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演員馬思純的戀情突然被曝光,男朋友疑似某樂隊主唱張哲軒。全網沸騰,微博相關詞條閱讀量超過13億,微博討論數超過25萬。
一般明星爆出戀情,公眾的態度大多都是恭喜和支持。唯獨馬思純被爆出了緋聞男朋友,被全網鋪天蓋地的勸分手和替她不值得:
為什麼要在垃圾堆里揀男友??
01
什麼樣的男友,讓全網咋舌呢?
張哲軒,搖滾圈人士,盤尼西林樂隊主唱,藝名小樂,因在英國待過一年而掛在嘴邊數十次得一諢名「張曼樂」,是特立獨行的「精神曼徹斯特人」,又因裝范兒,被傳「滾圈無人沒打過張曼樂」,「全國巡打」演唱會第一人。
不僅愛吹噓,謎之狂妄與自信,還涉嫌學歷造假和歌曲抄襲。
對待交往的女性,也很不尊重。黑料一堆一堆的。
新褲子樂隊的彭磊也蓋章過張曼樂的「壞」:
看到這裡,無人不想勸馬思純一句「姐,你開開眼吧」。
話說馬思純憑藉《七月與安生》奪得影后桂冠之後,並不像她的好姐妹周冬雨的演藝事業一路開掛,而是受困於和歐豪的戀情長達幾年之久。
和歐豪分手後,馬思純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關於這一點,她在參加多個綜藝節目時曾提及過。
2017年,馬思純拍攝《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時突然暈倒。之後朋友開始陪她看心理醫生,她被診斷出患了焦慮症。
2020年馬思純參與真人秀《看我的生活》,馬思純透露了自己情緒病的情況。她說自己的病情嚴重時,會失眠、心慌、身體僵硬無法走動。
一度,她吃什麼藥都沒有用,因為想得太多,心無法平靜下來。同時,因為吃治療情緒的藥,馬思純3天胖了8斤。
在對媒體講述自己治療抑鬱症的經歷時,馬思純提到,戀愛的快樂真的很有用。
再次蓋章「戀愛腦」的人設。
馬思純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覺得她是乖乖女做久了,反而迎來了遲來的「叛逆」——喜歡壞孩子,渴望不一樣的東西,希望有安穩之外超出想像的生命體驗。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跟壞男孩談戀愛。
和壞男孩戀愛,有一種與全世界對抗的虛榮感,願為他飛蛾撲火,也成全著那個想衝破「乖乖女」束縛的自己。
這其實跟馬思純的個人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2
馬思純的個人成長經歷,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乖乖女養成記。
眾所周知,馬思純的小姨是蔣雯麗。她的媽媽是蔣雯麗姐姐兼經紀人。
馬思純小時候,媽媽就去到了北京陪蔣雯麗打拚事業。
馬思純的父親是警察,常常上夜班。馬思純在老家是被外公外婆帶大,家教嚴格。
家人對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要聽話,你要懂事,要讓著別人。
中學時馬思純來到北京與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給他定下很多規定。
比如要求她每天十點前必須回家,理由是:「女孩在外面待太久不安全。而且浪費了很多時間,為什麼不可以在家看看書?或者是看看電影充實一下自己?」
看起來,馬思純家世好、資源好、長得也漂亮,青春期卻是被欺負又被嚴格管教的好女孩。
好女孩所謂的家教嚴格,可能更體現在家長總是寄希望於美好的未來。
馬思純的媽媽也一度把自己的播音夢想放在馬思純身上,為她制定好人生規劃。
主持人是她媽媽一直以來的夢想。自己的夢想沒實現,就投射到女兒身上。
媽媽替她選了中傳播音系專業:「媽媽說『女孩兒嘛,不必太辛苦,坐在直播間裡吹著冷風也挺好』。」
要聽話,要安穩,不要鋒芒畢露,這是家庭予她最大的期望,她被安排著,也順從著。
之前被全網抵制的鄭爽,也是因為媽媽有個演員夢,自己才進了娛樂圈。
而馬思純遲來的叛逆,來自於從小被加諸在身的「乖小孩」期待。
即使她在學校里遭遇了同學霸凌,外婆卻只是淡淡地說:「你專心學習就好了,不要理會他們。」
這種家庭教育是讓孩子面對壓力要變得更優秀,但是忽視了對孩子的情感疏導,導致「乖女孩」的抗壓能力變得很差。
「乖女孩」只苛待自己的情緒,連發泄都要點到為止、適可而止,否則就不是好女孩,就不符合家人的期待,所以最終得抑鬱症一點也不稀奇。
03
為什麼我們現在不再提倡培養一個「乖女孩」?
當然這裡的「乖」是相對意義上的。
直白一點講,乖女孩得到一個「好」字,「壞」女孩得到世界。
不止一個媽媽跟我感慨過,不要把女兒培養成溫室里的小白兔,父母不能看顧女兒一輩子,遲早會讓女孩獨自去面對社會,社會上的豺狼虎豹多的是,真要是培養成傻白甜,那無疑就是羊入虎口。
馬思純的情況,在女孩當中也非常典型。小時候習慣是做好女孩,做好人,不知道怎麼去表達去反抗,到成年後再去犯青春期的錯誤,付出的代價反而更大。
身邊也有好多那種特別懂事乖巧優秀的女生,一路走著父母安排的路,看似妥妥噹噹,然後在大學或者工作後迎來叛逆的「後青春期」,突然做出與以前乖巧行為大相逕庭的事情,還怎麼勸都勸不住的那種。父母晴天霹靂苦不堪言,代價也比較大……
這是其實都是「乖小孩」枷鎖的後遺症。她們太被要求「守規矩」,壓抑天性,又有強烈的自尊心,一方面想放飛自我,一方面又怕辜負了大人的期待,很容易走入擰巴的境地。
其實我們養育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有收有放,鬆緊交替,就像一根皮筋,收得太緊勢必會引發反彈。
04
《人間世》紀錄片很多人都看過,那個患癌後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要生下孩子的張麗君,大家還記得嗎?
26歲的姑娘,為了讓7個月的寶寶來人世間看看,為了讓自己27歲的老公有親骨肉相伴,放棄癌症的最佳治療時期,歷盡千辛萬苦才生下了孩子小籠包。
當時紀錄片播出後就引發了眾人的熱議,說什麼的都有。
沒想到時張麗君去世一年,那個當初鶼鰈情深的老公已經再婚。
再婚是人之常情,大家都能理解。畢竟才二十多歲,人生那麼漫長,總要繼續走下去。
但是張麗君當年拚死生下的孩子,想要代替自己陪伴老公的孩子,卻被老公過繼給了別人。
用生命換來的寶寶,如今卻成了再婚的累贅與包袱。她給孩子錄下的那些生日視頻,孩子可還有機會能看到?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以為自己感動了世界,實則只感動了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教導女兒,不要自我式的感動。
女生,任何時候都一定要先愛自己,再去愛他人,先保住自己的事業,人生追求,生命,再去守住愛情。
人總是擅長自我麻痹和自我催眠的。在任何關係中,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足夠好的時候,就會出
現自我感動。他們總是在想: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他一定很感動。
但是生活終歸是現實的,總會出現超出預期之外
的事情,所以絕大多數最先感動自己的感情結果都很慘。
因為感動自己的那一方已經沉迷於自我,從而忘記了對方的感受,更不在乎對方是否欣賞自己這樣去做。
養育女兒,就必須要她懂得:人和人之間想要保持長久舒適的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壓迫、捆綁、奉承,和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05
該怎樣愛一個女孩或者說女兒呢?我看到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
給她翅膀,而不是珠寶。
給她哭的勇氣,而不是必須被喜歡的命令。
給她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依附他人定義自己人生結局的天梯。
我們之前也說過很多次,養育女孩,最重要的是讓女孩懂得「自我實現」。
咱們中國的父母,習慣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覺得女兒吃好穿暖,不缺鋅不缺鈣,隔三岔五旅旅遊就行了,咱從不和孩子討論生命、價值這類宏大的主題。因為這類主題很深奧,咱們自己也一頭霧水,沒鬧明白。
老外不這樣,女孩3歲以後,就會和孩子聊到自我實現。他們怎麼聊呢?——給孩子看馬斯洛的表格。
告訴女兒:這張表格上的內容,從低到高,你實現一項,就會得到一點快樂,當你全部實現,尤其是最高的那項,你會享受到最大,最無可替代的快樂。
是的,你是一個女孩,但你首先是一個人,作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你必須要自我實現。
你長大後要有一份工作,(這份工作最好是你喜歡的);你要能自己養活自己,(經濟不獨立,何談人格獨立呢);你要堅強,勇敢,不僅照顧好自己,還要對別人,甚至,對這個世界有幫助。
別怕孩子聽不懂,孩子都會懂,並會潛移默化,內化為她們認識和世界觀的一部分。
孩子懂得了什麼是自我實現,自然就會對自己有要求,長大後不僅外表美,內心也會宏大豐盛,離幸福的距離更近。
你對於養育女孩有什麼心得和體驗?
請在下面留言處寫一寫
與世界分享你的看法
END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HsQxXgB9EJ7ZLmJZh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