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就知道娛樂圈水深,但是實在沒有想到會深到發黑的地步了。
最近,何炅在一檔節目中現身說法,他一個朋友本來去解約,違約金八百萬,然後回來以後說自己不但沒解約,還又加簽了10年……
為什麼呢?因為:「後來那個公司跟我理了一下,之前那些培訓什麼的,(加起來)現在我的違約金是一個億....」
所以說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看好合同啊,這也是體現專業經紀人重要性的時候啊。
在這裡,何炅繼續深度解析:一些演藝公司會一股腦簽一百個小男孩,他只要上了一個,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周震南,這一百個就不白簽,剩下的九十九個就慢慢耗,耗到你跟我解約,最後賺的就是你解約的錢。
如果按照最低每個人50萬算,該演藝公司躺賺四千九百五十萬,四捨五入五千萬。
黑麼?說實話,這還不算最黑的。五十萬看似不少,但是對很多已經有點名氣的小藝人來說不算什麼。不過如果藝人真的有名氣了,想拿五十萬走人?那簡直是做夢。
蔡徐坤2018年火吧?為什麼火過之後沒有趁勝出擊呢?因為和前東家打官司鬧得呀。
蔡徐坤和依海文化公司在2015年簽署的合同關於佣金方面比例為:前三年三七分帳,公司占七;後三年四六分,公司占六;到第七年才五五開。大概意思就是:最好的時候賺的最多的錢都是公司的。
合約內還規定了一項「片酬最高限額」:即合約期間內拍攝不少於十部電視劇,每部電視劇藝人酬金不高於五萬;拍攝不少於十部公司認可的電影,每部電影藝人酬金不高於三萬;參加不少於二十場圓滿的演唱會,每場演唱會藝人酬金不高於兩萬。算一算,按市價,一部戲蔡徐坤大概能拿到千萬,但是按合約來的話,他只能拿到5萬?
在這幾年間,如果蔡徐坤單方面想提前解約,那麼每提前一年,則需支付每年三百萬違約金。 另在2016年,依海公司又讓蔡徐坤簽訂了《補充合同》。《補充合同》進一步將之前合同規定的三百萬(每年)違約金額調高至三千萬(一年)。
所以蔡徐坤在參加《偶像練習生》的時候單方面宣布解約(其實2017年已經提訴解約了),雖然粉絲們說公司沒有花費什麼財力精力培養他,但是你紅了就要解約,這事傻子也不幹啊。之後依海文化多次起訴蔡徐坤違約,先是要求巨額賠償,後來更改為要求蔡徐坤履行合約。
當時有媒體算了一筆帳是蔡徐坤當時解約或將賠付3.2億天價違約金!最後貌似審判結果是雙方達成「和解」,然後解約。至於和解金到底是多少,我們也不知道。
被坑的還有朱一龍,經紀約簽了35年,沒有固定工資、演自家公司的戲沒有片酬……等他60歲就可以自由了~不過「老年人」朱一龍還挺適合這種長期合同工的……
細細數一數啊,從有了超女之後,我們才開始慢慢接觸到「解約」這個名詞,以前的老藝人我們貌似從來沒有聽說過「解約」「賠償金」這種事情。
不過國內的經紀約雖然水挺深,看起來頗苛刻,但是相比較韓國而言,我們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動輒被規則被暴打,紅了也沒錢掙。記得當年神話最紅的時候,為公司掙了幾千億,自己的工資單上顯示的卻是負數,倒欠了公司四千萬,也是相當悽慘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太想紅,沒紅前想的是:哪怕一分錢不掙呢,讓我紅就行。但是真的紅了,還能這麼平常心麼?
而又有不少的經紀公司演藝公司就是捏住了這部分人的心理,反正我也不費什麼錢,簽一百個和簽一個的成本也差不了太多,運氣好的,天生地養照樣紅;運氣不好的,我花大錢請張學友來教ta可能也紅不了。
一紙合約就好比一紙賣身契,合同期限內你都歸公司所有,所以說啊,年輕人做什麼事情之前要做好打算,選好公司是必要,簽合同前看好合同更重要,簽之前先想想楊白勞好麼?人家楊白勞可是大字不識一個,你好歹最低也受過九年義務教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