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孕育生命是很多女性非常渴求的一件事情,她們希望能夠體會做母親的幸福感受,希望可以有天使一般的孩子陪伴在身旁。這是一種充滿愛和真情的想法,但同時也是一件需要用心、用能力來承擔的責任。
蘇萊曼雖說是一位來自於美國的女性,但她跟大多數中國傳統女性一樣,有著生兒育女這樣的平凡夢想。
蘇萊曼是家中獨女,她的生活過得相對富足,然而在她心中卻始終有一個遺憾,沒有能夠交流感情的兄弟姐妹,她始終幻想著在自己組建家庭之後一定要生很多孩子,構建一個「大家族」。
蘇萊曼在自己20歲的時候認識了自己的老公,她原本以為這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丈夫在婚後不斷的嘗試懷孕生子,最終都是以失望告終。後經過系統的檢查之後才發現,蘇萊曼的丈夫患有不育症,這意味著他們很難擁有屬於兩個人的孩子。
一直渴望有大家族的蘇萊曼不甘心,在詢問了專業醫生之後,她和自己的丈夫商議接受精子捐贈,通過體外受孕的方式孕育生命。這個想法遭到了蘇萊曼丈夫的反對,最終兩人因此而分道揚鑣。
蘇萊曼在與丈夫分居後,踏上了漫漫生子之路,她運用體外受孕的方式先是陸續生下了6個孩子。在與丈夫離婚後又生下了八胞胎。十年間一共生育14個孩子的蘇萊曼霎時之間成為了震驚全美,眾人眼中「異類」的單親媽媽。
在生下八胞胎之後,為了能夠撫養14個孩子健康長大,她不得不接受媒體全程報道8胞胎成長過程的方式來賺取生活費用,而她這樣的做法備受大眾詬病,對她利用孩子來賺錢養家的抨擊聲居高不下。
最終節目停掉,她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來源,甚至一度宣布破產,不得不依靠社會救助來撫養孩子。
幸而她重新振作,通過充實自己的方式進修課程、做家庭治療師,回歸平靜生活,陪伴孩子們健康長大。從大眾眼中的「異類」,變回一個普通的媽媽。
在這個世界上,如蘇萊曼一樣,想要擁有一個完美「大家庭」的人不在少數,但毫無計劃或是毫無止境的生育或許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作為一個成年人,有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自由,更應當考量自己是否有給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的條件和基礎。
1、以尊重生命為前提合理生育
很多人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如果家中沒有男丁子嗣,常常會毫無顧忌的一生再生,直到生出男孩為止。
這些受封建思想禁錮的家庭,在面對家中女孩時,常無法公平對待,甚至有的家庭會賣掉女孩、嫁掉女孩,以換取男丁子嗣的富足生活。這種不能夠給予每一個生命以最基本尊重的行為,對於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褻瀆。
2、以撫養能力為前提權衡利弊
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有很多家庭都希望能夠再生一個,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備再養一個的能力。
在孕育生命之前,應當考量自己的現實條件,不應為了自己一時高興而生,也不應當因一時衝動而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消耗的資金成本越來越高,家長應當確自己的撫養能力,並以此為前提,權衡多生多育的可能性和利弊,不要為了「生」而剝奪了孩子健康、正常成長的可能。
3、生不能養量力而行
我國經濟局勢的高速發展,讓很多三四線城市當中的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當中打拚,成為了一二線城市當中的城市建設力量。
這些人當中有很多都已為人父母,他們將子女撫養的工作交給了家中的老人,有些人一年才能夠回老家一次,有的人需要數年才能回去一次。這些被迫成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在心理成長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裡成為生活「孤兒」。
即便如此,仍有人在繼續生二胎,繼續讓他們成為新的「留守者」。生不能養、無法陪伴,面對這樣的情況,應當量力而行,別把生育當兒戲。
成年人是生命創造者,也可能是「悲劇」創造者,在為創造生命而自豪時,也要想到養育的重要性,切莫讓孩子成為「無規劃、不負責」的生育觀念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