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快樂絕不貿然,更不會不合時宜

2019-10-31   良知修行

你的「幸福感」為何越來越少了?

我們已經知道,一般來說,「一個人是什麼」,比「一個人有什麼」和「他人是如何看待他的」,更能給他帶來幸福。

一個人是什麼,他自身有什麼,始終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個性如影隨形,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帶著個人色彩。各式各樣的樂趣,不管是什麼性質,都得由我們親自來體驗——肉體上的樂趣是如此,精神上的樂趣更是如此。

英語中有一個短語「to enjoy oneself」(即「好好享受」),十分生動恰當。比如我們會說「他在巴黎很享受」,而不說「他享受巴黎」。對於一個個性很差的人來說,所有的樂趣都猶如膽汁逆流、嘴巴很苦時喝到的美酒,全變了味。

生命中的幸與不幸,與其說是取決於我們遇到了什麼,毋寧說是取決於我們與它們相遇的方式

意即,取決於我們易感的類型和程度。一個人是什麼和他本身固有什麼,即一個人的個性,是最直接影響到其幸福和財富的。除了個性本身帶來的影響長久不衰之外,任何其他間接因素所造成的影響都是可以被中和抵消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因個人的特性所激起的嫉妒是所有感情中最難緩和的,而且嫉妒還是隱藏得最深的感情特質。

意識結構,對於我們的所作所為,影響最持久,甚至是永恆的。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們個性的不斷左右。

而來自其他方面的影響卻是暫時的、偶然的,甚至轉瞬即逝,並且還受到各種機遇和變數的制約。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金錢總有散盡之時,唯有性格始終不渝。

正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比起由於我們自身的性格缺陷而導致的不幸,完全來自外部的災禍會使我們更容易承受;因為運氣總是會改變的,而個性卻不會變。

我們內在的美好素質,如高貴的品性、傑出的智力、良好的氣質、樂觀開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體魄,一句話,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關鍵。我們應當致力於提升並保持這些品質,而不是專注於去占有外在的財富和榮譽。

在所有這些品質當中,最能直接帶給我們幸福感的莫過於開朗愉快的心境。它猶如暖流一般汩汩淌過,令人四體通泰神清氣爽。

樂觀的人總有理由感到快樂,也就是說,他本就是一個快樂的人,堪稱天賦異稟。一個人或許年輕英俊又富有並且受人尊重,但說到幸不幸福,就要問問他是否快樂。如果他心情愉快,那麼,是年輕或是年邁,是身姿挺拔抑或彎腰駝背,是貧窮還是富有,又有什麼重要的呢?反正他就是幸福的。

早些年的時候,我曾在一本舊書中發現了這句話:「若你笑口常開,那你就是幸福的;若你常以淚洗面,那你就是不幸的。」無疑這是一句非常質樸的話,但正因為它如此簡單樸素,我才從未忘記過,即使它簡直算得上是個不言而喻的老生常談。

如果快樂來敲門,我們就應當打開大門來迎接它。快樂絕不貿然,更不會不合時宜——可惜通常我們並沒有這麼做,我們總是在遲疑要不要讓它進來,總想確認我們的快樂和滿足是不是理直氣壯,又擔心精神的愉悅會妨礙嚴肅的思考或其他重要的事情。

快樂是一種即時的幸福,現在就能使我們直接感到幸福,而不只是一張存在銀行有待兌現的支票——這簡直是我們生而為人所能獲得的最大恩惠了!要知道,我們的存在,不過是永恆的生死兩端中,最短暫的瞬間而已。

一定要快樂,一定要更快樂,這就是我們努力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