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腹髒嬌嫩,形氣未充,患病時寒時熱、抵抗力也弱,所以很容易生病。孩子生病了,就要吃藥,怎麼給孩子喂藥,對家長們來說卻是一個大學問。
家長們經常可以在朋友圈等地方看到一些科普類的文章,裡面告訴我們說孩子不能經常吃藥,也不能隨便用藥;還有的家長認為吃藥如同服「毒」,難道孩子生病了就只能光靠自己硬扛嗎?孩子的病能好嗎?
孩子的抵抗力本就很弱,大多數起病較急,病情變化很快,加上疾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不容易被察覺。因此及時診斷、及時用藥非常重要,不然就會延誤病情。
所以,孩子生病了不能光讓他硬扛,家長們一定要以理性的情緒狀態去看待「吃藥」這件事,不能由於對孩子健康的關心使自己陷入過度的焦慮和猶豫不決中。我們不能因為藥的副作用,便「一棒子打死」所有的藥物。
同時,家長們還需要注意避開吃藥的誤區,防止因吃藥不當造成副作用。以下五大誤區請家長們注意收藏!
1. 不精確計量所吃藥的量
有些家長吃藥比較「不拘小節」,覺得只要吃對了,藥量稍微有一點點偏差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經常喂藥的時候就用家中隨便一把小勺子,取大概的劑量就喂給孩子,也不精確計量。
因為孩子的肝、腎功能發育不完善,酶系統活力欠佳,家長用藥時如不仔細斟酌、精確計算,常會引起嚴重的中毒反應。
比如只需要1毫升藥,那家長大概估計的一小勺就可能是2毫升,相當於吃了雙倍的藥,這就出現了用藥過猛的情況。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藥房買帶有刻度的計量工具,比如小量杯,並且每次喂藥精確計量後再喂給小孩。
2. 補充喂藥過量
並不是小孩都會乖乖吃藥,所以在給孩子喂藥時,很容易出現孩子反抗不吃導致藥被吐出或是灑在身上的情況。這時候,家長還要再補喂一次。但由於前一次吃進去的藥量不明確,再次補充喂藥的時候很容易會出現喂藥過量的情況。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喂藥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藥性,確定一下藥苦不苦,提前採取適當的方法處理,儘量說服孩子,以保證一次喂藥成功。
3. 忽略藥瓶上的用藥方法
藥瓶上一般都會有正確的用藥方法,但大多數家長都不太在意它。如果不按正確的方法用藥,可能會使藥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些藥規定每8個小時要吃一次,可是家長們不願在晚上起夜給孩子喂藥,便偷懶不按時間來喂藥,結果導致藥吃少了一次,效果大減。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認真閱讀藥瓶上的正確用藥方法,按照方法用藥,才能保證最好的藥效。
4. 喂藥方式太過粗暴
對於不愛吃藥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採取比較粗暴的方式進行喂藥,比如捏住孩子的鼻子強迫他們張開嘴巴吃藥。但太過粗暴的方式不僅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可能還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輕輕將藥放入孩子口中,等孩子咽下藥之後再將勺子取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勺子可能太大,也可以使用小滴管進行喂藥。
5. 不好意思詢問醫生
有些藥的使用方式比較複雜精細,拿中藥來說,不同的煎煮順序可能會導致藥效的不同。比如礦物類的藥材就需要先煎,而芳香類的藥材卻需要後下。吃多種藥的時候,也可能會存在某些藥先吃會影響後續服用藥物藥效的情況。這些都是家長在給孩子喂藥之前,要詳細詢問醫生的,以免孩子因為用藥不當出現不良副作用。
喂藥雖然是件常見的事情,但可不是一件小事。家長一定要記住以上誤區,認真對待孩子吃藥這件事,以免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