製造出不能用的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