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拙政園

2019-08-03   泰州小叟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蹟和典故。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

1961年3月,拙政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遊覽參觀點。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拙政園建於明朝正德四年,位於蘇州古城東北,名於西晉文學家潘岳《閒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它布局精巧,風格疏朗,是古代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者;它緊湊小巧,素樸精雅,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正因為這樣,它名列中國「四大名園」,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拙政園是典型的宅園合一,有園有宅。拙政園分為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整個造園以山水並重,以水池為中心,水面占全園的五分之三,亭榭樓閣皆臨水而立,倒映水中,互相映襯。

從園門進入就是東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主廳「蘭雪堂」。廳堂面寬三間,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分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歸園田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也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稱為「補園」,以清代建築為主。整個院子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不對稱,但錯落有致,疏密得體,近乎自然,是蘇州園林中布局最為精巧的一座。

走出蘭雪堂,迎面有一組太湖石假山。這塊名為「綴雲峰」的假山高聳在綠樹竹蔭中,與西側形狀怪異的石峰並立,叫做「聯壁」。水池邊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轉劃龍船」。走到這裡,似乎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聯想到《紅樓夢》中大觀園處的假山,同這座極為相似。

蘭雪堂的東北面,是臨水而築的「芙蓉榭」。芙蓉榭以北則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間聳立的是一座重檐攢尖八角亭,名為「天泉閣」。

東園、中園以復廊分隔,復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被水中波紋反射疊印,隨著步移花窗的變換,園內景色也不斷地變化。穿過復廊的黑漆大門,便到了中園。看這座半亭倚牆而作,亭中有一圓拱門,三面凌空,長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極遠處又有一亭,亭內也有一圓拱門,是西花園的「別有洞天」園門。

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和精華所在。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分布著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具有江南水鄉特色。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緩步登山,這座輕巧若飛的亭子叫做「待霜亭」。

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居高臨下,與遠香堂遙遙相對,站在亭內,園中各處亭台樓閣一覽無餘。

中部花園的中心池邊四面環水,三面植柳,圍繞水面,有荷風四面亭、香洲、見山樓、倚玉軒、小飛虹、小滄浪和遠香堂等景點。

最後我們來到西園,它的主體建築「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是鴛鴦廳結構。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這裡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藍白相間的玻璃,構成美麗的圖案,隔岸池邊有一座小軒,像一把打開的摺扇,俗稱扇亭,取名「與誰同坐軒」。以上,就是我們遊玩拙政園的大致行蹤。

迴轉身子,由西向東,原路返回。回觀園景,琢磨講解,體味感受:拙政園,明代園林的標本,私家園林的範本,造園藝術的活本;拙政園,文人生活的桃花源,聞名中外的水天堂,天下園林的大觀園。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