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 ,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旗號起兵對抗建文帝,四年後成功登基稱帝,史稱「靖難之役」。
史學界對「靖難之役」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建文帝如何削藩操之過急,朱棣起兵如何英明神武,以及以齊泰、黃子澄、李景隆為代表的建文臣子如何喪失良機上。對靖難中殉難的明朝大臣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方孝孺身上,而對景清、鐵弦這樣的遜國諸臣關注相對較少。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朱棣上位後,明史「為尊者諱」而刻意對遜國諸臣沒有宣傳;另一方面是在傳統觀念中,英明神武的朱棣取代建文帝,被人們認為是歷史的進步,所以也很少有人想過要為景清、鐵弦這樣的遜國諸臣翻案。事實上,朱棣在對待不配合、不服從自己的建文臣子上,是非常狠毒的,這還真不是黑他。
被朱棣欽定為「奸臣」的鐵弦
鐵鉉,字鼎石,河南鄧州人,由國子監生入仕,建文年間歷任山東參政、布政使,兵部尚書。靖難之役後,被朱棣俘獲,不屈被殺。
鐵鉉可不是只會空談的齊泰、黃子澄之流,也不是提不出救時方略、只會盡愚忠的方孝孺,而是一位以文臣之身,力守濟南數年,迫使燕軍繞道的大才。後人稱鐵弦是"忠烈之臣,以守土之才而兼殉身之烈「,可見並非浪得虛名之輩。
朱元璋在世時,曾視察過國子監。當時的鐵鉉正在國子監就讀,朱元璋在視察中發現了這個年輕人,不久任命鐵鉉為禮部給事中,很快又升為山東布政使。鐵弦被朱棣殺害時僅 36 歲,著實令人惋惜。
史書記載鐵弦長得一表人材,且熟習兵法,擅長騎射。在擔任禮部給事中時,朱元璋有一次派他去雲南考察地方政事。他到了雲南後,發現一些勛貴仗勢欺壓百姓、魚肉鄉里,立即著手整頓,該判刑的判刑,該殺的殺。有人勸他為自己留條後路,他卻慷慨激昂地說:當官就應當上忠於君,下效力於民,生而無愧,死而無憾!朱元璋知道後,贈他白銀千兩,予以獎勵。
此後,鐵弦受到朱元璋的重視,特賜"鼎石"二字為號,並被破格提升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他在山東關愛百姓,平反冤獄,獎掖士子,贏得了山東父老的愛戴。
建文帝繼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之計,迫不急等的削藩王。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以「清君側」為旗號起兵,建文帝則令長興侯耿炳文統帥 40萬大軍北上征討,鐵鉉則被安排負責管理供應前線糧草。但是建文帝在耿炳文於滹沱河大敗後,讓曹國公李景隆取而代之,結果李景隆與朱棣戰於河北霸縣白溝河,大敗而歸。燕軍乘勝追擊,李景隆的部隊望風潰逃。燕軍大舉圍攻濟南。
在濟南被燕軍圍困之前,鐵鉉正在督運糧餉,當聽到李景隆敗逃的消息後,急忙返回濟南。他會同參將盛庸,收集從前線潰散下來的將士,返回濟南後又動員壯丁,誓與濟南共存亡。
五月十三日,燕軍在濟南城外築起堡壘晝夜攻打。鐵鉉、高巍、盛庸親自督促軍民固守,數次大敗燕軍。朱棣向城內發射招降書信,被鐵鉉撕碎扔出城外。朱棣又命令部下在城外築起高壩,挖開河道引水向城裡灌,鐵鉉則招募水性好的兵勇,在水中撬塌堤壩,水反流灌進燕軍營盤裡。
朱棣重新築壩灌城,濟南變成了水澤之城。鐵鉉於是暗地裡於瓮城內挖下陷坑,令兵士伏於牆邊,派人出城向朱棣試探"請降"。第二天朱棣得意洋洋的率領衛士來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士兵、百姓跪伏地上,高呼千歲。朱棣剛走到城門前,只見城門上方懸著的千斤鐵板直向自己壓來,忙策馬後退,鐵板正好軋中馬頭,朱棣驚嚇得掉下馬來,在衛士的簇擁下,連忙換馬而逃。等鐵鉉率人追出城外時,運氣極好的朱棣已逃得遠了。
上了當的朱棣發誓"不破濟南,不擒此賊,暫不回軍",命令士兵背土填河,架雲梯攻城。燕軍的大炮特別厲害,一發石彈,便將濟南城牆穿個窟隆。鐵鉉又想出一計,命人在城上懸掛出數塊寫著"太祖高皇帝之靈"7個大字的木牌,掛於城牆之上,朱棣無可奈何,不得不停止炮擊。
由於鐵鉉率軍民堅守濟南,朱棣顧慮燕軍糧道被斷,不得不回師返回北平。鐵鉉乘燕軍北返,連夜出擊,燕軍大敗,鐵鉉乘勝收復了德州。建文帝為表彰鐵鉉堅守濟南、屢挫燕軍,加封鐵鉉為兵部尚書,與盛庸一起謀劃軍中事務。
建文三年,朱棣繞道河北、山西向南進軍,與盛庸大戰於夾河。次年正月,燕軍陷進入淮北,平安被俘,盛庸敗逃。燕軍遂一路南下,於六月渡過長江,進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此時,鐵鉉仍在率領部隊在淮河岸截擊燕軍,終因寡不敵從,被投降朱棣的濟南官員擒住,獻給了朱棣。
鐵鉉被押解到南京後,朱棣親自審問。鐵鉉反背坐在庭中,對朱棣的問話始終一言不發。氣極敗壞的朱棣命人割去鐵弦的耳、鼻,用火燒後讓鐵鉉吃下去,還問:"味道甜嗎?"鐵鉉大聲答∶"忠臣孝子的肉,豈能不甜!"殘暴的朱棣又命人將鐵鉉屍體投入油鍋。噩耗傳到山東之後,濟南城內悲聲動天震地,百姓家家頌經,焚香拜祭,悼念忠魂。
其實朱棣本人也是很佩服鐵弦的。清初史學家查繼佐就曾在他的著作中寫過:「太宗每對群臣言,特稱其 ( 鐵鉉 ) 忠焉。」只不過這種稱讚並不能公開,因為是朱棣下令殺鐵鉉的,如果承認鐵弦是「忠臣」,那肯定會有人非議;鐵鉉忠於建文帝,稱讚鐵鉉之忠,則自己起兵靖難的合法性難免受到質疑。因此朱棣在世時,鐵鉉的形象始終是個」奸臣「。
二、效法荊軻的景清
景清是明代邠州人,自幼父母雙亡,但其聰敏好學,穎慧過人。就讀國子監時,景清身上發生過一個有名的故事。
景清在京城國子監求學時,跟他同住的一個書生收藏有一本書,景清向他借,書生不肯。景清再三求借,說好次日早上就還。 第二天早上,那個書生向他要書,景清說:我不知道什麼書,也沒有借你的書。書生很生氣,找國子監的老師告狀。景清拿著借的書,說:這是我辛苦所學之書。說完將書整篇背了出來。老師問那個書生,他卻一個字都背不出來。於是老師將書生趕了出來。景清跟著出來,把書還給了那個書生,說道:我因為你太過珍惜這本書了,所以特意用這個方法與你開個玩笑罷了。這就是著名的」景清借書「的故事。
洪武二十七年,景清高中榜眼,被授為御史。他為官洒脫豪爽,注重大節,剛直不阿。洪武三十年,任左僉都御史。後來奉詔巡察陝西、四川,授金花知府。建文初年,景清任北平參議,累遷為御史大夫。
景清很早就察覺燕王圖謀篡國,便與方孝孺、練子寧等結盟起誓,力保建文帝。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終於登上皇帝寶座,景清只得委曲求全,伺機再圖舉事。八月十五日那天早朝,各官都穿著常服,唯景清身穿紅色官袍,朱棣非常起疑,命校尉搜查,果然在景清身上搜出了暗藏的利刃。
景清見事敗露,怒斥朱棣:「燕逆叔奪侄位,如父奸子妻!吾欲為故主報仇耳!」朱棣令人將景清牙齒全部打掉,割去舌頭,景清將口中鮮血噴向朱棣,血染朱棣龍袍。惱羞成怒的朱棣將景清車裂而死,並滅其九族。
朱棣殘害景清之事,明代文人作品中多有記載。明代昝穆思的《祭景公》寫道:「山下孤城水抱流,依然嗚咽未曾休;幾回欲問中丞事,直恐傷神一段愁。」鞏我雙的《謁景忠烈公祠》也寫道:「大節分明垂宇宙,甘為瓜蔓盡誅人;辛莊莫惜存五戶,短劍空憐未剌秦。」這都證明景清是謀刺朱棣事敗同,被朱棣用」瓜蔓抄「誅連九族的,這一點也沒有黑朱棣的意思。
三、鐵弦和景清終被平反
公道自在人心。雖然朱棣以下的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時期,不斷有人提出要給鐵弦、景清這樣的靖難遜國諸臣平反,但為了肯定朱棣起兵的法理性,這種要求明朝統治者是不可能答應的。
在永樂至嘉靖的百餘年間,明朝統治者對鐵鉉等靖難遜國臣子目為「奸臣」的態度並未鬆動,但民間早已有祭祀鐵弦、景清等人的現象出現。到了萬曆時期,就有不少大臣不斷要求表彰靖難遜國諸臣,王世貞向萬曆提出追諡鐵鉉「於植倫常,表忠憤,光聖徳,鼔士氣,寧淺淺也」 。
追崇鐵鉉、景清等人的現實意義,在於培植為國盡忠的倫理綱常。這種現實意義終於在明末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得到重視。也許是時局艱危,統治者「國難思良將」,需要在面對農民起義軍和滿清軍隊時出現更多類似鐵鉉這樣能夠力挽時艱的忠勇之士,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明弘光朝終於為鐵鉉冠上「忠襄」的諡號,只是這個諡號還是反映出了統治者內心的想法。當時禮部為鐵弦提出了「忠襄、忠烈」二諡,但最終皇帝選擇「忠襄」。「甲冑有勞謂襄,有功安民謂烈」,「襄」相比」烈「字更為中性,其中的春秋之意不言自明。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敕令修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將鐵鉉等靖難死事臣子同鼎革之際殉國諸臣一同表彰,並將他們塑造為忠臣義士的典範,鐵鉉因而被賜諡「忠定」,景清被諡為「忠敏」。乾隆還為濟南鐵公祠御製碑文: 「仲秋諏吉祀,以少牢,巡撫親詣,行二跪六叩禮。」
鐵鉉和景清在死後 390 年,終於得到了公正的評價,雖然清朝對他們褒揚的目的在於「為百世效忠者勸」;但是他們的忠魂義魄,」經鼎鑊而不變「,這種賓至如歸,仗義成仁,以身殉國的大無畏精神,不管在哪個時代仍然都是寶貴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HU_e3YBF7MU6wDEWp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