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流芳 清幽淡遠
唐代中後期,盛唐取得成就很高的全景式青綠山水得到進一步發展。水墨畫技法傳入敦煌,給壁畫山水藝術帶來新的氣息。
很多壁畫在表現山水中用色較少,用墨較多,出現了水墨暈染和皴法等水墨畫的典型技法,這些水墨畫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青綠山水的面貌。
報恩經變(局部) 莫高窟112窟北壁 中唐
中唐112窟在南北兩壁各繪製兩鋪經變,北壁報恩經變中著重刻畫了山崖和岩石,營造出幽靜的氣氛。這裡的山水都是全新的樣式,山頭呈銳角形,輪廓線轉折強烈,色彩淡雅,僅用少量石綠,用墨線勾勒之後又用淡墨渲染。
迦葉獻袈裟 榆林窟第25窟北壁 中唐
榆林窟25窟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唐洞窟,其中北壁西側表現迦葉坐于山中禪窟的情景。迦葉身後的山基本不施彩,完全用墨線勾出。比起唐前期的畫法,這種山水給人一種未完成之感,這也許正是當時畫工所追求的風格。
山水 榆林窟第25窟北壁 中唐
秋光冷畫屏 輕羅撲流螢
中唐以後的經變畫通常在上部表現凈土世界,下部以屏風形式表現經變中的具體故事或細節。屏風畫無疑為山水提供了新的表現場所,每一扇屏風都具有獨立意義,呈現出豐富的山水內容。
五台山圖 莫高窟159窟西壁北側 中唐
五台山圖 莫高窟159窟西壁北側 中唐
屏風畫山水 莫高窟468窟龕內北壁 中唐
屏風畫山水 莫高窟468窟龕內南壁 中唐
468窟佛龕內的屏風畫中,每一扇都畫出兩組說法圖,沒有雄偉高達的山崖,場景間以曲折的河流分隔。最上部畫出遠山,由遠及近畫出疏疏落落的樹葉,這樣自然和諧的山水意境,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
背屏山水 莫高窟154窟龕內北壁東側 中唐
背屏山水 莫高窟154窟龕內北壁西側 中唐
煙里山光,雲邊日影,流淌在敦煌壁畫中的江山水墨,蘊藏著古代畫工獨有的生活意趣,生命力和創造力令人動容。生動活潑的造型和自然清麗的色彩經歷千百年的大朴不雕,天真爛漫,妙趣橫生。一丘一壑,一石一樹,但如山間清泉,沁人肺腑。自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渺然。
文案:郭瑤
學術顧問:王惠民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