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懸壺濟世,現在還是

2019-10-31     經方學堂

周培培 張雙強 郝萬山傷寒傳承班

今天在門診遇到一位後生,被家人推上了中醫大學,沒興趣,不願意,但是沒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鐵飯碗還是很有吸引力,和我一樣,當初就是我媽一句話:「學中醫吧,靠著三個指頭就能吃飽飯,遇上饑荒、戰爭、動盪……無論哪種,甚至吃得更好」。

這位後生進行了一年的基礎學習後,居然自己萌發了對中醫的興趣,成瘋成魔了。

同學調侃做個鬼臉吐個舌頭,停!我看看,舌質紅,苔白膩,脾虛濕蘊,胃熱瀰漫!看到不管誰的方子就忍不住分析君臣佐使。對自己的身體異常感興趣,為什麼我越吃越少,每天就吃一頓飯,是脾虛不運嗎?為什麼大便稀軟,是脾陽不足嗎?為什麼還煩躁呢?不是虛嗎,不是寒嗎?怎麼又熱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陰陽互根?本來是個人體科學問題,結果把自己問成哲學問題了。也開始研究倫理行為,為什麼給老師當了一天苦力,虐我千百遍,第二天會精力百倍?這不科學……


不過他比我幸運,大二就開蒙,我對中醫的開蒙比較晚,對小商小販的開蒙比較早,早到還是胚胎的時候,就和媽媽在她店裡賣東西,一直的願望就是學金融,只恨自己分太低,沒考上……

從事臨床14年,堅持了14年沒改行,其中的原因大家也都能猜到,就是「懶」!懶得換環境,但凡不是家裡條件允許我懶,也早就改行了,如果我也背著幾百萬的貸款,估計今天就沒有周大夫,沒準是周經理,周主持,周董事長。

但真正讓我下定決心當醫生還是從4年前開始。那是一天上午,科主任問我,要不要跟名醫館新請的老中醫抄方。當時辦公都是自動化,老中醫需要能使用系統和幫忙處理出診雜事的「小助理」(請允許我美化自己)。

我剛休完產假無所事事,還在適應病房緊張的工作節奏,覺得瞎耽誤工夫,專家門診忙忙叨叨的除了打字,叫號也學不到什麼,正想回絕,隨口問了一句。

跟誰啊?*萬山。誰?沒聽清楚。郝萬山!啊?郝萬山!!中醫藥大學的郝萬山?行,去!!!

那一天我記憶猶新,就連我的坐姿,我主任站哪,周圍有誰在,我都記得清清楚楚,那一天對於我來說,就是人生命運巨輪喀的一聲轉向另一個方向的時刻。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做了小助理,做了小徒弟,做了繼承人,做了工作站、傳承班負責人,做了一名真正的醫生。

開蒙可能是因為一個人,一名救助過自己健康的醫生,一位挽救過自己失落靈魂的導師,也可能是因為一件事,從開車感悟出人體代謝機能,從蓋房子感悟出人體結構力學,就是這些匯聚成我對中醫的熱愛,以及跟隨郝老師的執著。




十歲時,我的志向是去龍潭湖擺地攤兒套圈。

二十歲時,我的志向是找個輕鬆的工作,在淘寶上做買賣。

三十歲時,我的志向是每天看二十個患者,錘鍊醫術。

近四十歲的現在,我的志向是與《傷寒論》死磕到底,培養出一批跟我一樣願意一輩子死磕《傷寒論》的同門。




對我帶過的十幾個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以及在進入中學校園宣講,對自願報名中醫興趣班的幾百名同學們的統計得知,他們有一部分是受家中從事該專業的親屬影響,有一部分是家人生病得到中醫救助後為了替父母圓夢選擇中醫,更有一部分是被逼無奈,分數有限,選個鐵飯碗,大部分人不是出於自願。

現實中從來沒有人,在兒時得到一本絕世秘籍,從此歷經千種磨難,仍堅持不懈刻苦修煉,最後搖身一變成為一代大俠。這種痴笨成俠的捷徑故事可能正因為不存在,才被幻想,被寫成書供人想像吧。

但是,我想說,在中醫界,這個捷徑還真的有,這本絕世秘籍還真的存在,古時「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是孫思邈因見不到《傷寒論》全本發的牢騷,那時都以此為秘籍私下研讀,後因孫真人有感於此,將此書傳於後世,到了現在我們才有幸可見。

不知為何,現在的年輕醫生都喜歡尋而不得的民間秘方,喜歡簡單粗暴的什麼什麼藥治什麼什麼病,喜歡神奇的這個刀法那個針法,反而對送到嘴邊的食之無味。殊不知,哪種方法都有規矩,有法度,都是從古代經典醫籍中得來的呀!


帶著憂心忡忡之心,於是乎,在這個秋天裡,第三期郝萬山傷寒傳承初級班正式開始招生了。我們不講方法,只講理論,灌輸辨證論治思維!!

千萬別出去再問老師,「請問糖尿病中醫怎麼治?請問腱鞘炎是針灸好還是按摩好?請問我老出汗吃點浮小麥行嗎?」這種外行話,我絕不解釋!

想知道的話,自己來聽聽課,自己來找答案。

咱們除了嘴能吃能說,別忘了還有個腦子也長著呢,勤思考,多臨證,答案都在自己腦子裡,別人腦子裡的咱們不惦記。

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有人說,為什麼要學《傷寒論》呢,它挺難啊,普通人根本讀不懂,那就算了唄,古人的東西了,我們不要強勉什麼。

是啊,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為了「普度眾生」嗎?

呵呵。

能不能這麼想,是我們太需要張仲景了,太需要《傷寒論》了。

作為醫聖,其思想不能被湮沒。仲景有多優秀?有人這樣誇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仲景爺爺在上,近兩千年後,我們能不能再為您多拉一個粉絲群?

我們這些以鐵桿中醫自居的晚輩,能不能做您的知音?

《傷寒論》好學嗎?

這裡想簡單說一下「學習《傷寒論》」這回事。

是的,為了讓你們學習《傷寒論》,郝萬山老師又準備了近二十年。

現在學習《傷寒論》的課程很多,有人可能覺得,做課程很容易啊,找幾個人,弄點講義,背熟了,攢點人氣,就開班了,就把課程「賣掉」了。

其實,沒錯,事實是這樣的。

所以網上有20塊、50塊、99塊的課程,甚至1.99元的課都有。

有這樣一個「大腕」,近二十年前,就講過《傷寒論》,他的授課視頻風靡中醫界,二十年後,他覺得依然有必要再講《傷寒論》,因為還有很多人不熟悉這門課,因為他要糾正之前的很多錯誤,因為他臨證中又有了感悟想和大家分享,他就是郝萬山老師。

很多時候,他講半天課,已經很累了,稍事休息,喝口水,上來兩個患者,四診合參,現場診斷,開具處方,然後給大家講解,這是什麼病,因機證治如何,處方思路是什麼,引經據典,機括圓通,現場大家總是聽不過癮。課間,請教問題、合影簽字,他總是面帶微笑,不辭辛苦。授課時,他簡直成了空中飛人。

他講課、看病,就都是這樣的節奏。

對於不熟悉《傷寒論》的人,比如初級班,他會怎麼講?乾巴巴講效果肯定不好,他從一個個病案入手,事理融合,契合時機,幾個病案能夠在他的講解中串聯起來,引人入勝。這水平不是糊弄的,這是一個專業的老中醫乾的事。

時至今日,他在中醫館,每周5個半天門診,病人量大,超過了隔壁的老中醫,因為他喜歡仲景,深研仲景的經典,是為了有一天能夠用得上。

他看病不怎麼宣傳,口碑,增粉、營銷、流量那一套,他不玩。

說這麼多,並不高明,但涉及《傷寒論》,事關郝老師的精品課,我們也想不出太好的辦法,來證明我們的初心。


關於初心,仲景說:「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學傷寒哪家行,布醫道找明師,郝萬山老師重講傷寒,想做確有專長的臨證醫生,想打基礎走師承路的中醫愛好人,不聽這課可不行,正巧,郝萬山傷寒傳承班招生了,面對一張白紙的你,面對有點基礎的你,面對迫切拓展臨床思路的你推出了第三屆郝萬山傷寒傳承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UAMLG4BMH2_cNUgZY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