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了這些喝酒的大坑,我就不信你還能踩到雷

2019-10-29     馳康國際

無論你酒齡幾何,在最初接觸葡萄酒時,你一定或多或少踩過不少雷。它們有的讓你損失了一瓶好酒,也有些讓你現在想起仍然忍俊不禁……以下這些品酒初學者最易踩的雷,你中過幾個?

1. 選錯杯子

用普通紙杯和水杯喝葡萄酒,這事你有沒有干過?很多第一次喝葡萄酒的人,都認為高腳杯只是一種儀式感,有沒有都無所謂。

然而,高腳杯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感官上的享受。

透明的杯壁讓觀察酒液顏色變得十分方便,鬱金香型的杯身不僅有利於晃杯,微收的還能讓酒中香氣集中於此,將鼻子稍微探入酒杯,就可聞到酒香。這些都是普通水杯和紙杯無法做到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高腳杯長的都一個樣。不同的杯型,其實有不同的作用,適宜品鑑不同的葡萄酒。

經典波爾多杯呈鬱金香型,適宜品鑑酒體飽滿、風味濃郁的波爾多類型葡萄酒;大肚子的勃艮第杯更有利於聞香,適宜品鑑酒體輕盈的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杯容積較小,能夠長時間保持低溫;笛型的香檳杯,能讓我們更好的觀察香檳氣泡的上升……

可別再說什麼杯子都能來喝酒了,專業的杯子能更好的提升品酒體驗。

2. 握杯時握杯肚

小編在最初喝酒時,也習慣於整個手掌握住杯肚,總覺得這才符合「大口喝酒」的作風。然而,在正式的社交場合中,正確的持杯方式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驗葡萄酒的風味,也能展現個人的素質,使品酒的過程更加優雅。

葡萄酒有自己的適飲溫度,當侍酒師將酒倒入酒杯時,一般溫度都會比較合適。此時如果用手去觸碰杯體,手上的溫度會對葡萄酒產生影響。此外,用手握住杯肚,還可能將指紋留在酒杯上,既不利於觀察酒液狀態,同時也是件很尷尬的事情。

因此,正確的持杯方式應是握住杯柄或杯座,這樣的姿勢,無論是搖杯還是碰杯,都會更加自如,也顯得更優雅美觀。

3. 倒酒太滿

在喝白酒或啤酒時,我們總習慣「把酒滿上」。可如果你將這套用在喝葡萄酒上,未免就顯得很Low了。我們都很難看到有人倒紅酒會倒上滿滿一大杯,大多數都倒在酒杯的三分之一處。

這不僅可以幫助葡萄酒與空氣接觸,讓其在杯中慢慢甦醒,同樣有利於搖杯和觀察酒淚。酒杯中空餘的空間,還能使葡萄酒的香氣聚集於此,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聞香。

除此之外,葡萄酒更多給人是優雅的感覺。每次少倒一點酒,慢慢的小酌,更是優雅的體現。而若是將酒倒的太滿,不僅視覺上不美觀,還容易將酒灑出來,會將喝葡萄酒的意境大打折扣。

4. 倒陳年酒時一滴不剩

當你買了一瓶陳年的老酒,在倒酒時是否會十分小心?一般來說,這種陳年老酒的瓶底都會有厚厚的沉澱,在開瓶前需要靜置24小時,讓沉澱都聚集在瓶底,再十分小心的倒入醒酒器中潷酒。

由於瓶底沉澱的緣故,侍酒師並不會將所有酒都倒乾淨。如果你為了節省,將所有酒倒入酒杯,很可能會毀了整瓶酒,得不償失。

5. 「一口悶」

無論是啤酒白酒還是黃酒,在酒桌上,總有一些人喜歡「一口悶」,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可當遇上葡萄酒,再用「一口悶」的喝法,或許就不那麼合適了。

與茶和咖啡一樣,葡萄酒是用來「品」的,只有「細嚼慢咽」,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與變化。它就像是一本需要靜心去讀的小說,囫圇吞棗是看不懂它的,也浪費了這一瓶好酒。

當你轉化思維,一個人,一瓶酒,細細喝上一整晚,你會明白,葡萄酒帶給你的享受遠遠比啤酒、白酒的「一口悶」愉悅的多。

6. 向葡萄酒中加冰塊

在酒吧里,我們常常能見到向烈酒或雞尾酒中加入冰塊飲用的方式,因此有很多人開始效仿,在飲用葡萄酒時也向其中加入冰塊。

殊不知,烈酒加冰塊是為了減少酒精帶來的灼熱感,而葡萄酒本身就沒有太高的酒精度,冰塊融化後還會沖淡酒的滋味,影響酒的口感,整款酒如同被稀釋過一般,索然無味。

更重要的是,每款葡萄酒都有自己的適飲溫度,加入冰塊後很容易改變酒的溫度,使葡萄酒喪失了原有的風味。

對於白葡萄酒、起泡酒或甜酒來說,適飲溫度較低,我們會選擇將其放入冰桶中降溫,也不會採用冰塊這樣易稀釋風味的方法。

7. 所有的酒都要醒酒

所有的酒都需要醒酒?NO!沒有醒酒or過度醒酒都是人們在喝葡萄酒時經常犯的錯誤。是否醒酒、醒酒時間都是因酒而異的。

一瓶新鮮易飲、香氣十足的葡萄酒,強行醒酒後只會讓它的果香流失,加速氧化。

一般來說,一款酒的醒酒時間與它的陳釀時間成正比,越年輕的酒需要醒的時間越長,待葡萄酒散發出明快的果香時,這瓶酒也就成功醒好了。當你打開一瓶酒,不用醒已經很棒了,為什麼還非要冒著被氧化的風險,多此一舉呢?

8. 只有好年份才值得品嘗

不同的天氣條件,會讓每一年所生產的葡萄酒具有不同的風味,雖然年份有好壞之分,但是每個年份都有各自的特色,或均衡、或豐滿、或清爽、或強勁結實,都是自然的賜予,讓葡萄酒的世界更變化多端。雖然濃郁耐久的年份比較受到酒評家的喜愛,但並非只有上好年份才值得品嘗,平常年份的葡萄酒風味和價格可能更平易近人,也更適合佐餐。

9. 一味的追求橡木桶陳釀

千變萬化的香氣是葡萄酒最迷人的部分之,這些酒香大都來自葡萄本身,但是也有部分來自培養葡萄酒的橡木桶,像香草、奶油、煙燻和木頭的香氣分子,都是由盛裝的橡木桶壁慢慢滲入酒中。這些外來的香味像是裝飾在蛋糕上的櫻桃,可以讓葡萄酒香變得更豐富多變,但卻不能喧賓奪主,掩蓋了來自葡萄珍貴而自然的香氣。

10. 只選貴的不選適合的

選擇葡萄酒跟挑選得宜的服裝一樣,必須特別注重場合和時機。再昂貴精彩的頂級珍釀在夏季炎熱的野餐會上都還比不上一瓶廉價簡單的粉紅酒來得美味迷人。這就像是在健行的路上,即使是穿著髒舊的運動鞋,都比黑色緞面的鑲鑽高根鞋還要來得適切得宜。

11. 紅葡萄酒一定苦澀

澀感主要是由單寧帶來的。葡萄酒的單寧也分為劣質單寧和優質單寧。劣質單寧的澀感會較重,而優質單寧澀感不會那麼重,反而會帶來絲滑細膩的感覺。如一些頂級赤霞珠葡萄酒,通常單寧較重,但口感卻非常平衡,不會帶來特別重的澀感,在餘味上竟還會帶來一絲甜感。

甜紅葡萄酒糖分高,會修飾單寧濃厚的感覺,也不會造成葡萄酒澀感特彆強烈,反而會帶來甜感。所以紅葡萄酒不一定苦澀。

12. 紅葡萄酒不需要冰鎮

紅葡萄酒的最佳飲用溫度為 14-18℃。在炎熱高溫的夏季,常溫下的葡萄酒如果直接開瓶飲用,酒精會快速揮發,掩蓋其他香氣的芳香性,同時帶來強烈的刺鼻感,放大葡萄酒的缺陷,從而降低了品鑑的愉悅感。因此,紅葡萄酒有時也需要冰鎮一下,口感會更好。

13. 葡萄酒兌雪碧

葡萄酒兌雪碧這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飲用誤區。雪碧會稀釋葡萄酒的風味,同時雪碧中的二氧化碳可刺激胃壁,加速胃排空的速度,迫使酒精進入小腸,加快酒精的吸收,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14. 國產葡萄酒不如進口葡萄酒

很多消費者觀念中存在著一種誤區:國產葡萄酒品質肯定不如進口葡萄酒好。其實,國內也有很多獲得國家性大獎的葡萄酒,如加貝蘭、銀色高地以及獲得帕克 92 分的樓蘭古堡等。這些葡萄酒往往比很多 VCE(歐盟餐酒)、VDF(日常餐酒)和 VDP(地區餐酒)等進口酒的品質高。

15. VDT、VDP 葡萄酒的品質一定差

VDT 和 VDP 葡萄酒通常品質較普通,價格較便宜。但也有一些酒莊不願意按照傳統法律規定方式來釀酒,喜歡打破常規,釀造出品質獨特的葡萄酒,但由於不符合規定,不得不劃分為 VDT 和 VDP 級別。著名寶馬酒莊的 19 世紀混釀餐酒就是 VDT 級別,但品質極為優秀,售價高達幾千元。

16. 沒有標「Chateau」的法國酒,品質一定較差

在很多消費者心中,會產生沒有標「Chateau」的法國酒,品質肯定較差的誤區,所以只喝帶有「Chateau」字樣的葡萄酒。其實很多頂級大牌的葡萄酒,如柏圖斯(Petrus)、里鵬(Le Pin)和小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 )等葡萄酒,都不標示「Chateau」,但品質依然非常優異卓越。

17. 螺旋蓋葡萄酒品質肯定差

在國內經常被碰到一種現象:很多人總以為螺旋蓋葡萄酒就是便宜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很多頂級的葡萄酒都是用螺旋蓋來封瓶的,如雲霧之灣(Cloudy Bay)等。因此,螺旋蓋葡萄酒品質並不一定差。

18. 喝無醇葡萄酒可以開車

很多消費者認為:飲用無醇葡萄酒,不會導致酒駕。其實非也!無醇葡萄酒並不代表酒精度為 0,只是酒精含量較低從而被歸納為「無醇」。歐盟規定: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不高於 1.2% 即可視為無醇。美國和英國規定: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不高於 0.5% 即視為無醇。我國通常默認為不高於 0.5% 即為無醇。因此,過量飲用無醇葡萄酒,也會造成酒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hluF24BMH2_cNUgfZ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