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如何培養一個人的修養器度?

2019-10-16     良知修行

王守仁,字伯安,求學者皆稱其為陽明先生。

守仁一生事跡多彩多姿,學說著作也多,尤其對儒家學理有深刻研究,雖然守仁本身聰明絕頂,然而這都是守仁一生努力追求才達成的。中國歷代聖賢人物,到守仁為止,守仁以後直到今天,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尚不多見。

(下文引自王陽明《語錄》)



志道懇切,固是誠意,然急迫求之,則反為私己,不可不察也。日用間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則義理自熟,孟子所謂「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矣。


一個人懇切地追求生命的智慧,自然是表現一種對智慧的熱愛;但是如果追求得太急切了,反倒變成一種要求速成的私心了,這一點要有能力分辨才好。

其實平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又何嘗不是蘊含著天理呢?只要我們心中能夠隨時警醒自己,凡事依著良知去做,久了以後,自然能夠將各種道理視為當然。

孟子教人自我鍛鍊的時候,要像農夫種稻一樣,不要忘了去澆水除草,可是也不要嫌秧苗長得太慢,而將秧苗拔高一點助它生長,因為只要拔高一點,秧苗就會枯死,一定要循序漸進,工夫下得深了,自然會有屬於自己的心得。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天下事雖萬變,吾所以應之不出乎喜怒哀樂四者,此為學之要,而為政亦在其中矣。


一個人的修養器度如何,平常小事情上看不出來,一定要遇到重大的利害關頭,經歷變亂,遭逢屈辱挫折的時候,才看得出來。

往常令自己容易生氣發怒的事,現在能忍耐得下,平常令自己驚慌煩惱的事,現在也能鎮定不亂,這才是修養的功夫見了功效,並且正是自我鍛鍊的好機會。

要知道天下的事物雖然變化萬千,但我們面對這些事物時,情感的反應卻只有喜、怒、哀、樂這幾種,只要能控制自己這幾種情緒,求學也好,服務社會也好,一定能夠事半功倍。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此作聖之功也。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


求學者求為聖賢,心中必須沒有一點自私的慾望,而充滿了純粹的天理;但是要做到這種程度,必須時刻警醒,在心中私念還沒有起來的時候,多多培養公正的心懷。

一旦有私念,在它剛萌發的時候就極力克制,千萬不要讓私念繼續發展,做出行為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好辦法了。



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禮,皆因人情而為之節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傳記之訛缺,則必古今風氣習俗之異宜者矣。若徒拘泥於古,不得於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禮之禮。


古往今來,世人心中的感情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古代帝王製作各種禮儀規範讓人遵循,都是觀察人的基本情感,然後立下規範,使他的情感一方面能夠得到排遣,但一方面又不至於太放縱而漫無節制。

到了後代,在我們心目中也許覺得有許多不恰當的地方,這如果不是古人記錄流傳的時候有了脫漏或錯誤的地方,就是古代和現代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所以我們才感到格格不入。

所以遵守禮儀規範,若只是死守著古代典籍上的教訓,儘管心中覺得不對勁,仍然盲目地照著去做,反而是不合禮的了。



圖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p2r1W0BMH2_cNUga6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