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聽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三國名將,西漢開國元勛夏侯嬰的後代,曹魏開國元勛。
夏侯惇少年時以勇氣聞名於鄉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屯田蓄水,使百姓受益,功勳卓著。夏侯惇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歷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諡忠侯。
他在曹營中,受到很高的待遇。曹操時期,夏侯惇先是擔任伏波將軍,任河南尹,後來又拜前將軍。曹操病故後,曹丕繼位,在當年的二月,即拜夏侯惇為大將軍,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武將都是以戰功來進行封賞的,但是翻遍史書,卻沒找到夏侯淳建功立業的戰績,相反,一生幾乎都是敗仗。甚至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一系列令人尷尬甚至爆笑的傳說。
公元202年,夏侯惇帶兵,李典作為副將,去抵擋常敗將軍劉備的北侵。戰前夏侯淳不聽李典的建議,在博望坡中了劉備的伏兵,被大火燒得灰頭土臉、大敗虧輸。但是就這麼一個水貨將軍,卻始終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倒令人感到十分稱奇。
首先,他是漢朝開國元勛、名將夏侯嬰之後,是沛國譙的本地豪強。其次,夏侯惇與曹操本是同宗同族的兄弟。
其實夏侯惇幼年時期,並不是往武將方面發展,他走的是正正經經的儒家學說,幼年時就學習《經學》,即使是後來當上了武將,他仍然好學不止,即使是在軍營,他還經常學習儒術,親自迎接講經論道的儒生。所以說夏侯淳一生的功業並不是戰績,而是政績!
他還是一位治水屯田專家,他挖渠治水,造福於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勞動模範。在濟陰、陳留太守任上,面對蝗災,夏侯惇率將士截斷太壽水,為當地居民修築陂塘,並且親自背土作堰,以身作則。
好了,今天牛老師分享的歷史小故事就到這裡了,您有什麼想跟小編分享的,可以留言給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