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賦能智能製造 3家甬企入圍國家級試點示範項目

2020-04-10     寧波日報

近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範項目公示名單,寧波3家企業(項目)入圍,分別是:萬華化學寧波智能工廠建設項目、浙江雲科智造的Brain matrix工業大數據分析平台、寧波國研軟體的食品安全追溯聯動大數據平台。

這3個項目分屬不同領域,各有各的絕活。在中央推動「新基建」的熱潮下,寧波正在展示數字經濟新的生命力。

大數據讓企業每年節約運行成本2億元

在上個月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萬華化學寧波公司以畝均增加值533萬元躋身全省畝均效益領跑者前10強。

是什麼讓一家流程性的石化原料製造企業創造如此高的畝均產值?答案或許就在入圍試點項目的這個智能工廠中。

作為綠色石化產業的領頭羊之一,寧波萬華近年來投入約6億元建起一家智能工廠,從訂單處理到物流運輸全程智慧化,每年可節約運行成本約2億元。去年在大榭召開的2019寧波石化工業智能製造發展論壇上,寧波萬華智能工廠受到包括華為在內的參會企業「點贊」。

「最近10年,我們的業務迅速擴展,但公司內部各部門信息孤立、高度分散,如何集中採購、節約成本,滿足產品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成為信息化改造的主要原因。」寧波萬華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智能工廠建設,公司生產效率、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銷售、財務費用大幅下降,突破了企業戰略發展瓶頸。

比如,原先萬華所有的物料消耗需要人工抄錶盤點,如今利用智能巡檢,實現自動化盤點率在99.5%以上,還可以實時化計算出公司每小時的生產成本。通過智能化系統,萬華產品供應鏈上的工作人員減少30%,訂單計劃準確率達到100%。同時,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能源消耗持續下降。以公司造氣裝置為例,新系統使水煤漿的濃度從61.7%提升到62.1%以上,氫氣的回收率從99.1%提升到99.7%,蒸汽消耗量下降10%,僅此一項,每年可為公司節約成本上億元。

引進高端人才,構建工業大腦

入圍試點的第二家企業雲科智造,是一家還未被人所熟知的大數據企業。但這家企業要做的卻是最前沿AI+工業大數據中心,要為寧波構建屬於自己的工業大腦。

雲科的核心團隊來自西安電子科大,公司總經理顧愷博士是寧波人才引進計劃2017年招來的金鳳凰。成立公司不到3年,已經在行業內取得了不少成績——2018年被評為省級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試點示範企業。2018年成為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數據標準工作組全權成員單位,這次又入選國字號大數據產業試點項目,可謂進步神速。

他們研發出了核心產品Brain matrix,並且設定了宏大願景,要對標目前世界最領先的AI工業大腦——IBM的Watson系統。

Brain matrix,字面上的意思是大腦矩陣。他們試圖用人工智慧算法梳理工業中繁瑣複雜的大數據,清洗出標準的數據,幫助企業提質增效。

如今,無論是「企業上雲」還是「智能工廠」,目的都是將所有的設備接入網絡,在計算機里模擬出一台設備、一個車間、一個工廠甚至一家企業的運行狀態,並用可視化數據的方式呈現出來。業界稱之為「數字孿生」。

但物理空間被標註的數據是個天文量級,其中哪些數據是有用的,挖掘、清洗的難度巨大。就像一個安裝人臉識別的火車站候車室,人潮湧動,只有攝像頭識別到嫌疑人,或者發現某個人的行為反常、捕捉到一些微表情的異常抽動,才會報警。這些細節是有價值的數據,而99.99%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會被過濾。

同時,工業領域的設備眾多,工廠里看似一台普通工具機,品牌可能是馬扎克、巨浪,也可能是海天精工、瀋陽工具機,功率、性能也各不相同,採集的數據格式和參數種類也各不一樣。如何將這些標準統一,讓數據為我所用。這又是雲科面對的一大難點。

因此,雲科要做的就是通過海量的數據挖掘,找到其中那把提質增效的鑰匙。比如,江蘇一家半導體晶圓企業,其大晶圓的某部分集成電路導線的性能良品率總是很低,但一直苦於找不到原因。使用雲科的工業大數據分析後才發現,原來在這個區域,集成電路的電子發生游離漂移,導致性能不穩定。試想,在比頭髮絲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還細的微觀世界裡,要發現電子的游離,或許也只能依靠AI大數據分析了吧。

目前,雲科已經完成了他們在寧波的第一個標杆項目——愛柯迪智能工廠數據分析系統,通過這個工業大腦,愛柯迪的產品絕對合格率提高了3%,人均產值提高了17%,設備效率提高了19%,半成品庫存周轉率提高了35%。實際效果超乎公司預期。

軟體的最終奧義是做到邊際成本為零。但由於工業門類繁多、工藝複雜,一般的工業軟體邊際成本極高,可謂千廠千面。這種情況下,要做到工業互聯,路還很漫長。而雲科一開始就定位於做標準、定義產品,因此他們已經能讓Brain matrix在LED晶片製造、LED封裝、壓鑄成型等行業實現通用化,接近ERP系統。這或許對於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產業都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大數據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與前兩個工業項目不同,國研聚焦的則是純民生的大數據挖掘,守衛的是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獲得這一國家級榮譽,說明我們的大數據項目非常貼近民生,實實在在為社會服務。」國研軟體副總經理倪永品介紹道。

一樣蔬果從農田到餐桌的旅途,不僅涉及生產、流通、餐飲等供應鏈節點,還離不開商務、農林、市場監管等部門的通力合作。在智慧化改造之前,每個部門只掌握各自分管的數據,形成「信息孤島」,有了聯動平台後,所有食品安全上下游的信息,便打通了「任督二脈」。

倪永品告訴記者,這一跨部門的數據聯動機制,在全國都具有開創性。它可以實現食品的順向追蹤、逆向追溯,更能在安全風險發生時,做到原因可查清、責任可追溯。這也預示著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以數字化推動民生信息的公開透明。

「這次上榜的項目,是公司對城市供應鏈做數字化改造的一部分。目前,我們的供應鏈生態系統已經推廣至全國11個城市,為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貢獻一份寧波經驗。」倪永品說。

比如,南京市的鎮江路智慧鄰里中心。經歷一番數字化改造,這家傳統的菜市場搖身一變,不僅在外觀上做到了連「高跟鞋進門」都毫無壓力,還實現了菜品經營全流程的可視化、可追溯。

不僅如此,在菜市場的後台,大數據還能「說出」許多管理方、經營戶不曾掌握的信息,比如——

這家菜場的日均交易額可達到1.5萬-1.6萬元;熱銷菜品的TOP3,分別是肉糜、去皮瘦肉和豆製品;張三和李四,是本月銷量最佳的商戶;本月並未檢測出質量不合格的菜品,等等。

國研團隊負責人看來,「大數據+」菜市場的最大意義,便是讓經營戶和菜場運營主體產生更多關聯。這樣一來,運營方、經營戶、消費者三者均能共享公開透明的消費趨勢。

隨著計算能力、硬體水平和AI算法、5G技術的跨越式提升,大數據產業的模式和應用範圍、能力日漸增強,相信在寧波這些堅持創新的領軍企業帶動下,寧波的大數據產業定會迎來全新的發展。記者 樂驍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p2yZXEBrZ4kL1Vi5n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