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欽二帝在金國的行宮考

2019-12-17   滿族文化網


徽欽二帝金國行宮考

那海洲 張相和 郭長海

筆者們熱衷於金史研究,讀史書、踏察古蹟,走訪拾遺。經數春秋考證:終於發現徽欽二帝在金朝監禁的行宮之地,恢歷史的本來面目,以正視聽。今公諸於世,並就教於方家。

「靖康之變」是十二世紀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1127年正月初一日,北宋徽欽二帝向兵臨東京(金開封)城下的金軍受降,標誌著北宋王朝的傾覆。中國亦進入了一個民族融合的偉大時代。徽欽二帝被金朝作為戰利品,押赴金源內地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郊)。為了穩定時局,金立張幫昌為楚國皇帝,取代趙宋政權,成為金國的傀儡。金朝對中原的統治頗有分歧,以粘罕(左路軍元帥)為首的實力派,以強硬的態度要徹底消滅趙宗政權。而以宗望(阿骨打的二兒子)右路軍元帥,則欲立趙氏為金的附屬政權。由於宗望過早的病故,所以產趙氏為中原傀儡政權的可能性變弱。由於南宋趙構政權的建立及中原百姓抗金的力量不斷壯大。消滅趙氏政權的可能性已經不可能了。連年的戰爭,使金朝征服中原的力量逐漸削弱。不得已立劉豫為齊國皇帝治理中原。

徽欽二帝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被金朝幾度遷徙,流離失所,最後監禁在胡里改路。徽欽二帝拘在胡里改路何地,史界頗有爭論,但大多認為在五國城(依蘭縣城古城)。

筆者們經數載考證:終於發現哈爾濱市依蘭縣土城子古城是徽欽二帝在金朝監禁的行宮之地。

一、徽欽二帝金國行蹤

1127年,農曆二月初七日,北宋徽欽二帝在青城受降,宋朝的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三宮六院,工匠藝人,典章書籍,九鼎八寶,全部被金軍繳俘。三月七日立張幫昌為大楚皇帝,取代宋朝為金朝統治中原的屬國。三月末至四月初,金軍將戰俘和掠奪的財物,分為七批,分路押解啟程回金國。

宋徽宗於1127年三月二十七日由青城寨(粘罕寨)移居劉家寺(宗望寨)三月二十九日啟程,由金二太子宗望押解,途徑封丘界,路滑州,黎陽、相州、邯鄲、刑州、柏鄉、欒城、真定、涿州、良鄉,於是年五月十八日到達燕京(今北京),宿延壽寺。宋欽宗由金將左副元帥粘罕押解,是年四月一日自青城寨第七起出發。經中牟,鄭州、鞏縣、過黃河至河陽,又經懷州、晉州、高平、隆德(張治)、潞城、沁縣、南關鎮、盤陀、榆次、太原、忻州、代州、應州於是年六月二日到達西京(今大同),六月五日又東北行,經歸化州、懷來、過居庯關、昌平於七月九日到達燕京,居憫忠寺。七月十二日,徽欽二帝父子相見。

是年九月十三日,又出燕京東門,過石門、玉景州、上盧龍嶺,渡欒散河、過大漠,十月十八日到達中京(今寧城)。館於相國院,太上居東,欽宗居西,中居金人。

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徽欽二帝被押解到會寧府,八月二十五日金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候。十月二十七日,發配韓州(今遼寧省昌圖八面城)耕種自給,十二月二十六日到達韓州。

1130年七月,因金政權欲立劉豫為齊國皇帝,與趙構建立的南宋政權抗衡,放棄了對徽欽二帝的利用。由於時間的變化,又將徽欽二帝從韓州,遷徒到胡里改路。是年七月十五日自韓州陸路出發,後改水陸沿混同江舟行。農曆八月十五前後,舟行至會寧府江段,金政權允許徽宗與已是金國皇室宗婦均已生子的六個女兒相見。於九月二日,到達胡里改路五國城,自此度過被嚴密監禁,又相對自由的失落人生。


二、徽欽二帝金國行宮考

徽欽二帝在金國的行在,流傳很多,1:東京城(今黑龍江寧安)說,2:伯都納(今吉林省松源市)說,3:伯力(今俄羅斯境內)說,4:琿春(今吉林省琿春市)說,5:希爾哈城(今依蘭縣城)說。

由於金朝把徽欽二帝即為戰俘,又作為挾迫南宋朝庭的政治法碼。所以對徽欽二帝是嚴密監禁。封閉信息,幾乎無人知道具體監禁的地方。從資料上看,都是泛指胡里改路五國城,此說幾成定議。

徽宗的女婿蔡鞗是跟隨徽欽二帝流放的見證人,他所著的《北狩行錄》是唯一一本證實徽欽二帝行蹤和在金朝生活的史料。史料翔實,真實可信。

(一)、根據《北狩行錄》的描述,徽欽二帝居住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條件:

(1):在金胡里改路,遼五國城域內,即今牡丹江流域。

(2):水路可達住地。

(3):附近有一條河。

(4):東面有山,並可耕種。

(5):築有行宮。

(6):行宮之內有建築群,通常遇火災。

(7):行宮之內享有獨特的權力。

(8):與金朝皇家合親,經常受金朝賞賜。

(9)、生活相對自由,生兒育女,看書、作詩、繪畫、書法。

(10)、地勢險要,防備嚴密,重兵守備。

(二)筆者考證:哈爾濱市依蘭縣土城子古城具備徽欽二帝在金國的監禁之地-----徽欽二帝行宮。

1、胡里改路與五國城

《金史》載: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徒昏德公重昏候於胡里改路。胡里改路與五國城是不同歷史時期同一地域的不同稱謂。五國城是遼朝時期對松花江中下游(含牡丹江流域)五個屬國部落的簡稱、俗稱。胡里改路是金朝的建制,其瞎境相當於遼朝時期五國部(五國城)的範圍。胡里改江是對今牡丹江的稱呼,胡里改路是對含牡丹江流域在內的原遼朝時期五國城瞎境松花江中下游的稱呼。正史關於五國部(五國城)的記載,《遼史》聖宗統和二年(984年)五國部歸附遼朝;天祚帝天慶二年(1112年)三月五國部長來貢,此後,不見於《遼史》正史記載。《遼史》正史關於五國部的記載共128年。《金史》記載,金開國後不見於關於五國部(五國城)的記載。宋人筆記不見五國部的記載,只見胡里改路和五國城的記載。《北狩行錄》載:庚戌中元,徒五國城。《呻吟語》載: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又徒二帝於胡里改路五國城。」。確切的說,金代的「五國城」是指胡里改路牡丹江流域一個行政直轄城市的稱謂。據史料記載,徽欽二帝的監禁地只能在胡里改路五國城牡丹江流域這個行政直轄城市範圍內尋求。品級最高的戰俘徽欽二帝監禁地不可能與胡里改路行政治所於一廬,徽欽二帝監禁地只能在胡里改路五國城牡丹江流域尋找。

2、土城子古城遺址。

土城子古城遺址位於依蘭縣城南45公里,在牡丹江下游的右岸。從地理上看,如圖所示:西邊是牡丹江,江左岸是張廣才嶺;東面是完達山脈,南邊是牡丹江穿過馬鞍山山口而流入松花江,北面牡丹江穿過山巒環繞,再往北是松花江畔依蘭縣城(胡里改路治所,也是五國城)松花江北岸是小興安嶺。這裡是山巒環繞,牡丹江穿過,風光雄美,易守難攻的一塊小濕地盆地

依蘭縣文物志載:土城子古城,在土城子鄉(因城依名)北側,北臨依蘭45公里,處在群山環抱之中,西距牡丹江1.5公里,北臨牡丹江支叉贛江(應是當年引牡丹江水進入護城河的人工渠道)。在土城子古城附近原有四座小城,分布在其東南西北四面,各距土城子 3.5.7里不等。分別座落在東鳳材場,躍進二隊等地,是土城子的「衛星城」。其中「小城子」在土城子南面100米的台地上,平面呈正方形,周長400米,牆高2.5米,牆外有壕,寬深各三米,南牆正中有寬為5米的城的遺蹟。天金城設置。城內地表有少量混質里陶片。其他三義「小城,因為多年耕種城牆已無存」。 土城子古城,依地勢建城不規則形,周長3345米,從現存遺蹟看,大部分段落有內外兩重牆和與之平行的兩道護城壕。唯北牆因靠近牡丹江支流,未設壕塹。內牆殘牆最高處5米,基寬10米,頂寬1.5米。外牆(即兩道護城壕中間將地的土垣)低於內牆,殘牆高道兩米。殘外壕寬4.6米,內壕寬3.5米,內牆外垣沒馬面,現有45個,相距26、85、140米不等。臨近牆角的馬面間距較小。角樓4個,設在城牆的4個轉角處。城東、西、南各有一門,皆有瓮城。城內有里外兩條隘口。隘口之間有曲折露天通道,兩側垣高不低於內牆。農民把這種叫作「轉角門」又叫「三環套月門」。由此可見,土城子的護城設施相當完備。易守難攻,防守起來非常嚴密。城的建築年代,無史籍記載。根據其建築特點。出土文物的情況,可以認定為金代古城。」。

據原土城子鄉鄉長田守一(依蘭縣金史學者)介紹,在古城的北面躍進村,有古城一處,在東面的東風林場有古城一座,在其西北小王家子有小古城一座,在土城子南面長江村山口附近有古城一座。

土城子古城,該城被一圈城牆兩道護城河,一圈「衛星城」拱圍,一圈山困著,可以說防護鐵筒一般。


3、依蘭縣土城子古城遺址即是徽欽二帝行宮。

考徽欽二帝自韓州舟行而至五國城,當是從韓州起程,陸路至第二松花江乘船,沿江而下,在嫩江與松花江交匯處入松花江,船至牡丹江口,朔水而上可直達土城子古城,此行程與《北狩行錄》記錄吻合。

考土城子古城,是金朝專為徽欽二帝修的圍城,徽欽二帝及同時被羈押的宋人稱之為-----行宮。其面積之大,城防之堅固,安置徽欽二帝一行人是最為合適的。

《北狩行錄》「癸丑六月二十四日沂王愕,附馬都尉劉文彥,首告太上謀反金國」。「明日至行宮之側,鞗所寓之地,而引問焉」。說明徽欽二帝居行宮之內,蔡鞗等住在行宮之側。

又「行宮有回祿之憂」嬪御之內及沿燒者,本位先陳聚夫修蓋。太上曰「正是農時,豈可防廢」。回祿系火災,說明行宮之內的房子和建築物有火災之難,因農時而罷修。

《北狩行錄》記述的行宮,應該與此規模相符,作為金朝利用徽欽二帝的失敗王朝,制約南宋小朝庭,在此監禁是合情合理的。

考徽宗在行宮可以看《春秋》,談論時局,可以作詩、繪畫書法、有后妃陪伴,可以主政,裁決事物,行宮內有建築群,可以生兒育女。非此環境是不可以實現的。

考土城子古城東北邊有一條河。「癸丑六月二十四日,沂王愕附馬都尉劉文彥告太上謀反金國,翌日,遣鞗渡河以洵虛地,即濟,則千戶孛菫八打葛者已陳兵河濱」。「至七月中旬,來使欲太上渡河瓣」,文中寫的是河,而不是江,河與行宮相距不遠,且距河不遠處,有金兵駐防。今土城子東北邊有一條河自東風林場古城遺址附近而下,在江灣鎮流入牡丹江,東風林場古城遺址即是金兵駐防之地。

考東邊有山可以耕種。《北狩行錄》太與語王若沖曰「一自北遷,於今八年,所履風俗異事,不謂不多,深欲記錄,其末有人,洵之蔡鞗,以學問文采無如卿者,高居東山,躬耕之餘,為予記之。」宋徽宗洵之蔡鞗,認為王若沖文筆最好,讓王在東山躬耕之餘,為徽宗記事,考其王若沖當居行宮之東,近山而居,並在此耕種,土城子東面即是山坡地可以居而耕之。

徽宗在行宮有相對的權力,金流放徽欽二帝於胡里改路行宮,封閉監禁,相對自由,遠離都城與世隔絕,但在行宮之內,徽宗仍享有特權。

(1)、人事支配權。

有派人的權力:《北狩行錄》「太子斡魯歡遣人奉書雲:欲於奉待若中,求曉事能幹人才俊爽者二人,所須即請批渝。當使應辦」,太上賢書不悅,曰若應副,誰可遣者?若不應副五太子不可違。遣王佃,陳思正往。」。有拒絕調人的權力:同書載:諳板勃極烈夫人,致書於太上,並惠藥物,亦求內待,答曰承渝乃荷不外以本局只有一二人,難以輟那,送示藥物隨出厚貺,以無官應命,不敢輒留」。。

(2)、在行宮,徽宗仍有行使皇帝的權力。

《北狩行錄》「鞗歸,太上即令奉親屬及一行臣僚合議,徐王棣以病不能出,余皆預」。「太上聖渡如天,下有細過者,其以聞之皆性恕之。如劉定宰羊不如法,薛安造飯減克,太上曰羈旅他幫不欲口腹罪人,只取戒律,亦可儆眾。當金人問及:太上,初無此事,恐復誤傳,北人聞之,莫不加手於額。」。

考土城子古城,位於牡丹江流域,金胡里改路之轄區,遼五國城屬地。將徽欽二帝監禁在這裡,宋人對女真語胡里改及金胡里改路的建制不熟悉,故而習慣稱之為「五國城」。

另1976年在牡丹江畔下游達連河公社晨光公社出土「哥扎宋哥屯謀克印」,銅印邊款「宋哥屯猛安下」,「哥扎」即「合扎」,「合扎」女真語「親軍」;「宋哥屯」即「宋葛屯」,一些專家考證:宋葛屯在牡丹江畔,「宋哥屯猛安」系金朝胡里改路牡丹江畔猛安,其下「哥扎宋哥屯謀克」是金朝派駐「宋哥屯猛安」的親軍,與宋哥屯猛安共同監管徽欽二帝的金軍。足見守備之嚴密。

綜合上述,我們認定依蘭縣土城子古城即是徽欽二帝在金國的行宮。

參考資料

1、蔡鞗《北狩行錄》;

2、宋確庵、耐庵著,《靖康稗史》;

3、《遼史》、《金史》、《宋史》

4、《中國歷史地圖冊》

5、《大金吊伐錄》

6、《依蘭縣文物志》

7、《依蘭縣地圖》

8、廖懷志《五國城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那海洲:金上京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相和:依蘭縣政協副主席

郭長海: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副秘書長;

金上京文史研究會副會長

【依蘭土城子】

位於依蘭縣城南45公里,江灣鎮土城子鄉所在地東側牡丹江右岸的高地上,西距牡丹江1.5公里。考古調查時發現。古城依地勢建成不規則多邊形城牆,城垣周長3345米,現存遺蹟大部分段落有內外兩重城牆和與之平行的兩道護城壕,唯北牆因靠近牡丹江支流,未設壕塹。內外兩壕中間隆起的土牆,便是外牆。內牆用統一規格的大塊泥坯築成,殘牆高3至5米、基底寬約9.7米,頂寬1.5米。外牆(即兩道護城壕中間隆起的土垣)為夯土堆築而成,殘高約2.5米,低於內牆。內壕底寬3.5米,外壕底寬4.6米。內牆外側設馬面,僅存45個,其間距為26米、85米、140米不等,土墩高於牆約0.2--0.4米,臨近牆角的馬面間距較小。角樓4個,設在城牆的4個轉角處。城東、西、南各有一門,皆有瓮城。瓮城內有里外兩道隘口,隘口之間有折曲的露天甬道,甬道兩垣的高度不低於內牆。當地人稱此類城門為「轉角門」、「三環套月門」。可見,土城子的護城設施相當完備,易守難攻。城內現已墾為耕地,曾採集到石臼、手搖磨、石礎、印紋硬質黑陶、布紋瓦、青磚、鐵鏃、六耳鐵鍋、銅鍋、銅鏡、北宋銅錢等。常見的銅錢有「淳化元寶」、「元豐通寶」和金代的「大定通寶」。它是牡丹江下游沿岸地區發現規模較大的--座金代古城。有關學者認為該城可能為金代胡里改路故城址之一。我們認為:古城修築堅固,防禦設施完備,四面環山,中間為小盆地,西部是小興安嶺山脈,東北部為完達山脈,南部屬張廣才嶺,牡丹江從西部流過,構成天然屏障,加之其東、南、西、北四面分布著各距土城子1.5至3.5公里不等四座小城,分別座落在東風林場、躍進二隊等地,是土城子的「衛星城」。其中「小城子」在土城子南100米的台地上,平面呈正方形,周長400米,牆高2.5米。牆外有壕,寬、深各3米。南牆正中有寬為5米的城門遺蹟,「衛星城」是屯戍重地。該城就是囚禁徽、欽二帝地方。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特出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