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身份?揭秘海龍屯的秘密

2019-06-15     倬見

作者:倬琰

一座佇立了近八百年的城堡,一個統治了七百多年的家族。為了抵禦外敵而修建的城池,因收復失地而獲得榮華的氏族。雖然四百年前的大火讓這個地方如今只能作為人類遺產被欣賞。


┃小小城池歷史壯闊

身處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龍岩山上,三面環水、一面倚山。先不論這座城堡是是誰修建,單說這個地勢與位置,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絕佳防禦利器。

而這個利器,與南宋末年的抗蒙戰爭以及統治了遵義地區幾個世紀的楊氏家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寫有海龍屯名字的城門】

時間來到1235年,南宋終於不得不直面蒙古大軍的威脅。播州也傳到了楊氏第十四代楊價[jiè]的手中,由於楊價幫助四川主將趙彥吶打退了將其圍困在青野原的蒙古軍隊,楊氏以及播州被予以重任,成為西南抗蒙的主力。

楊價死後,其子楊文繼承其位。1242年,抗蒙名將余玠入主四川,指揮西南地區的抗蒙軍隊。楊文向余玠提出了"保蜀三策",認為蒙軍會繞道雲貴地區,直指首都臨安,因而建議余玠提早準備,主動出擊截斷蒙軍的道路。可惜這個計策太有預見性,反而沒有得到採納。不過余玠依然委託楊文建造堡壘工事,以防守的姿態等待蒙軍的到來。

楊文派出了冉璞、冉璡兩兄弟,幫助余玠修建了自南到北一系列防禦工事。這些堡壘在蜀東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屏障,阻隔了蒙軍從四川直流而下的路線。蒙軍因此繞道雲南,這讓播州不得不直面蒙古大軍。

為了抵禦蒙軍,楊文在朝廷的幫助下在播州城西北的龍岩山上修建了龍岩新城。1257年,這座播州的防禦工事正式開始修建,這就是後世的"海龍屯"。

1258年,蒙哥在釣魚城意外身亡,失去大汗的蒙古不得不停止了進攻。九年後忽必烈奪得汗位再次進攻南宋,在這期間海龍屯被修建完成。有了海龍屯的加入,整個巴蜀地區的防禦大大震懾了蒙古鐵騎的進攻。蒙古大軍不得不如楊文多年前預言的那樣,繞道四川,從雲南攻下襄陽,這才攻破了臨安。

這是海龍屯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亮相,雖然最終未能阻止南宋的滅亡,但卻讓蒙軍的進軍不得不饒了一個大彎,讓南宋多活了幾十年。之後,楊氏帶著播州歸附了元朝,海龍屯成為了楊氏的城堡與宮殿。

此後的三百多年,楊氏、播州、海龍屯一直平靜安定,直到楊氏第二十九代、也是最後一代傳人楊應龍,海龍屯第二次、卻也是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中。

隆慶六年(1572年),播州之主的位子傳到楊氏第二十九代楊應龍的手上。此時的楊應龍應該並不會想到的家族會終結在自己的手中。

由於楊應龍數次向朝廷進獻珍惜的巨木,使得時任皇帝萬曆對其青睞有加。楊應龍成為楊氏家族歷史上官階最高的後代,萬曆十五年,受封正二品都指揮使,加封驃騎將軍。以這時的情況看來,楊氏家族的輝煌應該會繼續延續下去。

一切都從萬曆十八年開始了改變。這一年,貴州巡撫向朝廷上奏彈劾楊應龍,並列舉二十四大罪狀,意圖一舉扳倒楊氏一族。

只不過,由於此時正逢志得意滿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萬曆皇帝無暇顧及這個平日對自己很恭敬的"兄弟",這次對楊應龍的彈簧也就暫時擱下。楊應龍瞅準時機,向朝廷表忠,願意戴罪立功,跟隨朝廷討伐豐臣秀吉。

由於日本這次的入侵很快就結束,楊應龍的軍隊還未走到朝鮮就不得不返回。這也使得楊應龍不得不重新面對彈劾的危機。果不其然,新上任的四川巡撫王繼光重新上表彈劾楊應龍,並派三千官兵前去播州緝拿楊應龍受審。

楊應龍哪裡肯束手就擒,派並伏擊並全殲了捉拿自己的官兵。自知大禍臨頭的楊應龍向朝廷"進貢"四萬兩白銀,並以自己的次子交給朝廷做人質才保住了性命。

萬曆二十三年,楊應龍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在原有基礎上大肆重修海龍屯,新建了三重城垣、九道石牆組成的軍事大本營,並廣屯糧草、武器。從後面發生的事情看來,楊應龍從那時就下定了要反叛的決心。

真正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其次子不明不白的死亡,這使得楊應龍徹底放下了包袱,正式開始叛亂。從萬曆二十四年開始,楊應龍率領播州兵橫掃雲貴、四川、湖廣等地,並在萬曆二十七年屠城綦江。

【平番得勝圖】

這徹底惹怒了萬曆皇帝,他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全面節制四川、湖廣、貴州的軍事。

萬曆二十八(1600年)年,李化龍指揮明軍分兵八路進發——總兵劉出綦江,馬禮英出南川,吳廣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寧,童元鎮出烏江,朱鶴齡出沙溪,李應祥出興隆衛,陳璘出白泥,總共近二十萬軍隊。

海龍屯堅固的防禦使得明軍在一開始頗遇到了一些困難。不過,由於此時明軍的主力進攻手段已不是刀劍,而是威力更加強大的火炮。兵力的巨大差距使得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這註定了楊應龍的失敗,縱有海龍屯的天險也無法阻擋住明軍的進攻。

五月十八日,明軍在海龍囤下輪番進攻,楊應龍命令士兵以滾木、礌石阻擋。僅僅半個月後的六月,明軍大破海龍屯大城。

【海龍屯天梯】

雖然楊應龍所在的內城依然堅固,但由於其第一勇將楊珠被明軍的大炮擊中身亡,無人可用的楊應龍自知回天乏力。六月初六,楊應龍面對敗局,在海龍屯中心的大殿里自縊而亡,臨死前親手將海龍屯付之一炬。

播州楊氏就此煙消雲散,而海龍屯也因此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直到近四百年後才被人們重新記起。而為了攻破海龍屯,明王朝在這場播州之役耗費了幾百萬兩白銀,加上寧夏之役、朝鮮之役,這史稱"萬曆三大征"的三大戰役耗光了明朝的國庫,給最終明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而從這之後,播州改土歸流,拉開了土司制度開始廢除的序幕。小小的海龍屯不僅見證了土司制度的消亡,甚至竟成為了一個王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因素。


┃無心插柳柳成蔭

海龍屯遺址的面世,完全是因為一個意外的考古發現。

海龍屯,位於中國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白沙村龍岩山上的一個帶有軍事防禦的土司城址,始建於南宋末年抗元時期,有中國的"中世紀城堡"之稱。

1979年,年輕的遵義文物工作人員葛鎮亞對遵義的文物進行排查,在探尋到遵義北邊的龍岩山時,看到了聳立在山巔的高高關隘,以及深插入雲的階梯。斷壁殘垣間,一座古城掩映在雲貴高原霧氣昭昭的山林中。

這座在當地民間傳說,由神仙揮舞趕石鞭驅趕巨木石料修建而成的"天空之城",進入了文物工作者的視野。而這座巨大的城堡究竟屬於誰,是誰建造而成,又是否如傳說所講埋葬了無數的寶物。這都是人們希望一探究竟的秘密。

海龍屯周圍方圓三十公里範圍內有三個成規模墓葬群,讓人不得不產生疑問,這與海龍屯的秘密是否有直接的聯繫。

2012年另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解開了海龍屯的秘密。這年上文提到的楊價的墓葬被發現。而楊價墓葬的修建方式與海龍屯城牆的修建方式竟然驚人的一致。而對其子楊文之墓的發掘最終確定了海龍屯的建造者便是統治了播州七百年的楊氏一族。

這樣一個見證了一種制度甚至一個王朝消亡的遺蹟,最終竟是因一連串的意外發現而問世,不得不說是命運的捉弄。


┃播州楊氏的興衰

修建海龍屯的播州楊氏,不僅僅是播州的望族,甚至可以說是播州的"土皇帝"。

楊氏來自唐末瀘(今瀘州市)、敘(今宜賓市)二州的羈縻州地區遷到播州的少數民族,即為羅族(今彝族)的一支,後裔逐漸漢化。而楊氏是其中的酋豪,憑藉著自身的實力成為播州之主。

【播州】

楊氏與播州的淵源得先從唐朝貞觀年間說起。唐貞觀十三年(即公元639年),廢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縣為遵義縣,作為播州州治。這是播州這一地名在歷史上出現之始。由於靠近南部邊陲,加之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逐漸衰落,無暇顧及邊疆州郡,播州從那時起多次淪陷於南詔。

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播州楊氏始祖楊端率軍擊敗占據播州的南詔,而自身難保的唐王朝順勢承認了楊端在播州的統治地位,楊氏自此成為了播州之主。而這一主就主了七百多年。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面對已歸趙宋的天下,楊氏的第五代傳人楊實識時務地歸附了宋朝,宋朝在當地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統治權依然歸楊氏。因而,雖然天下大變,楊氏與播州卻依然沒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一度廢播州、遵義軍,但隨著靖康一變,北宋消亡,楊氏在播州的統治並沒有受到實質上的影響。南宋起始,原本是西南邊陲的播州,卻一下子成為了北邊的抗蒙前陣,因而宋理宗在嘉熙三年(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楊氏播州反而成為了南宋朝廷的倚靠。

因而,南宋末年,播州軍為抗元主力之一。這也就發生了上面講到的楊價、楊文父子戰蒙軍、建海龍屯的事情。

只是大勢不可違,南宋終究抵擋不住強悍的蒙古大軍,隨著臨安城破、南宋滅亡,楊氏也無能為力。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已經傳到第十六代、修建海龍屯的楊文之子楊邦憲的楊氏,收到了來自忽必烈的招撫書。與老祖宗一樣,對時勢看得明白的楊邦憲在兩年後的1277年歸順了元朝,播州置安撫司,楊邦憲為安撫使。

楊邦憲死後,其子楊漢英繼承家業,播州升格為宣撫司,楊漢英得到了貴州東北部和重慶綦江等地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的管轄權,正式成為了元朝官方承認的播州偶地方土司。

同時,楊漢英協助元朝政府討伐緬甸,平定宋隆濟和蛇節叛軍,並最終在1320年征討盧崩蠻時病逝世于軍中。由於這些赫赫功業,楊漢英在死後被追封為播國公,楊氏在播州的統治於元朝達到了鼎盛。

俗話說盛極而衰,對於楊氏來說也同樣逃不脫這個窠臼,只是它衰的慢一些罷了。而這一天,終究在明朝來臨。元亡之後,秉承著老祖宗的傳統,楊氏並沒有過分抵抗,而是在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獻土降明。楊氏也依然安穩地做著自己的苗疆土司。

直到楊應龍即位播州之主,情況發生了改變。起初,楊應龍與朝廷的關係還很融洽,但隨著多次跟隨明軍征伐,楊應龍開始居功自傲,同時他乖張暴戾的個性最終導致了上面講到的"平播戰役",這場發生在海龍屯的最大也是最後一場戰爭,最終以楊應龍兵敗自殺、海龍屯被付之一炬而結束。

播州楊氏七百年的基業,成在聰明與小心,最終毀在了驕傲與張揚。四朝不倒的楊氏先祖,應該怎樣都想不到家族會在楊應龍這個子孫手裡、並以這樣的方式滅亡。


2015年,海龍屯與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一起作為土司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堅不可摧的海龍屯不復存在,四朝顯貴的播州楊氏也煙消雲散。成功震懾了蒙古大軍的海龍屯最終也逃不過盛極而衰的結局,曾經保家衛國的先鋒播州楊氏最後卻走上了叛亂的道路。歷史終究會慢慢遠去,只能作為人類的遺產去憑弔,但消逝的歷史卻依然能夠帶給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曾經多麼輝煌,都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98D_2sBmyVoG_1ZL6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