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6期: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
在我們現代漢語的語境里,"王八"這個稱謂,是不禮貌的,每每我們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起一些不好聽的話,但如果我們去翻《全唐詩》的話,卻能發現,有不少,寫給"王八"的詩。
比如說獨孤及的《自東都還濠州,奉酬王八諫議見贈》;高適的《別王八》;,李嘉佑的《贈王八衢州》;賈至的《岳陽樓重宴別王八員外貶長沙》等等。
所謂的"王八",在唐人的語境里,並沒有半點罵人、埋汰人的意思。所謂的王八,是說這個人姓王,在家裡排行老八。
在唐代,通常只有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才會如此的稱呼對方。
在唐代的詩人群體中,彼此以這種方式稱呼對方,給對方贈詩的例子還是不少的:比如說白居易和元稹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元稹在家裡排行老九,白居易就稱元稹為元九。寫有《與元九書》。張子容和孟浩然的關係很好,孟浩然在家裡排行老八,張子容就稱孟浩然為孟八,寫有《送孟八浩然歸襄陽二首》。
在唐代這麼多寫給"王八"的詩里,公認為寫的最好的就是賈至的《岳陽樓重宴別王八員外貶長沙》。"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這首詩被公認為是唐代送別詩里寫的非常好的一首。
詩的作者賈至,是有唐一代非常有名的一個詩人。
關於賈至,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賈至這個人的社交圈子很廣,而且朋友的檔次的是很高的。
首先,他是王維的朋友。
在王維的詩中,有一首《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這首詩相當有名,是王維和賈至一起去大明宮上朝的時候,隨手寫的。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動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而賈至和另一位大詩人,李白,也是關係非常不錯的朋友。
李白、賈至和李白的族叔李曄一同遊覽洞庭湖,李白一口氣寫了五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舍人賈至游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其一)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其二)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其三)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其四)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其五)
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去翻閱李白和王維兩位大詩人的朋友圈的話,就可以發現,他倆有不少共同的好友。
比如說,孟浩然。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李白有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李白送給孟浩然的詩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
而王維和孟浩然的關係就更鐵了,他們不但在唐詩史上並成為"王孟",而且彼此互相寫過一些贈詩,甜的發齁。
比如說,王昌齡。
李白是在李白在流放夜郎的路上與王昌齡相遇結識的,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後來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李白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而王維和王昌齡的關係也很好,史料記載,天寶三載甲申(744年),王昌齡在江寧丞任。四月曾因事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王維和王昌齡之間也互贈過詩。
比如說,高適。
高適和李白、杜甫二人一同遊玩把酒言歡,李白杜甫、杜甫高適之間都有互贈的詩流傳下來。
而高適同樣也是王維朋友圈的重要成員之一,但是,我們翻遍《全唐詩》,也找不到李白和王維兩個人之間互贈的詩,而記載唐代詩人故事的史料、筆記里,也沒有李白與王維關係很好的記載。
實際上,終其一生,李白和王維都沒有打過交道。也沒有互贈過詩,更沒有在自己的詩篇中提及到對方的隻字片語。
這是為什麼呢?有一種說法認為,王維和李白都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門上的常客,都和玉真公主的關係不錯,兩個人都是唐代有名的大才子。因此兩個人存在一些妒忌,或者說競爭的關係,既然是這樣,兩個人關係不睦是正常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白的一些詩句,有借鑑、甚至抄襲王維的地方。
李白《行路難》有"金樽清酒斗十千"之句,而王維的《少年行》有"新豐清酒斗十千"之句。
李白《俠客行》和王維的《少年行》里都有類似"縱死俠骨香"這樣的句子等等。
雖然,在唐代,沒有現在人這麼強的版權意識,但王維十分不爽李白的可能性,大概是有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李白和王維的審美標準和人生追求迥異,玩不到一塊去。王維,是"詩佛",喜歡過山林的隱居生活,寫的也都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類清新淡雅的田園詩。
而李白是"詩仙",屬於那種一時一刻都閒不住的人,一蕭一劍走江湖,過得是神仙一品的生活。
一個喜靜,一個喜動,兩個人沒法玩到一處在正常不過。因此,王維和李白的朋友圈裡,有許許多多共同好友,但是王維和李白兩個人,是相互屏蔽,老死不相往來的。
本文為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