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網,采編自美篇「根在坪石」
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是西京古道武江水路之鄉,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縣(南北朝的南朝梁時期,在今老坪石西設立平石縣)。歷史上,它一直是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省交界的經濟、交通、金融、文化中心。這裡有歷史上著名的西京古道;有便利的水運——武水,溝通著中原與南越;有南方六省的會館;有響亮的名字——「廣東北大門」、「粵北第一古鎮」。
坪石古鎮位於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那裡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檐,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把古鎮稱為「老坪石」。
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平石,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只有六七百艘,而且要事先到管航運的濟川堂挂號、領牌、抽稅才有停泊位置。因此,平石的碼頭成為該地的重要口岸,從蕭家灣船廠至下街拱橋城門,設有碼頭20多處。三官堂(上街頭城門口)以上至蕭家灣,主要為船廠的專用碼頭,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船廠碼頭,劉家船廠碼頭。
三官堂城門以下,有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福德祠碼頭)、劉家大碼頭(楚南會館碼頭)、鎮江祠碼頭。從鎮江祠以下至又新書店,相距約200米其間有:王家碼頭和王家大碼頭(區間的一段街道,有店鋪上百家,皆為王家所有)。又新書店以下有永和祥碼頭(永和祥號於清末因失火焚毀,爾後建成互利社,從事旅業生意)。互利社以下至何家祠(仁壽堂)河邊,有祿官碼頭(豬灣腳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何家碼頭)、接龍橋碼頭;位於廣同會館河邊左下60米,有回龍廟碼頭。這裡為鹹魚巷(回龍廟集市)與官街(中街尾段)、下街的十字路口,可通回龍廟碼頭,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是平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回龍廟以下是下街,其碼頭分別有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碼頭(又叫拱橋碼頭)。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從將軍廟碼頭去廣州,在此轉移的。
武江水路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當時商人已成立各種幫會以保護各自的利益。濟川堂便是光緒年間(1875—1905年)平石商人的地方幫會組織,管理平石至樂昌之間的水上航運,凡過往船隻販運、轉返,必須到濟川堂抽稅,抽稅後發牌,以避免途中再抽索。1906年之後改為水警。濟川堂為民間組織,仍帶黑社會性質,受官方保護,與官方有聯繫。雖然如此,瀧水段的管埠、羅家渡、三層灘、嘉昌水一帶,瀧船仍然受到湘南胡鳳璋土匪搶劫,有一次胡匪退入大坪楊家,十九路軍派一個連追捕,炮轟了楊家寨炮樓。
平石的運輸,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同樣受到匪害。東南方從羅家渡到黃圃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西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西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東南方過梯子嶺管埠上坪乳古道。為此,商人、腳夫必須組織起來,在平石商會的帶動下成立了民眾過駁行、新新轉運館,凡從事轉運、販運的商人必須到館內抽稅,不抽稅者受到干涉。經過組織的腳夫、商販,結隊過古道,人多勢眾,避免匪害,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坪石古鎮是一條沉澱了千百年的古商街。它從初建,到興旺,到頹廢,到完全消失,完全是一部珍貴的嶺南文化史。它見證了嶺南地區千百年的風霜雪雨,成就了成千上萬的富商巨賈,滋養了幾十代人的日日夜夜。它,儼然就是一個歷史的符號,一種象徵,一面旗幟。只是,當人類步入一個躁動不安的物質時代,就註定了它命運的悲催。
人類文明的腳步是在破與立的博弈中蹣跚前行的。有時,因為我們沒有很好地掌握破與立的分寸,以至於放緩了人類文明的腳步,甚至被韁絆,亦或跌倒、倒退。如今,坪石古街已經夷為平地,有的已經被淹入水中。昔日武江運輸線,南鹽北運老坪石,往日繁華非昔比,歷史古街令人惋惜……
(註:資料來源於樂昌縣誌及作者好友。)
(原文刊登於美篇「根在坪石」,南粵古驛道網采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