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成本的國產片,居然捧出了一個80歲影帝

2019-07-24   電影雜誌

回望國產公路片短短十餘載歷史,

首部嚴格意義上的公路電影《走到底》直到2000年才誕生,

繼而「公路」元素才開始陸陸續續進入到中國電影之中。

近幾年上映了幾部不錯的公路片,像國產的《未擇之路》,《無人區》,《心花怒放》等,都是佳作。

這些影片特點非常鮮明,

暴力,血腥,愛情,黑色幽默等因素夾雜其中,卻也反映出影片類型化嘗試依然乏力和初級的現狀。

隨著國產電影的崛起,中國也在形成屬於自己的、適合公路電影的環境。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難得的中國鄉村公路片

同時又是一部清新又治癒的爺孫親情片。

《過昭關》

《過昭關》憑藉平實的劇情,淳樸的人物,以及寫實的場景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支持。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一舉收穫了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以及華語新生代·青年評審榮譽三項大獎。

這部低成本電影不光獲譽無數,

更是誕生了最高齡影帝——第一次演電影的78歲老爺子楊太義拿了影帝,

專業技巧敗給了返璞歸真 ,大概就是這部電影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最深厚的現實意義。

這是繼《無名之輩》後的另一部方言電影,90多分鐘的片長里,對白幾乎全是河南方言。

有著地方味道,不過絲毫不覺煩悶,怎麼說,就是一種人情味



特別是電影里的洗澡盆、紙風車、泡泡糖等諸多童年元素,將觀眾的記憶瞬間拉回到少年時光,

爺孫倆野地吃瓜和塑料瓶捕魚等橋段的設計,

也令觀眾重新尋回遺失的兒時美好,電影中所有的老家記憶滿滿都是美好與溫暖,被觀眾盛譽為「年度最溫暖華語電影」。

故事很簡單,可影片里的鄉村風光,人情世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恐怕只有生在鄉下,長在鄉下,根在鄉下的人才能懂。



看著那些場景,仿佛讓小妹回到童年:

那些夏日的蟬鳴,躺在藤椅上講故事的慈祥老人,夜裡耳邊傳來的晚風輕拂,一抬頭就能看見的滿天繁星。

爺爺李福長,河南地地道道的一個農民,住在村裡自給自足。

兒子李運生,一名裝修隊的包工頭,因媳婦二胎即將臨盆,忙於生計,

不得不將自己七歲的兒子寧寧帶回老家,托給自己父親照顧。

在影片開始的前幾分鐘,李運生作為父親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聲音也都是用畫外配音,

祖孫三代的關係里,父親作為中間的紐帶被弱化,影片重點突齣兒子與爺爺的互動。

孫子到了爺爺家,一開始的嫌棄和牴觸情緒,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幼時的自己。



小時候,別的小朋友暑期要麼都出去玩了,要麼都有爸爸媽媽陪著,

只有寧寧不得已被父親送到了爺爺家,即使在家,也是被鎖在屋裡不得出去。



來了農村的爺爺家,住在夜晚漏雨的瓦房裡,白熾燈下圍繞了許多擾人的蚊子,

爺孫中間差了70年左右的光景,鴻溝的寬度可想而知。

但是代溝並不能斬斷血緣的羈絆,

寧寧跟著年邁的爺爺賣了一車瓜,得知價錢後,天真地表示這個還沒有他的一件衣服貴。

是啊,對於含蓄的國人來說,或許物質的富足便是對於孩子愛的體現,

即使不得不遠離所愛,背井離鄉。

賣瓜路上,爺爺偶然間得到了一個老朋友的聯繫方式,老友身體中風,時日無多。

他決定帶上孫子,騎著一輛摩托三輪車,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



爺孫二人一路遇上不少險阻,公路電影的趣味也正在於此,逃離既定的生活,開啟一段未知的旅程。

電影的顏色基調是本片的另一亮點,還有什麼比在酷暑時節竟有滿屏的綠色映入眼帘更讓人覺得舒心愜意的事呢?



影片以「過昭關」喻指人生,由完美結合的兩條線索串聯而成。

電影的明線是爺孫倆千里迢迢看老友,暗線則是過昭關,

《過昭關》的這一路猶如爺爺一生的回憶錄,過完昭關,是潼關,關關難過也得過。

在這條暗線中,這部電影的意義才得以闡述。



這個77歲的男主人公雖然普通,卻有豐富的生活智慧,早已看透人生。

爺爺一路給孫子和不相識的路人講解自己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之中,教孫子學會為人處世的方式。

另一方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豁達,儘自己所能幫助迷途者得到釋然。



爺爺和寧寧在河邊休息,寧寧看到有人釣魚,便央求爺爺也去釣魚,

爺爺用樹枝和飲料瓶子,也做出了一套釣魚器具。

等待魚上鉤的過程中,得知了釣魚小伙子的困苦:

生意失敗的包工頭逃避異鄉,無顏見家鄉父老,心結難以釋然。

爺爺給小伙子講述了村裡啞巴爺爺的故事:

啞巴爺爺因為一句謊言害得自己家破人亡——大哥喝毒藥自殺,父親也被逼自殺,嫂子改嫁,

啞巴爺爺選擇用餘生的守護來面對自己的愧疚:

人總是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而人在其中選擇用怎樣的心態活下來,才是最為關鍵的

一種是在社會上經歷過太多糟心事、不太相信還有好人的中年人:

卡車司機常年跑長途,一路上看透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對人抱有懷疑和漠視。

爺爺與司機的交流中傳遞出一種閱盡千帆後的淡然:

平靜地接受著生活的饋贈,不管是好是壞,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你要既能接受最好的也要能接受最壞的。

一種是被孩子孤立出來、獨自過活的老年人。

孤獨的養蜂人久已失聲,面對走出大山的家人雖然也有埋怨和不舍,但依然堅持著,獨自守候著家族的祖墳。

漏雨的老屋,破敗的家具和傾頹的牆壁昭示農村留守老人孤獨而艱難的暮年生活,

面對生活的不堪,祖輩的辛勞,這些老人選擇留守老屋,陪伴這片土地度過最後的時光。

三種人群,都有不同的苦惱,也在說明現實人生的各種困境。

生老病死,每個人都需要走過,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一個又一個關隘。

爺爺用自己的故事給每個人一份樸實的解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昭關,而爺爺是生活的勇者,大風大浪之中看過太多的生離,更遑論害怕死別。

好的電影表達情感的時候一定是克制的,

就像爺爺跨越千里對老友的探望,只是寒暄幾句。

爺爺送孫子去城市的時候,只是淡淡地說一句:走吧走吧。

所有的深意只能讓你細細品味。

所以小妹喜歡這樣一段評論:「導演通過影片表述對人生的隱喻——克制卻又直抵人心。」

有些告別,是高貴的克制,

只有在你經歷人生的種種變故之後,你才會褪盡浮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來看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