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躺棺材體驗死亡,網友:生前何必體驗,死後自會長眠

2019-11-09   排頭觀察

近日,長沙某小區9歲男童被精神病患者毆打30分鐘致死事件持續發酵,有人在質疑保安失職,路人冷漠旁觀,但這些討論對這個可憐的孩子來說,都已經失去了意義。事發前,男孩像往常一樣,吃完午飯後和小夥伴一起去學校,在他的腦海中。死亡應該是一件很遙遠的事。

世事無常,隨著近些年越來越多涉及人命的案件曝光,各行各業時有發生的猝死事件中,我們已經有了深切的體會,如何接受這一點,尤其對涉世未深的孩子們來說,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心理中心最近舉辦了一場"生命體驗"活動,結婚、生子、殘障、死亡等場景通通都可以體驗。不少同學覺得新奇,紛紛參與其中,還有男同學躺進棺材,近距離感受死亡。

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初衷是好的,有人評說,死亡教育很有必要,直面死亡需要很大的勇氣,也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寶貴。更多人卻還是認為,這群學生就是作業太少,"腦子有坑"。

小時候常聽長輩說一句話,叫"言生不言死"。一個認識的人死了,我們會說"他逝世了"、"他駕鶴西遊了",口語中也會用"走了"、"沒了",就是不能直接說出那句話:"他死了"。如果家中有喪事,我們不能走親訪友,更不能探望病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人們充滿了敬畏,不敢直視。

恐懼死亡,這完全可以理解。沒人知道死亡後面是什麼,我們也害怕離開家人和朋友,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好吃好玩的,一旦死去,就什麼都沒了。可即便是這樣,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會主動選擇死亡,尤其是青少年。

11月3日,山東濟南一位大學生因為考試沒考好,投湖自殺。

9月9日,雲南昆明一位女大學生疑因被強制猥褻,跳河自殺。

8月31日,江蘇南京一位大學生因深陷網貸無力償還,跳樓自殺。

更令人痛心的是,10月24日,四川成都一位年僅14歲的初中生,疑因難以承受在學校遭受的語言暴力,分別給媽媽和學校喜歡他的一個女生留下遺書後,跳樓自殺。

這些青少年自殺事件各有各的原因,事發之後社會各界也在探討,應該如何讓他們的內心堅強起來(中國青少年研究團隊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從14歲到35歲的青年群體中,有近3成存在抑鬱風險,近一成存在高抑鬱風險),或從外部解決可能誘發自殺的隱患(網貸、校園凌霸等),但從來沒有人教這些青少年,應該如何直面死亡。

在荷蘭,最近有一所大學推出了一項活動:躺在墳墓中思考人生。學生可以躺在學校教堂後專門設置的"墳墓"里,進行冥想。活動十分火爆,想體驗還需提前預定。工作人員稱:對於18到20歲的學生來說,談論死亡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一活動能幫助年輕人欣賞生命的美,認識到生命的轉瞬即逝,走出這個墳墓能更加勇敢的面對生活。

諷刺的是,在這則報道的評論區,中國網友們發出的是一片叫好聲,甚至有人直言想試試。同樣的事在國內外發生,大家的看法卻180度轉變,為什麼?難道僅僅是因為"我家真有一頭牛"理論作祟?

確實,外國人從思想到行為都和我們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死亡是平等的。或許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做好準備去迎接死亡。但當這個儀式真正擺在眼前,能勇敢一試的人,也不應該被嘲笑。

更加理智的看待死亡,對於我們擁有的生命是一種尊重。而且如果沒有死亡,生命就將失去意義。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將頭埋在沙子裡,仿佛不去看,死亡就不會存在,但有時候,試著看清楚一點,或許,你就能把頭重新抬起來了。

那麼,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張體驗死亡的活動報名表,你會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名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